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的翻译策略与传播

    【摘要】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归纳法和文献法尝试分析相关研究,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与传播,希冀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语言支持,以促进其在人类健康领域进一步发挥作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医药;翻译;传播

    【作者简介】李梦琳,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医药学,是人类长期同病痛作斗争后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据记载,中医药早在秦汉时期就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往来传入东南亚各国,随着文字的发明及使用,医药病方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借助古代“丝绸之路”渠道,中医药完成对外传播,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的医学与药物。当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国外对中医药的研究愈加深入。由于中医药典籍内容多为专有名词且意义晦涩难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翻译工作造成了困难,因此,中医药翻译的准确性在对外传播和交流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全球化现状与中医药传播基本概况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在全球范围内世界生产力整体发展、经济融合发展的结果,是世界各国谋求经济发展、共同寻求利益的推动力。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点趋势即经济全球化,其使得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及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有机经济整体发展的实现变为可能,因此可将世界各国的生产、贸易及核心技术等紧密相连。经济全球化也带动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文化也因此在世界医疗文化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仅是对外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国千百年来对外交流的媒介。经过几年的探索,借助经济全球化东风,中医药事业对外传播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正在不断提升。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我国的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国政府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7个中医药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治疗过程中,中医药治疗经验成为中国抗“疫”方案的亮点,应国内外需求,中医药治疗经验也一应翻译成英文,在世界抗“疫”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中医药传播进程中的跨文化翻译难点问题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是党的十九大制定的健康中国战略中的内容,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不可否认,中医药迎来了千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机。依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中医药必将成为未来医药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但是,中医文化的千年传承及其博大精深也使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过程步履维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中医药著作表达晦涩难懂。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自远古时代有“神農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中医记载的是人类长期同病痛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其中蕴含“天、地、人”之间相克相生的深奥关系。

    中医名词多为中国古代历史医药学专业技术语言格式,在时代的变迁中并未跟随现代语言的发展而改变。众所周知,现代汉语在教学、“通俗文稿”以及汉字“简化”作用下,许多文字部分甚至整体的结构与意义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甚至是根本性改变,因此,中国历史医学语言的含义与当今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这也就给现当代中医文献资料的研究带来一定困难,若非精通中医理论及古汉语的专家学者,便难以理解其准确意义,因此,中医英语的翻译工作难度也较大。

    2.中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在探索阶段。我国高等院校英语+定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医学人才培养始于本世纪初,起步较晚,研究不足,教学模式有待改进,缺乏专业师资。作为英语大类的后续课,中医英语的难度也在大类课程之上。笔者通过对本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中医英语课程教学多采用传统的“词汇、篇章、翻译”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普及和传授中医领域背景知识,造成学生思维面狭窄、知识了解浮于表面,加以中医药术语冗长繁杂,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对中医药翻译工作作深入研究,因此,中医英语复合型人才仍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

    3.中医药翻译缺乏系统标准。中医药翻译的种类包括中医英语类教材和词典、中医类期刊论文、中医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对中医药书籍的翻译,缺乏系统性标准,直译、错译、漏译、一词多译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中医药翻译的重要问题为如何准确理解中医术语、药材名称以及如何正确表达其英译意义。中医翻译研究学者方廷玉教授等人针对中医英语翻译标准化发表了一系列见解,对中医药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中医药翻译原则与策略

    中医药翻译未能取得良好进展的原因之一就是译者未能摆脱传统翻译方式的束缚,缺乏相应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没有统一的原则和标准,因而难以避免错译,难以明确直译、意译和音译的范围。

    1.中医药术语翻译原则。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门的开放,中国文化开始走上世界舞台,中华医药文化受到广泛的关注,各国对中医的接受程度逐渐增加。但是,持不同翻译原则理论的学派对于中医药英译标准有所争论,没有确立恒定翻译原则,因而中医翻译标准化陷入僵局,建立统一翻译原则迫在眉睫。

    (1)翻译标准化原则。中医术语实现标准化是实现中医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础。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WFCMS)和翻译委员会曾提出关于中医药翻译的四大原则和标准:对应原则、简洁原则、同一原则、约定俗成原则。对应原则即译者应熟知中药材的内在含义,译名要与药材对应起来;简洁原则即将烦琐冗长的中医药名称简明扼要地译出,使其简明易懂;同一原则对中医术语标准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药材往往一词或一药多意,因此现存的翻译版本往往造成意义混淆,不利于中医药的对外传播;约定俗成原则是对以上三种原则的折衷,即使违背其他三原则,也强调中医药术语采用通行的译名,按照大众认知,促进中医药发展和传播。

    (2)“源语为基本,受众为导向”原则。当今盛行的中医药术语翻译基本分为两派,一是“源语为基础”即“源语导向型”,另一为“受众为导向”即“读者导向型”。“源语导向”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魏遒杰(Nigel Wiseman),他认为若要达到中医文化的传播效果,译者本身应精通中医理论和文化,在翻译时才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将中医本质和理论精髓、文化意蕴表达出来。在对中医药进行翻译时,他反对盲目照搬西医解剖学词汇,认为这种译法会给读者带来误解,不能使其很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本质。“读者导向”派的代表人物是班康德(Dan Bensey),他认为译者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使读者能够自然地接受译者所传递的信息,因此可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方式。

    2.中医药翻译策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行业对外传播将不断发展,中医药的舞台也会越来越大,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亦会逐步增加。为了帮助中医药更好地“走出去”,发挥服务世界人民的作用,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1)直译——表达中医文化的原汁原味。在中医药翻译中,直译法通常用于中西医相似或共有概念的翻译。各种翻译策略中,直译为最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方法,能最大化地考虑目的语受众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把中医文化原汁原味以最大限度呈现给读者。例如,“肺主行水,通调水道”可以直译为“The lungs move and adjust the water channel ”.

    (2)意译——增强目的语受众接受性。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严复的“信、达、雅”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作者认为“意译”是达到这一标准的重要翻译策略。在各种翻译策略中,意译最具灵活性,能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背景来进行翻译,便于目的语受众接受,有利于中医文化的传播。例如“纳呆”可以根据英语读者的理解意译为“poor appetite”.

    (3)音译——凸显中医本质精髓。音译法与直译地不同之处在于:音译法常用于翻译某些中医特有、西医无对应概念的术语,是中医药翻译中常用的翻译策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表达出中医英译时保留本民族特色才能更好地传播。例如常说常提的“气”的概念,原本有多种译法,经过翻译者不断实践,发现只有音译才能更好地传达中医特有的“气”,因而“qi”在逐渐替代了原来的“chi”“vital energy”等表达。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浪潮为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必将带动中医药产业链的新一轮变革,增进各国间医药领域的碰撞交流。在此过程中,翻譯工作者是连接中医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不仅应研究掌握中医文化理论,更要善于运用各种翻译原则和策略,在促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艺.中医药翻译中的跨文化交流研究[C].博鳌医药论坛论文集,2017(6).

    [2]李晓彤.浅谈翻译工作与中医药国际化进程[J].经济观察,2007 (1).

    [3]李晓婧.中医英语翻译标准化原则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