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说教学

    俞孝芳

    摘要:本文以《安东诺夫卡苹果》一文为例,细谈在小说教学中把握作品特色,用合适的方法研读文本,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发现文学之美,更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场景描写;诗化语言;美化意境;深化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8-0113-02

    1 缘起

    语文核心素养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能力。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主要是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多方位对话,感受母语魅力、文学生命。而不同的文本有各自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把握作家作品的特色,才能向深处漫溯。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为语文新课标任务群之一,通过研习,使学生了解部分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安东诺夫卡苹果》是俄罗斯作家蒲宁的短篇小说,收录于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场景”单元,属略读篇目。与其他入选教材的小说相比,本文除篇幅较长外,还呈现出以下特点:它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性小说,语言诗化,表达美妙;该作品在创作中突出场景,对四部分的场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让人难忘;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弱化了情节,与小说三要素之“情节”差异明显。对于这样一篇头绪纷繁的小说,若完全交由学生自学,将错失与蒲宁深度对话的机会;若按照传统思路按部就班地教,往往是治丝益棼,漫长拖沓。教学中需紧扣诗化小说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小说场景,分析具体的表现方法,探究作品的主题[1]。

    在导入新课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俄国画家列维坦的四幅油画,提问学生认为哪一幅画面最有俄罗斯风情。在学生们饶有兴致的交流中,笔者乘势明确,其实俄罗斯画家最热衷表现俄国的秋景,秋景被多数俄罗斯人认为是最明净、最深沉的[1]。而这一点在文学创作上亦如此,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蒲宁尤其擅长“以文作画”,他用自己的文字展开了与俄罗斯的天空、森林、河流、土地的深情对话。高尔基曾说:“蒲宁所有的短篇小说都好似用画笔绘成的图画。”以《安东诺夫卡苹果》一文为例,我们可以学习大师的描绘场景的功力,并感受其复杂情思。

    2 过程

    2.1 初见苹果——明确文章结构、所写内容,体会画面中丰富色彩

    《安东诺夫卡苹果》不靠情节来组织,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推进。学生在充分通览全文后,能基本明确这篇小说组织内容的顺序——作者在四大部分的文字中创设了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精美的俄罗斯农村秋天(夏末至初冬)的景致。学生在通过表格的填空、小组成员间交换意见后,不难得到以下结论:描写“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展示苹果丰收图;描写农田丰收的季节,展示庄园生活图;描写 “九月杪起”到初冬时节,回忆深秋狩猎图;描写十一月的初冬时分,展示落破生活图。

    接着,笔者要求学生重点赏析第一个场景中的如画般直接可见的文字内容,从文章中找出相关描写并朗读。面对这一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学生容易在苹果成熟的场景描写中找到关键点,如“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槭树的林阴道”“满天星斗”“沉沉的夜色”“红色的苹果”“珊瑚色的花楸树”“长了铜绿的茶饮”“瓦蓝色的炊烟”“树木后面不时地闪过鲜红的衣裙”“血红的火舌”“黑里透蓝”“繁星闪烁”“深不可测的苍穹”……整合之后,进一步体会用词色彩丰富多变的特点,造就了类似于“风景画”的效果。

    2.2 再闻苹果——品读文字,以第一场景为例,琢磨是否有胜于风景画之处

    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为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写作特色,笔者设计教学环节来引导学生关注场景中除视觉描写外,还加入了丰富的嗅觉、听觉、触觉等相关描写,要求找出相关内容,进一步朗读品析。如“落叶的幽香”“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的芬芳”“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新麦的麦秸和麦糠的香气”“樱桃枝冒出的烟散发出浓郁的香气”等嗅觉描写;“叽叽喳喳的姑娘”“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叽叽嘎嘎向前驶去的车声、笑声、话语声、跳舞声”“沙沙地踩着枯叶”“列车发出铿嚓铿嚓的轰鸣”等听觉描写。这些细致的描摹使画面既有形有色,又有声有味。

    特别是交流该部分的听觉描写时,读者的注意力很难从描写果园主及村长妻子的内容上移开,对这些语句的分析可以体会农村生活的和乐富足,人物的健康能干,所以这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环境。

