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陈秀芬

    摘要:本文以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为重点进行阐述,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现状为依据,首先简析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其次以《山居秋暝》为例,从音韵美、言语美、绘画美和意境美这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途径,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传统文化?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组成。笔者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较弱,缺少审美趣味。这与学生的年龄与阅历相关,也反映出学生缺乏健全的审美意识,对“美”的认识很浅显,难以从生活中感受到美的事物。《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笔者就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研究,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的教学为例浅谈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反复吟诵,诗意音韵培养审美感知力

    “诗的节奏是音乐的,也是语言的。”通常,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学会诵读的方法,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感受到经典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因为古诗词特别讲究对仗之工整,平仄之押韵,节奏之鲜明,声调之和谐,古诗词也是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所以它特别适合孩子们去诵读。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的一项基本功,诵读能够大大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让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我在教学《山居秋暝》一课时,就是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诗,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揣摩这首诗的节奏,按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从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其次,我还采用了对比朗读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去感受这首诗描写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静态描写的诗句读得轻缓一些,犹如一幅静态画面展现在眼前;动态描写的诗句读得活泼一些,声音也相对响亮明快,似乎让人感受到了动态场景。在经过一次次的诵读之后,我给学生配上《渔舟唱晚》的古筝曲,学生在感受诗句韵律美的同时,也体会到这首诗所描绘的初秋傍晚、雨后初晴的山中美景,继而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了颈联和颔联呈现的优美情景,从而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大意,受到了审美熏陶。

    二、品词析句,妙语佳言培养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中国古诗词的语言讲究准确而又生动,凝练而又精辟。每首古诗的字数是有限的,因此诗人在创作时特别注重用词的精当与准确,有时一个字或是一个词,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因而,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能抓住关键字句进行反复的赏读、探究和体味。《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个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有空山,有新雨,有明月,还有清泉。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所描述的景物——“月”“松”“泉”“竹”“莲”皆为诗人信手拈来的自然景物,却也是其高尚情操的写照。“月”是“明月”,纯洁高尚;“松”为“青松”,坚韧不屈;“泉”乃“清泉”,清而不浊;“竹”为“翠竹”,幽静闲逸;“莲”是“青莲”,洁身自好。诗人托物言志,以物芳而明志洁。在教学时,我紧扣诗眼——“留”字,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诗人王维想留在空山之中的原因。由于前面教学中拓展了“竹”“莲”的意象诗句,加上对王维生平资料的引入,因此很自然地便引导学生悟出诗人王维要远离官场的污浊,并且追求一种修行的境界。这一个“留”字,便表达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他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这一个“留”字便把全诗主旨点了出来,留在此山中,诗人王维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学生便从中感受到这一个“留”字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培养了言语审美意识。

    三、启发想象,诗中有画培养审美情趣

    很多中华经典优秀诗词,本身就是融诗情画意于一体的。苏东坡高度评价王维的作品,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便借助于诗句呈现的画面直观地将整首诗包含的意象体现出来,再创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悉心感悟。就这样,教师具体的描绘,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感悟能力和再创能力,着实令人惊讶。

    《山居秋暝》颔联写景,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身处其中,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当学生描绘出“仿佛看到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松林里”时,可引导学生感受“明月松间照”的静态美。当学生描绘出“仿佛听到山泉水潺潺流淌、洗衣归来的浣女欢笑声”以及“仿佛看到渔舟顺流而下时莲叶晃动的景象”时,可引导学生感受清澈的泉水在山石间流淌,洗衣少女归来引起竹林一阵喧闹以及渔民驾驶渔船满载而归的动态之美。教师的引导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維,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好画面,学生真正感悟到什么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一教学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学习有热情,也很投入。这就体现了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渗透到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审美趣味性。

    四、品鉴欣赏,高远意境培养审美理想

    蓝华增先生说:“意境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真诗与假诗,就看其意境的有无;诗的文与野,粗与细,高与低,就看其意境的厚薄和深浅。”王维的诗常达到景中藏情、无我之境的状态,意境、气氛浓厚。《山居秋暝》一诗向我们描绘了秋天傍晚青山在新雨之后的景色,雨后山村的寂静深幽,以及山中村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美好生活,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人王维以清幽淡雅的自然美来表现清远淳朴的人格美和政通人和的社会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品味、去欣赏《山居秋暝》这首诗表现出的意境美。整首诗将空山新雨后的阵阵秋凉,透过松林的间隙洒下来的皎洁月光,清泉流经山石之上的美妙声音,还有那傍晚时分洗衣少女归来时引起的喧闹之声,晚归的渔民驾驶渔船沿水下行引起莲花动荡的动态之景,熔铸成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对诗歌进行品鉴欣赏,充分领悟诗中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妙,古诗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全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传承文化的主阵地,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意识。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征,运用正确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他们去感受中华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画面美以及意境美,把学生引进美妙的古诗词殿堂,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蓝华增.意境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3]朱光潜.美学书简[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朱光潜.诗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