愿学生做友善的践行者

    蔡辉来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以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课堂教育教学,融入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原则,紧密联系班级,扎实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德育;理论指导

    一、案例分析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礼貌待人,同学之间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七年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他们做很多事情往往都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这个年龄,是极具模仿力的年龄。很多时候对事物的判别没有正确的标准,总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和那份好奇心。但同时,这个年龄的学生更需要塑造,也更便于塑造。

    让学生讲文明、懂法治,做到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即友善,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文明和谐之根本。人们能心存善念,外在于行为则是行善举,言谈举止处处为他人着想,不讥笑别人的短处,与人和睦相处。心存友善之人则会推己及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引导学生言行举止讲文明,尊重他人,待人有礼,遵纪守法。加强学生的常规教育,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每一条,并落到实处,将学生培养成文明有礼、知法守法、诚信友善之人。

    二、传统伦理教育引导

    友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是基于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的一种道德。友和善,这两个道德关键词有着内在的关系。善是友情、友谊、友爱的灵魂,也可以理解为以善为友,或者理解为追求善,友附善。善是一种个体的道德修养,是自我完善的过程,与人为善发展到现在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可见品德的重要性。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即待人接物。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说话文明,待人友善,自强自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抓好这最为基础的文明,养成这最为基础的习惯,学生的人生才能迈出更大的步伐,才能走得更远。但愿每名学生能不断的探索人生,感悟生命,散发出文明友善之光。

    三、相关做法

    首先,抓好主题班会课。每次的主题班会教育课都会留下几分钟,让学生对照《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条条比对,让学生自己说说做到了哪些,又违反了其中的哪一条,以此加强常规教育,让学生更深、更透地领悟《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核心内容与目的、意义。

    其次,坚持晨会、夕会制度。良好的行为习惯非一日而成,平时多关注学生的行为,从吃饭穿衣到说话做事,从课堂学习到课间嬉戏,不放过每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做到及时的教育引导。笔者在每天的晨会中进行提醒,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禁行的,并在每天的夕会中进行总结,表扬先进、鞭策不足,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点小事。

    再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有一次,笔者借文明创建东风,分批次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走上街道进行卫生大扫除,到河边捡拾垃圾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桐河,向学生传递文明、友善的光芒。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弘扬优秀传统,努力营造社会和谐良好氛围的同时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笔者让班级学生随同年级其他学生一起,赴敬老院开展志愿献爱心活动。全天活动中,或扫院拖地、或洗衣叠被、或嘘寒问暖、或照料搀扶……班里的学生为老人献上不同形式的关心和慰问,学生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的真谛。回到学校,他们也用真诚、友善对待其他同学,以真心换真心。

    最后,努力配合学校,开展相关活动,及时对学生进行文明和谐、团结友善教育。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而塑造心灵、规范言行,文明友善先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四、结束语

    经过不懈的努力,笔者班级的学生目前大都养成了较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用语文明,班级呈现出一片和美的风貌。教育学生,从小事抓起,从学生的细小行为抓起,让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笔者作为一位教育者对社會所做的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孙逊.新时期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分析[J].教书育人,2019(4).

    [2]陆婕萍,沈栩聪.校园文化视角下中学德育工作开展的思考与探索[J].现代教学,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