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活好?活出价值

    朱业标 徐中收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中自杀、伤害他人、漠视生命的现象依然存在。本文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坐标,在厘清活着、活好和活出价值等三维生命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意识教育、生命质量教育和生命价值观教育等三维生命教育体系,旨在帮助中小学生树立生命意识感,提升生命幸福感以及增强生命价值感。

    〔关键词〕生命意识;生命价值观;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4-0042-03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中自杀、伤害他人、漠视生命的现象依然存在[1]。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变得冷漠无情,让灿烂如花的生命随风而逝?是什么原因使人生精彩才刚刚开始的孩子们如此脆弱?著名学者Farberow 认为当个体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联系不断丧失,强烈地感到孤独,觉得生活没有多少意义时,通常对生与死的选择没有什么矛盾,死的愿望较为坚决。王晨旭[2]认为青少年自杀多是冲动性的行为,其背后是青少年心理脆弱的表现。但心理脆弱显然又来源于相关教育与引导机制等的病态与缺失。如何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增强学生的生命价值感,是现阶段中小学校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一)生命教育的缘起和内涵

    生命教育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提出的,此后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自19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学界对其内涵、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陈莹莹[3]认为教育应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应引导个体去感知、理解、珍惜、升华生命,这是社会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台湾大学孙效智[4]认为生命教育必须回应人为何而活、如何生活、如何活出应有的生命这些根本性的问题,生命教育追求的是人的身心灵、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庄文娟[5]认为生命教育要提高学生对生存知识和生活技能的认知,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珍爱和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身体和心灵的融合,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刘国胜、陈文娟[6]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敬仰生命,二是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

    (二)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人的生命包括生理生命、心理生命和精神生命,与之对应形成了“活着”“活好”及“活出价值”的“三维”生命观。“三维”生命观对生命进行了层次性的解读,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活着”对应着生命对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需求,“活好”对应着生命对爱与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的渴求,“活出价值”对应着生命对自身天赋能力、潜力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的追求。生命教育就是以教育的方式实现此“三维”生命观,促使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由“活着”走向“活好”,进而升华至“活出价值”[6]。为此,生命教育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引导学生发现“活着”之真。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发展历程,包括生老病死、苦乐喜悲;要引导师生、生生进行生命对话,让学生感悟到自身生命的脆弱和可贵的同时,也要感悟到他人生命的可爱与自然生命的伟大。

    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活好”之美。生命意义的有无、大小都是自己受教育和主观努力追求的结果。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生命中的爱、归属、尊重,健康、快乐地生活,能从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和经历中去发现意义,而且活得充实和满意。

    第三,要引导学生实现“活着”之贵。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不以僵化、不变的观念去株守固有的意义世界,而能自觉地在不断创新中提升、扩大已有的意义世界。”[7]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有目标的活动,用新的展望去刺激学生的思想,磨砺他们的感觉,唤醒他们的激情,引导学生去创造更多的生命意义,以充分开拓和利用自身的天赋、能力、潜力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中小學生三维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构想

    (一)课程目标设计

    1.总目标

    基于“活着、活好、活出价值”三维生命观,开展“生命意识教育、生命质量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三维生命教育(图1),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感、生命幸福感和生命价值感,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要健康地活着,要快乐地活着,要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

    2.分目标

    第一层次:强化生命意识感。让学生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学会识别和远离生命的危险、威胁,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第二层次:引导生命幸福感。让学生能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及关心社会,达到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会的和谐,拥有健康的情绪素养,获得生活的充实感和满意感,真正活好。

    第三层次:提升生命价值感。要引导学生适时建构自己的理想,努力做到现实和理想的吻合,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同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与“三维”生命观相应,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维度的生命教育,即生命意识教育、生命质量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

    第一维度:生命意识教育,即个体对生命的认识和主观感受的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实际上就是珍惜生命的教育。其一是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基本特性、生命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影响生命成长的主要因素,理解生命中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现象,懂得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逆转性;其二是爱护生命,包括生命安全教育、生活态度教育、死亡体验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生命可贵的意识,掌握保护生命的知识与技能,学会处理生命危急时的干预技能,树立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预防各种伤害生命事件的发生。其目的是让个体树立起生命意识,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

