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党治军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努力挖掘課文中的美学意义,全面进行美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实现美育目标,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的本质,引导学生美读,帮助学生美思,指导学生美写,让美浸润学生的心田,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美读

    美读,是借助语言中介,直接获得课文美感的重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事、景、物、情等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主体思维,并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例如,读《天上的街市》,我们不但要感知作者用诗情和想象编织成的虚幻而美丽的境域,而且要领略课文运用独特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音乐美。此诗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诗的节律上。

    第一诗节,采用了两个对称回环的比喻句式,在整齐和谐中,构建了一个诱人的艺术境界。此后三节诗则略有变化,各句长短相近,构成大体一致但并不呆板的四方板块的格局,且节奏为三音组,每个音组以内含二音节或三音节为主,给人以明快平和之感。

    此外,诗还采用双句押韵、一节一韵,节节换韵的韵律组成,分别以“星—灯(eng)”“市—奇(i)”“广—往(ang)”“游—走(ou)”为韵律,使人读来清新上口,和谐流畅。正是由于上述这些特点,全诗不仅读来美妙无穷,而且还令人神游文中,心附纸上,通过外观形式的表层图像,去寻觅诗作深层的情感内涵。

    有韵律的诗歌如此,清丽雅隽的散文、声情并茂的小说、跌宕变幻的戏剧何尝不是如此。鲁彦那“静得温馨,动得壮阔”的《听潮》,通篇语言优美细腻,有如山涧清泉,沙明水净;有如一幅独具一格的水墨画,时而工笔细描,时而泼墨淋漓;又像一支格调特别的抒情曲,时而舒徐低吟,时而激烈高亢,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急风骤雨。前面写大海的宁静,具有牝马行地的阴柔韵律,后面写惊涛狂飞,却有龙飞于天的阳刚气势。语言随景变化,从而为大海谱写了一曲伟大的交响乐章,读来真是心旷神怡。

    美读,其实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贯作法。它强调把作者的情感通过诵读传达出来。只要美读的方法正确,就可以懂得作者所言所感,与作者产生心灵感应,达到心灵相通的境界,这样读者就会收获良多,提升审美情趣。美读能使课文语言和人物形象在头脑中形成意象,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产生感化作用,从而达到享受阅读,体验美,感悟美。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像小学语文教师一样,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绘声绘色,表情达意,让学生领略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但是,教读贮满诗情画意、人生哲理的课文,如果学生没有审美情感的参与,没有审美判断的介入,而只停留在某些文字的表面,一口气读下去,痛快一时,没有用心体验,回味咀嚼,也是不能进入审美的氛围,领略作品的精思妙义。因此,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美思。

    二、美思

    美思,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捕捉文章构造的形象、内含的情感和独具匠心的地方,领略风韵,体验情趣,玩味奥秘,使学生成为初具审美能力的人。而这些,都不是停留在作品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习题解答等一般教学模式上所能企及的。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由于文章的美质美态,不是外现在文字表面,而是玉陷石间,珠匿鱼腹,只有经过用心深思,才能心领神达。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全文并未写撼动人心的大事,仅仅写父亲送子北上时,在车站为儿子照看行李、送上火车、帮买桔子几个细节,就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慈父形象,表现了父子之间的骨肉至情。这样一篇课文,却无山不含玉,无水不藏金,处处氤氲着美的馨香。仅从文章的风格上探幽揽胜,就能品味到那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冲淡美。冲淡美体现在不事雕琢的白描手法中,体现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语言上,隐蔽在情感的深沉里。这些都是经过“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美思所获得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课文多是一些落笔成画、脱笔为诗的作品,它们往往都以巧夺天工之笔,匠心独运之力,在咫尺画幅中描绘出许多美质美态。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要从神奇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新颖的立意、丰满的形象等方面去帮助学生捕捉体味。只要教师不断地指导学生撷英咀华,就能调动起学生的潜在能力。当课文中美的东西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心理模式和自觉追求后,语文教学就能进入一个较高的境界。

    三、美写

    美写,是教师以课文为引导,诱发学生进行美质文章的创造。它是美读、美思的继续和延伸,是语文课审美活动的最高层次,也是语文课美学教育的最终目的。譬如,白居易的《忆江南》,诗歌如春江涨潮般地爆发出江南好之后,就紧紧扣住旧曾谙的美景,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给诗人印象最深的春花和江水来写。旭日东升,霞光点燃了江边那如火的鲜花,红得耀眼而精神,带着春日的勃勃生机。而作为江南生命的源泉、江南灵秀的血脉、江南文化象征的江水,也在春潮起波,泛泛涨绿,生命在其间膨胀、扩散。对于这些极有美感的江南阳春景色,诗人用言约意丰的诗体做了高度的概括。

    教学此词后,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温习一下朱自清的《春》的写作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仿照《春》的表现手法,抓住江南春天旖旎的风光,把这首诗铺排成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就能在写美的过程中,强化对课文美的理解,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

    为此,在初中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读课文的教学,经常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短文扩写、长文缩写、精文续写、妙文仿写、美文评写、体裁改写等美写训练。而只有这种让教读课文的艺术美感渗透到写作训练中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使课文形象的感化作用化为学生创造美的技能技巧。

    初中语文美育,就是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初步的美学理论,实施一定的美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满足,促成人的全面发展。而这些,显然不是枯燥说教和耳提面命所能奏效的,应是在教学中着意培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尤其是心灵深处。”初中语文课教学中的美读、美思、美写,就是要在心灵深处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达到培养学生感美、识美和创美的美育目的。让我们凭借语文课本丰富的美学内容,多给学生一些指点,多给学生一些美的创造的机会,从而让他们的心灵走向和谐,走向完美,走向崇高。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马场总场中学(73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