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出版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探究

    叶萍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为抓手促进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出版企业面临的迫切任务。现阶段,我国出版企业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专项资金申报流程的规范性、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资金管理意识、会计核算方式方法、财务信息流通和共享等方面较为突出。鉴于此,强化出版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其在财政专项资金核算上的精准度、管理和使用上的科学和理性成为出版行业以及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出版企业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包括了国家出版基金、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项资金、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资金以及其他财政拨款的专项资金。随着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用于文化产业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大量增加,我国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对于出版企业而言,受自身原因的影响,其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了财政专项资金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出版企业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出版企业对财政专项资金科学管理和使用的意识有所欠缺

    我国的出版企业多是在2010年前后完成了由事业单位向企业的转换,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上,转制后的出版企业在财务管理的内控上缺少相关的流程和制度,各部门在资金使用和管理上自我约束性较为欠缺,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有待提升。针对出版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做好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支出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的通知》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出版企业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意识上的缺失,和缺少健全的专项资金管理与核算制度体系,使得其自身对专项资金的风险防控意识不足;部分管理层和员工认为,财政专项资金既然是拨付给企業的,那么资金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归属于企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随意调用专项资金。

    (二)出版企业缺乏预算和决算管理意识,专项资金使用有待提升

    出版企业作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在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出版企业在运转方面出现了资金紧张、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也就造成一些出版企业的管理者认为财政专项资金越多越好,数目越大越好的错误认识和态度,最终导致下拨的财政专项资金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一些出版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问题从整体上看还比较粗糙,虽然这些出版企业制定并印发了相关管理规定的实施细则,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做出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出版企业在进行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先确定财政专项资金的额度,然后再去论证资金使用的项目。另外,在预算编制方面不够精细化,大大降低了预算对财政支出的约束能力,严重影响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性能。因此,出版企业在财政专项资金在编制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三)出版企业内部财政专项资金相关信息缺乏高效流通和共享

    由于自身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仍然保留了事业单位的影子,出版企业的财政专项资金申报通常有申报组或项目部独立完成,财务部门很少能够深入的参与到申报工作中。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项目管理部门对专项资金的支配和使用也拥有绝对的主动权,财政部门多是基于表面账目核算与报表编制,在资金使用效益分析、资金支配合理性研究上,财务部门很少能够深入参与。无论是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还是使用上,财务部门都无法深入的参与,导致专项资金信息的流通和共享存在一定的确定,财务部门无法有效履行期专项资金管理的职责,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率、效益以及资金的安全性都大打折扣。

    (四)出版企业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体系有待完善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出版企业对自身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了调整,但由于财政专项资金自身的特殊性,出版企业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仍无法满足财政专项资金作用高效发挥的需求。例如在银行账户设立上,根据财政部门的相关要求,财政专项资金应该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企业应该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独立账户;在财政专用资金的核算上,企业需要根据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设立独立的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中要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管理、使用以及风险管控做出特别说明。但目前部分出版企业的财政专项资金与生产类资金共用账户,会计核算中没有独立的会计科目,财政资金申报、管理和使用混乱,财政资金风险管控缺失。

    (五)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核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出版企业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体系的缺失和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项资金在促进企业发展,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上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评价结果运用上,出版企业依据项目实际情况,从提升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角度出发,站在绩效体系建设的高度去完善和健全。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上,一些出版企业重申报、重拨付、轻管理、轻监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较低,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一些出版企业虽然建立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核体系,但绩效考核的科学性有待提升。

    三、强化出版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严格贯彻落实财政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原则

    首先,出版企业要加强内部人员对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的监管和安全风险意识;尤其是企业的管理层、项目部门负责人、稽查部门、财务部门,要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认知和了解;为了保证专项资金的安全性,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与项目开展需要,建立针对性、系统性的财政专项资金内部控制监管体系,规范和明确专项资金在使用和管理上的制度、权责、流程等;开设专门的银行账户,对项目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和独立管理与核算。

    第二,项目部作为财政专项资金最直接的管理部门,为了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性,以及使用效率和效益,要建立科学的台账体系,保障专项资金管理的可追溯性;企业内部的监管、审计等监督部门要对项目部内关于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定期进行检查,除了对项目部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上是否遵守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原则,还用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等进行检查。

    (二)加强出版企业专项资金的预决算管理,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站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角度来说要严格遵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原则,从整体上把控好财政专项资金的拨发关。作为出版企业必须根据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的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结合自身的经营情况及项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本项目的项目核算管理制度,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参与人员真正可以有章可循,通过加强监管,促进企业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在预算的编制方面,出版企业应采用科学的、专业的预算编制模式和规则;在预算的控制方面,应对各个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判断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出版企业应严格把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申请材料,确保财政专项资金能够用在关键环节上;在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上,出版企业应严格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管理规定来执行。

    (三)加强企业内部门间的沟通与联系,加速专项资金相关信息的流通与共享

    出版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和管理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财务部门的重要性,在专项资金的相关工作中要发挥财务部门在决策支持、数据分析统计等方面的优势;财务部门更要积极的参与财政专项资金相关工作,从财务管理专项角度出发,履行自身的支持、管理、监督职责。财务部门要随时掌握和了解国家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的相关政策,加强与企业管理层、项目部、审计部等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了解,及时准确的传达关于专项资金的政策信息,推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流通与共享。

    (四)建立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体系

    在会计核算方法上,应根据项目特点与业务特色選择针对性的核算方法;核算方法应在尽可能与企业生产经营核算方法一致的同时遵守专项资金的独立核算原则。在专项资金会计核算质量的上,应该在新会计准则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删减不必要的手续流通,简化核算流程与手续的同时,提高核算质量和效率。

    出版企业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中设计到的会计科目主要是递延收益、研发支出、管理费用。核算过程中要明确区别三个会计科目的相关内容,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管理费用属于损益类科目,主要是项目费用化支出;递延收益属于负债类科目,主要是经过审批的财政专项资金;研发支出属于成本类科目,主要是符合费用化或资本化的支出内容。

    (五)建立科学高效的专项资金绩效考核体系

    出版企业建立科学高效的专项资金绩效考核体系,对于推动其专项资金管理水平,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通过绩效考核体系中考核指标与考核内容的设立,为项目部工作指明了方向;绩效考核标准的设定同时给项目部专项资金使用设定了目标;考核评价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可以推动专项资金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与提升。

    出版企业对于专项资金的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最为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在专项资金考核奖惩机制与问责机制上。对于专项资金管理不利、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较低、受众群体满意度低的部门和管理者,应给予限时整改和一定的处罚;而对于专项资金违法、违规使用,弄虚作假、存在贪腐问题的部门和个人,应严格履行国家和法律的相关追责机制。

    四、结语

    在国家和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背景下,出版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要通过创新与变革来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质量。只要自身整体实力的提升,才能使出版企业抓住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扶持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东南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