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供应学派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差异

    段青青

    摘要:面对美国等发达国家滞胀危机,以萨伊定律为理论和政策基础的供应学派应运而生,供应学派否定凯恩斯主义“需求自创供给”的理论和相关政策,认为经济增长源于供给。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且无论提出背景、政策基础等均与供应学派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关键词:供应学派;结构性改革

    1西方供应学派的兴起

    一般认为,西方供应学派经济学的鼻祖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1803年,让·巴蒂斯特·萨伊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出版,书中“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观点,被后人奉为萨伊定律。在1929年至1933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爆发,萨伊定律受到挑战,资产阶级经济学遭遇第一次危机,值此危机之际,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提出了“需求可以自行创造供给”的理论,否定了“供给白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

    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同时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现象,即所谓的滞胀现象。对于“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显得无所适从,且又无能为力,因为从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来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呈反比关系,二者是不可能并存的。面对这样的危机和境况,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供应学派应运而生。1981年里根上任后,制订了以减税为核心的“经济复兴计划”,供应学派经济学从此成为官方经济学。

    供应学派将“供给白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本为其理论和政策基础,否定了凯恩斯主义“需求自创供给”的理論和相关政策,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应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增加供给方能解决危机。凯恩斯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源于投资、消费与净出口这“三驾马车”的拉动,而供应学派则反对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增长源于供给,消费过多会影响储蓄从而削减经济增长的动力。关注需求侧管理,不仅不能增加就业和产量,反而会因为货币供给量过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从而引发滞胀危机。

    第二,增加供给的途径是经济刺激。供应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取决于投资和劳动的增加,尤其是投资的增加。而投资是储蓄的转化,所以生产的增长是由储蓄量的高低所决定的。供给学派通过对比美国与其他国家经济状况,证明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与储蓄率高低相关,储蓄率越高的国家,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发展也会更快,以此得出结论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在于储蓄率低,而低储蓄率是由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造成的。

    第三,经济刺激方式主要是减税。供应学派认为,相对于收入总额,劳动者更关心税后可支配收入净额,一旦税率提高,劳动者的净收入额就会减少,劳动热情就会下降,储蓄随之缩减,致使利率上升,投资萎缩,导致商品供给不足;相反,税率减低,劳动者的净收入额就会增多,劳动热情就会高涨,储蓄随之增多,从而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商品供给自然增加。所以,应该通过减税,提高劳动者可支配收入,刺激劳动者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增加供给的目的。

    第四,宣扬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供应学派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活动,认为政府的过多干预,会破坏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妨碍企业家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应减少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2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和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而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的需求结构也已发生明显变化。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品质、质量和性能,对高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需求结构加速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于旅游、养老、医疗等服务的需求快速加大,服务需求占消费需求的比重明显提高。但对于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侧出现不适应状况,对需求侧的变化,供给侧调整表现迟滞,而供给体系中存在的“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房地产库存严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累。”六大问题,使得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矛盾日益加重。故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随后,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总体思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2016年五大重点任务,改革具体内容涵盖了人口政策、土地制度、金融体制、经济发展方式、政府功能及社会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符合我国国情的丰富内涵,若用公式表达,则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内涵为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改革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使企业成本下降,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恢复经济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应学派之差异

    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们容易陷入误区,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供应学派翻版的错误认识。然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应学派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第一,美国的经济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所以供应学派无疑是为推动私有化的发展服务的。而我国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不仅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鼓励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公有制和私有制混合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展开的,这和西方供应学派有着原则性的区别。

    第二,供应学派站在凯恩斯主义的对立面,完全否定凯恩斯主义“需求创造供给”理论和政策,认为需求导致滞胀,进而忽视需求,强调供给为王。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未否定供给侧,也未否定需求侧,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上,认为供给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所以主张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要适度进行需求侧的管理,使得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相得益彰,更好地完成去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去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等任务。

    第三,供应学派强调自由市场的作用,反对政府参与经济调控,按供应学派理论,政府只应做经济的守夜人,按需制定游戏规则。而我们认为,由于市场发展不完全,难免会出现失灵无效或低效状态,这时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进行矫正,使市场缺陷得以弥补,避免市场盲目走向极端,所以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第四,供应学派经济学因英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滞胀产生,所以供应学派主张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我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4%,创下六年来新低,2016年全年我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0%,涨幅比2015年扩大0.6个百分点。根据统计数据,我国没有通货膨胀,虽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也绝非停滞,所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张的是“降低融资成本”“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

    第五,针对当时美国经济,供应学派提出压缩福利开支观点,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阶段,无论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社保福利支出都有增多趋势,所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则为“社会政策要托底”,即强调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倘若本阶段若生搬硬套供应学派观点,压缩社保开支,势必会影响城镇化进度和增大城乡差距,这不符合我国的发展方向。

    综上,西方供应学派因美国等发达国家“滞胀”兴起,所要解决的是失业和滞胀问题,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解决的是我国当前供给与需求矛盾的问题。两者无论从兴起背景、政策基础、政策措施、政府功能等方面均有本质的区别,不应因“供给侧”字眼,就错误地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为是对西方供应学派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