    2.3 细嚼苹果——借鉴第一场景的赏析法,在后三个场景中任选一个品鉴

    在此环节的教学安排中将学生分组,设计小组讨论,选择视听触嗅或细节中的一个角度,要求在诵读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学生通过某一角度的追踪,比较顺利地找到了关键信息,并且结合诵读,感受到了场面中的特点。如姑母的庄园——古老、坚固,富有生命,永远不会有倾圮之日,是“我”心目中的贵族生活的理想形象,显示了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宅第中的摆设有着贵族的华贵、矜持和气派。丰盛的晚餐则是贵族奢华气派的最好诠释。姑母则是这幅图中的主角,她结实硬朗、傲岸而又和蔼——这是贵族气度的典型。而深秋狩猎图中的內兄谢苗内奇,是地主兼猎人,先声夺人的出场方式显示他野性、豪爽、不拘小节有阳刚气质。随后在林子里的狩猎场景更是热闹非凡,充分显示正日趋衰亡的地主们的精神寄托。最后一部分同样是描写狩猎的场面,但这里的景物给人的感觉远没有前面三部分的美好[2]。深秋光秃秃的果园,荒僻的小道、萧瑟的树林、寒冷的旷野,似乎就是破落小地主生活的象征。最后,文章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收尾,最终更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

    2.4 回味苹果——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情感态度,探究小说主题

    总结部分,需要学生思考:在作者的回忆中,俄罗斯的田园风光和社会风俗是怎样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怎样的?这一社会现状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作家笔下的田园风光香气馥郁、优美宁静、让人陶醉;社会风俗淳朴和谐、热情好客、令人迷恋。可以说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充实,但如此舒适惬意的农庄生活却渐趋衰亡。至此,“安东诺夫卡苹果”已不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而是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的象征。孙中山在1924年发表的《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届毕业典礼的演说》这样说:“俄国大地主所有的土地,都是几百方里甚至于几千方里,那些大地主对于许多农奴自然不能精神贯注,因为精神贯注不到,对待农奴自然是很宽大。”可见,蒲宁无比怀念那段生活可能也不仅因为他作为庄园主或者小庄园主,是既得利益者,而是在这样的物质丰饶的社会中确实存在人情之美。

    这篇小说有声有色有香,有光有影有味,与其说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不如说更像是一部鲜活的电影,如果要为这部“电影”配乐,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音乐可能比较适合。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作家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这首旧时代的挽歌,将感情包裹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以艺术的美感来感染读者。在这篇长文的教学过程中,必不能面面俱到,联系小说的特点,笔者除在上课之初提及小说的写作结构外,果断舍弃传统的情节、人物要素,紧扣“以文作画”的特色,努力细化场景挖掘,品读诗化语言,感受美好意境,启发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情感的深化表达。

    3 反思

    就阅读教学改革而言,有不少一线教师都致力于“长文短教”的研究,有认为应“优化教学目标”者,有认为应“分析脉络布局”者,也有老师提出“中心突破法”“紧扣标题法”“读写结合法”等[2]。其实在笔者看来,不论用哪种方法,“长文短教”最要紧的是抓住牵一发而动全文的“点”,大胆“忽略”其他,顺畅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不仅是对长文要压缩“教”的时间,也要求我们对其他选文也减少说教式教学,增加学生“学”的时间,让他们在阅读时体会、鉴赏,慢慢靠近语文学习的内在快乐。

    《外国小说选修》的教材以“话题”设计编排,笔者在《安东诺夫卡苹果》一课的教学设计时聚焦与“场景”话题相关的知识落实,将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感悟话题知识,师生活动始终围绕四大场景的赏析而展开,重点学习通过场景描写营造氛围,突出人物性的刻畫的写作特色。特别是从教学实践来看,从师生共同学习鉴赏到学生模仿鉴赏,从文章内容的挖掘到文章情感的把握,从具象体会到抽象提炼,总体符合学生认知的过程。当学习后,大部分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字中的隽永魅力,相信他们会把这种热情延续到课后继续研读。

    4 结语

    《安东诺夫卡苹果》这样的长文,抓住它的写作特点就切中了要害,可以实现短教。普通高中语文课标修订组负责人王宁教授认为:语文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新的改革思路调整课程设计和实施路径,加强情境化、结构化和选择性。学生初读哪怕有抵触情绪,在教师领着得其门而入之后,会感受涵泳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段春宇.初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石敏.用小说落实“语文素养”和“媒介素养”[J].语文教学之友,2019(9):5-7.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