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问”引导“思考”

    贺琳

    摘? ? 要:“外语阅读”课程以往的教学以介绍西方文化背景、讲解词汇与语言技能为主要内容。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实践在“外语阅读”课程中应该如何展开,如何评估,文章提出以“提问”引导“思考”,突破以文本信息为目标的提问方式,将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阅读”课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5-0010-0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不是单纯地给学生开设一门课程或者几个讲座,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环节,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导三个目标结合,提升育人效果。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一、“外语阅读”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外語阅读”是每所大学都设有的课程,也是每位大学生都要学习的科目。外语阅读课程主要以不同题材的文学篇章为学习材料,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文章提高词汇量、语言语句理解分析能力,并扩充文化历史知识,提升外语的听说读写译技能。教师和学生都将学习目标聚焦到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以及更深入地了解国外文化历史知识背景,所以学生经常谈论的是国外的食物、明星和影视作品,对于国内的新兴事物、城市发展和文化缺少关注和理解。长期以来,在高校的外语课堂中思政教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声”现象[1]。课程思政的提出让教师再次思考,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如果只有语言技能,而没有国家情怀,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当他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能否成为国家栋梁。所以,教师要思考如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任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目前国内的思政进课堂在外语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改革的尝试,比如,在日语词汇的教学中融入汉字文化,延伸到对新词汇在资本、哲学等层面的讨论,介绍中国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2]。也有教师提出外语类课程具有贴近实际生活场景、富有文化气息等特点,认为这些都更加适合融入思政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3]。这些教学都很好地将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价值观融入到外语课堂。除了介绍国外文化背景和语言内容,“外语阅读”课程也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修养,在对比国情差异的时候更好地认识了自己的祖国。但是,“外语阅读”课程的教学还可以更进一步展开思政教育,可以通过改变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拓展思路,培养思考能力。

    二、“外语阅读”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

    (一)突破定式提问

    心理语言学上有一个“提取”的概念,指的是将已经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人类的记忆功能非常强大,可以永久存储大量的信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经常使用某些词汇。虽然我们知道更多的表达方式,但是往往在表述中总是选择某些词汇,很难拓展到其他的短语。这是因为在“提取”词汇的时候,大脑总是在同一个路径上完成提取任务,很难拓展到其他相关词汇。同样的,学生的“思考”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有他们自己的某种定式。要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思辨能力,就要在和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的时候,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来启发他们对文章全新的思考方式,这样才能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升创新思辨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思考模式,然后根据教学文本,联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方式,设计相关问题,在课堂上以“提问”引导“思考”。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提问”引导“思考”不是一次性的课堂讨论,而是外语阅读这门课贯穿始终的思政教学路径。教师要根据所讲授的文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况结合提问,启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考力。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考方式,将课本内容结合实际生活问题设计提问,以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力。

    传统的教学提问是以课文内容为主,比如,“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是什么?”“这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细节,但是却没能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更没有将文章讨论与实际生活联系。

    所以,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教师需要考虑如何“提问”。

    (二)以“提问”引导“思考”

    以“提问”引导“思考”有两个前提需要考虑。第一,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教学设计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情分析,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比如,学生在拿到一篇文章后是如何开展学习的,对文章的阅读是粗略泛读、查字典查资料精读,还是与同学讨论文章中的一些观点等。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如何学习,如何提问以及如何思考的。以此为基础来设计课堂提问内容。第二,关于思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方式了解学生的思考模式。比如,如果教师根据文本信息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对文章核心句的复述,或是使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是在总结了文章主要内容之后加入了自己的观点。以上三种不同的回答展示了不同的思考能力。第一种表示学生有文本分析能力,能够理解文本并找出观点核心句,但是,教师并不能确定学生是否理解这个句子表达的含义。第二个回答表明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第三个回答说明学生理解了文章,并且阅读文章启发了学生对文章讨论的问题的思考。在了解到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后,提问的设计要考虑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

    《现代大学英语》第四册里有一篇游记,作者描述自己夜游纽约中央公园的经历,表述自己对这个城市的热爱和对城市内犯罪率过高的担忧。大量的教学材料都是从介绍纽约中央公园建造历史、文化背景等入手,文章讲解重点是作者对公园内景区的描述、词汇的选择等。如果这个文章的讲解只涵盖这些内容,那么课堂的提问就是传统的以文本信息为基础的提问,比如:“作者在这里为什么选择用这些词汇描述?”“你能对比一下历史上的中央公园和现在作者描述的中央公园有什么不同吗?” 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了解作者使用的词汇和在文章中对中央公园不同时期的特点的描述,考查学生对这些词汇的掌握情况和对文章的理解。

    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并不能启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思辨能力。有教师提出在英语精读课堂通过提问拓展学生视角,提问的方式可以有“经历再现”“观点讨论”与“原因阐释”等,不同的视角可以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拓展思路[4]。据此,将针对文章本身的提问与现实生活结合,就可以起到改变思维定式、启发思考的效果。比如,“这篇游记展示了作者对他生活的城市的热爱。你的家乡有没有哪个你很喜爱的地方?” 这样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的情怀,并在与同学分享自己家乡一些地标建筑时锻炼其思维和语言能力。拓展视角还可以这样提问:“游记提到了曾在中央公园中发生的案件,作者为什么在夜游公园的时候会想起这些案件?”这个问题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从作者到自己,并且在与同学交流过程中也将了解到对文章不同视角的解读。也可以引申提问学生自己对家乡发展的建议。由此可以看出,提问不应该是局限在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上,要能够结合生活,拓展思路与视角,训练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爱国情怀。

    类似的拓展性提问也塑造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思辨能力。培養这些能力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突破他们的思维模式,转换角度观察问题。所以在提问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转换视角,不能总以自我出发考虑问题。教师也要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否展示出从单一的视角(自我)拓展到多视角(作者等)。这样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创新思辨能力。能够多角度思考问题,才有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为社会服务中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确保学生在未来服务社会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切实做到服务社会。

    三、结语

    教书育人是动态的。备课不能满足于熟悉课本内容,授课不能止步于课文理解,而要不断思考如何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如何拓展学生的视角,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考与创新思辨能力。以实际教学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结合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参考文献:

    [1]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5).

    [2]张嘉伦.浅论“课程思政”视角下在外语教学中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以日语入门教学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8,23(1).

    [3]边宇琪.外语类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入[J].文教资料,2018(18).

    [4]董明.英语课堂教师提问“拓展性”的建构与评价[J].高教学刊,2017(12).

    编辑∕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