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台阶教化苍生

    孙少林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三篇文章不同,是小说,可当作记叙文教学。小说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的叙述者,开头写父亲如何力大无比,壮实如牛,篇末写父亲腰也闪了,连挑水也不能胜任了。父亲终年辛苦,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连洗脚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亲这辈子过得异常艰难!小说深沉地叩响时代的呼唤,亿万人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故事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鲜明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现在就以此为例谈谈本文的教与学。

    教学本文,首先应着眼于语文的实践属性。课堂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解决特定问题。根据新的统编教材安排,本文是自读课文,教学过程要以学生自读为本,把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和理念落到实处。为此,课前我进行了这样一些设想:

    第一,本文是一篇叙事性文学,应选择从记叙文写人叙事的角度作为切入口,让学生明白,本文写了什么事,刻画了什么人,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第二,课文是自读课文,教学时要跳出课文整体把握其主题思想,不能面面俱到。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向课外延伸,应该适当地给学生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三,本文内容离学生很远,又很近。说远,是因为文章写的是几十年前的农村生活;说近,写的是父亲,是家庭生活。教学时不能把本文当作政治教材,把这节课上成政治课。课上既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引导,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第四,本文篇幅很长,而孩子小,语文素养有限,阅读与把握课文较有难度,可要求学生课前至少要阅读三遍,以充分熟悉文本。课上主要设置情境导入,采用阅读讨论式教学法,既引导学生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又降低学生理解和回答问题的难度,对于一些不能不设置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计划采取让学生思考后,教师点拨引导的方法。

    第五,本文作者在刻画父亲形象时,采用很多的细节描写,但学生通常只熟悉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描写方式,对细节描写很陌生,很难理解,更难以判断,教学中,不能作太高要求,孩子们能了解、理解其基本作用就可以了。

    基于以上想法,我把本节课教学目标设定为: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拨的毅力,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情感和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设定为: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设定为: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准备方面,课前充分阅读,初步把握文章故事情节,了解文章中父亲的形象。

    第一,谈“情境导入”。我安排了如下文字“有一种爱,它是无言的,是严肃的,是厚重的,那就是父爱。父亲的爱,藏在……;父亲的爱,藏在……;父亲的爱,藏在……”以优美的散文诗,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也为理解文章内容作好铺垫。

    第二,“自主初读,畅谈感受”部分,我設计了几个小步骤:1.让学生个别和全体朗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积累语言,夯实基础。2.指导学生略读课文。3.预设几个主要问题。

    第三,谈谈“自主再读,合作探究”部分。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并向学生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用“透过‘台阶,我看到了? ? 的父亲”的句式谈谈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这是整个设计的重点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深入,让学生从感受父亲的筑梦行动回到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本身上来,从而具体深刻地理解父亲的性格特点并因势利导地提醒学生,父亲生活的时代已经远去,但艰苦创业的精神不能丢。

    第四,说一下“对照梳理,迁移延伸”部分。我安排了这样的练习:学完这篇文章,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你的父亲说,请用笔记下你想对父亲说的话并仿照例句写一句话。“父爱如山。是父亲,? ? ;是父亲,? ? ;是父亲,? ? 。”我的设计意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第五,谈谈作业的设置。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道题: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体会文中的父爱,并与本文作比较,交流,据此写一篇300字的小短文。设计此题,要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选材精当,并适当进行小练笔。

    上完这节公开课后,总觉得有些地方不满意,我也进行了些思考:课前,我自认为教学思路清晰,考虑全面,可上课时还是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说明教学预设不足。教学中学生们说得精彩纷呈的答案,只要是有道理,教师就应当及时肯定。学生讨论环节,很必要也很成功,但有听课教师反映,学生讨论时间过短,讨论环节有走过场之嫌。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第四中学(23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