    第二个维度:生命质量教育,即使个体健康快乐地生活的教育。包括动手能力、适应能力、野外生存以及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的训练;包括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理财教育、消费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使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和谐统一,形成积极、乐观、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对生活具有较高的充实感和满意感,能合理规划人生,追寻生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激发自己的生命潜能,体悟自我实现的幸福,做到“活好”。

    在生命教育三个层级中,认识生命是基础,爱护生命是关键,健康快乐是目的。三者在递进中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因此,每一节课主题内容的设计,要围绕这三个层级,分别在生命与自我 、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等四个领域中逐步深入展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使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生命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

    第三个维度:生命价值教育,即提升生命价值感教育。人的价值,就是指人对自己、他人乃至社会需要的满足;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价值,其二是人的自我价值。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包括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关怀教育、关爱自然教育等。生命价值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活出自己有“价值”、对社会有“意义”的感觉。

    (三)单元设计

    立足于“三维”生命观,以提升生命价值为核心,以实现生命幸福为目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及实际需求,分别从横向和纵向“立体式”维度建构课程内容体系(表1)。

    1.在横向上,将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死亡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民族主义教育、安全教育、生态教育等11个专题,有机整合为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关系教育的四个层面。四个层面之间相互照应、各有重点、彼此聯系且不重复。

    2.在纵向上,可按照“三维”生命观的“活着、活好、活出价值”三个层级,配合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进程循序渐进实施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课程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一)走进学生的生命

    生命化教育,它以生命为基点,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的生命化,就是把对生命的关注和成全融入具体教育之中:第一,教师要有生命意识。教师只有具备了生命意识,才能看见学生的生命成长,形成自己的生命教育意识。第二,教师要走进个体生命。生命是个体的、独特的;教师只有正确认识了学生个体,才能带动学生生命整体发展。第三,教师要重视生命的终极关怀。人不仅是为活着而活着,更重要的是在为更有质量、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生活而活着。教师要使学生充分领悟、体验到终极关怀的意义和价值,使教育活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

    陶行知说:“什么叫生活?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叫生活。人生就是要‘活——要‘生活。”在陶行知看来,生命生生不息,就是生活。梁漱溟甚至把生命与生活相等同。他说:“生命与生活,在我说是实际上纯然一回事,一为表体,一为表用而已。”生活是根本内涵,是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展现,生命是生活的主体和核心。生命教育要关注学生生命,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生活就是关注活生生的人,就是要让学生从真实的教育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感悟到自身生命的可贵、他人生命的可爱与自然生命的伟大。我们的生命教育只有回归学生及其生活的世界,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关注学生的灵魂,才能让他们在生活中体悟生命之真、之善、之美,让他们的心灵之花在智慧和师爱的浇灌之下怒放。

    (三)构建学生的实践模式:家庭、学校与社会

    生命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它源于家庭,发展于学校,实践于社会,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中小学生而言,生命教育应以家庭教育为起始,以学校教育为重点,以社会实践为终端,在家庭参与、学校主导和社会检验三者有机结合下,才能完整体现生命的所有内涵和全部价值[8]。教育者应该利用发生在中小学生自己身上或他人身上的、打破生活连续性的这些偶然事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抵制吸毒的展览,或者预防艾滋病的展览等;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野营;或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殡仪馆等,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过程,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

    参考文献

    [1]郭培霞.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问题与建构[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7(6):66-68.

    [2]王晨旭.冲动性特质与学业成绩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一项交叉滞后分析[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9.

    [3]陈莹莹.小学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机融合[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9):52.

    [4]孙效智.生命教育之困境与推动策略[G].见:何福田.生命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5]庄文娟.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3.

    [6]刘国胜,陈文娟.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及策略构建[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2):297.

    [7]论生命教育对个人的重要性[DB/OL]. http://www.docin.com/p-1831889693.html.

    [8]吴杰,郭本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116-119.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康卫生学校,金华,3213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