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中华蜜蜂“星蜂1号”的选育

    李上星 姚源海 谭光仙

    

    摘要:黔东南中华蜜蜂(以下简称“中蜂”)工蜂的体色可分为黄、麻(灰黑)、黑3种,在维持群势、产蜜量和抗囊状幼虫病各不相同。中蜂黄色工蜂体色种明显比其他颜色工蜂体色种产蜜量高和更能维持大群。为了更加突出和稳定这些优良性能,2015年开始,笔者从黔东南州山区县引进中蜂进行选育,通过蜜蜂人工授精方法缩短选育周期,经过3代纯繁,近交系数己接近0.500时进行杂交。经4年的选育,选育出具有性状稳定、产蜜量高、能维持强群的“星蜂1号”品系。

    关键词:中蜂;蜜蜂;人工授精;选育

    中图分类号:S89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20)01-0043-01

    黔东南地处苗岭山区,境内气侯温和,雨量充沛,年气温在14~18.5℃。境内峰峦起伏,海拔差异大。中部的雷公山,是苗岭山脉主峰,海拔达2178.8 m;南部的月亮山,植被完好,千米以上山峰有80余座,相对高差1100 m左右。因此,蕴藏大量的中蜂资源。

    1?选育目标

    在对黔东南山区的中蜂资源调查之后,制定以提高单群年产蜜量20 kg、流蜜期维持8脾以上群势的性状稳定的蜂群作为选育目标。

    2?确定种王群

    2015年油菜花期末,从黔东南黎平、雷山、锦屏、从江等县山区购入8脾以上足蜂(郎式箱)及无囊状幼虫病中蜂群20群。观察各蜂王维持群势、囊状幼虫病发病状况、越冬渡秋情况、测定预备种王群在五倍子花期单位蜂量的产蜜量以及越冬状况,从中选出产蜜量高、维持群势强、抗囊状幼虫病的A、B两组蜂群作为亲代种王群。

    3?选育方法及过程

    “星蜂1号”选育场建在凯里市郊小高山,海拔700 m。蜜粉源植物丰富,春有油菜、夏有女贞、秋有五倍子、冬有野桂花。2016年选育工作从2015确定的A、B两组蜂群种王群,使用免移虫育王器让蜂王自动产卵育王,利用蜜蜂人工授精技术进行3代纯繁,经过三代纯繁选育后,蜂群近交系数己接近0.500[1]。

    2018年将A、B两组蜂群以A组为母本、B组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蜂王命名为“星蜂1号”并进行工蜂形态测定及生产鉴定工作。

    4?“星蜂1号”工蜂形态测定

    2018年开始对“星蜂1号”蜂群随机取样4次,每次50只,测定工蜂200只。工蜂的主要形态指标:工蜂吻总长5.27±0.06 mm,前翅长8.74±0.12 mm,前翅宽3.14±0.05 mm,肘脉指数3.66±0.12 mm。[2]

    5?“星蜂1号”蜂群群势测定

    蜂群自然分蜂前抖蜂称量蜜蜂重量,共称量蜂群21群。平均群势为2.80±0.5 kg,蜂量符合8框以上群势要求。[3]

    6?生产鉴定结果

    随机选取“星蜂1号”10群与当地中蜂10群进行产蜜量对比试验。考虑到中蜂长途运输转地影响产蜜量,随机选取的10群“星蜂1号”,在各盛花期到来前2个月进场。

    试验分别于2018年在麻江县宣威镇,采集3月至4月底的蓝莓蜜;在凯里舟溪,采集9~10月的盐肤木蜜;在从江县秀塘乡,采集11月至次年2月柃属(野桂花)蜜。試验结果见表1。

    从“星蜂1号”一年采集蓝莓蜜、盐肤木蜜、野桂花蜜的产蜜量与当地中蜂分别增产0.48 kg、1.58 kg、1.52 kg,总计增产3.58 kg,总产量达22.05 kg,高出以提高单群年产蜜量20 kg选育目标的2.05 kg。

    现依据试验和推广同时进行的原则。2018年,在凯里市下司镇山区采集盐肤木蜜,20群“星蜂1号”,平均群均采蜜8.6 kg,在盐肤木花期单位产蜜量比本地蜂群高达15%以上;在凯里市舟溪镇山区,100群“星蜂1号” 采集盐肤木蜜,后销售收入62000多元。2018年10月,从江县残联采购100群到从江县秀塘乡各村采集柃属(野桂花)蜜源,均表现越冬性能好、早春繁殖快、产蜜量高,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果。2019年4月,从江县残联又购买了192群,每户残疾人2~4群,分散到全县饲养。

    参考文献:

    [1] 王红芳,胥保华.蜜蜂近交系的建立与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2015,47(8):132-136.

    [2] 周崧.蜜蜂工程育种研究(一)[J].蜜蜂杂志,1989(2):40-43.

    [3] 杨冠煌,林桂莲.“北一号”中蜂品系的选育[J].中国养蜂杂志,2001(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