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熬”的心理与应对策略

    张俐 刘穿石

    摘 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许多人措手不及,政府号召大家居家不出以降低感染的风险,这是对抗疫情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多数人是第一次宅在家这么长时间,什么都不干、什么都干不了,不良心理的风险与疫情风险交织,渐渐地就有了“煎熬”的感觉,也就有了“熬”的心理和“熬”的策略。

    关键词:疫情; “熬”的心理和“熬”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0-126-002

    1.如何感知自己“熬”的心理

    “熬”的心理是在长时间特殊事件中,被迫改变自己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与方式,产生的压力和紧张、担忧、压抑、焦虑、孤独、恐惧、急躁、抑郁、痛苦等情绪的综合反应。疫情期间“熬”的心理是迫于疫情风险,人们宅在家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结束、计划好的工作被中断等现实刺激带来的应对心理。从心理机制看,这是特殊事件引起的大脑皮层认知抑制、皮层下负性情绪能量无法释放产生的身心反应。

    1.1“熬”出来的紧张、焦虑感

    客观地讲,目前医学界对于新冠病毒没有特效药,控制感染的方法极其有限,人们能够做的就是居家不出,以免相互间的感染。选择“熬”是不得已的应对方式。

    南京有位教师,一家都到国外去了,过完春节才回家,听说小区附近出现病毒感染,正好此时自己也出现咳嗽、喷嚏和低烧的现象,就以为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虽然医生完全给他排除了受到感染的可能,但他仍然坐卧不安、情绪低落且失眠,他不断的打听受感染的症状特点,甚至几次打电话给朋友请求帮助他安排后事。这是典型的由担心产生的过度焦虑。

    重点疫区的人更容易过度焦虑,他们认为:即便是没有被感染,但是每天有人被感染,担心自己哪天也被感染上。这种“熬”的感觉更加难受。有了焦虑,人们对疫情和对自己身体的任何变化会更加敏感,比如强迫性地打听疫情信息、反复测量体温、洗手等,造成睡眠困难、饮食困难、头痛、心慌等。过度焦虑会使社会关系和社会功能受到影响。

    1.2“熬”出来的自闭、恐惧感

    疫情会引起恐惧,即对未来不确定的一种担忧和惧怕,有的人会通过自闭形式表现这种恐惧。某位退休人员,过去每天都到茶社喝茶聊天,最近长时间隔离在家不能出门,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越来越感到迷茫、不安、无聊,晚上做噩梦,对疫情特别恐惧,有时出现心慌、胸闷、尿频、头晕、头痛、浑身乏力、怕冷等生理不适的症状,然后开始回避社交,变得沉默寡言,渐渐不承认疫情,对家庭的事情也不闻不问不参与,似乎这样才可以逃避“瘟疫”。还有的人则相反,在看到别人遭遇不幸的时候幸灾乐祸、沾沾自喜,认为是某某地方的人自作自受,甚至发表一些不好的言论。这些都是“熬”出来的自闭、恐惧感。

    所以,网络、电视等媒体会对人产生强大影响,由恐惧带来的低落情绪将人们隔离得越来越自闭,致使一些人无法正常生活。

    1.3“熬”出来的躁狂、敌意

    有人宅在家吃不下、睡不着,发脾气,出现躁狂、敌意症状。比如有位女士,由于宅在家不能到批发市场做生意了,又担心自己家人染病后没有钱治病,就到社区跟工作人员吵架,说自己不会得病,要出去联系业务挣钱。她出门办事遇到检查的关卡要测量体温,本来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可却她偏要较劲,跟工作人员吵架,甚至动手打起来。这是“熬”出来的躁狂、敌意。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如果缺乏心理准备,情绪会变得不稳定,由此会引发攻击性言语和行为。特别是得不到及时诊治、出行受到限制、求助得不到回应的人,会把自己的负性情绪转变为攻击性、破坏性言语,故意散播谣言、发泄不满情绪等,这都是难以适应长时间居家隔离所引起的。

    1.4“熬”出来的压抑、抑郁

    有的人“熬”出了糟糕的情绪体验。比如某位公司白领,原本工作很能干,但是,最近宅在家,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心情比较差,经常感到孤独、无助、苦闷以及忧伤,易伤感流泪,同时出现生理机能减退的情况:睡眠障碍、食欲不振、胃胀、便秘、体能下降等,感觉自己突然成了没有用的人,也不愿意在网络上做一些力所能及工作,拒绝跟家人、同事交流,情感逐渐麻木,丧失积极情感体验。这就是“熬”出来的压抑、抑郁。

    有人说,难得在家,正好可以做一些想做但一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如做饭、读书、跟家里人交流或者其他有情趣的事情,实际上这种想法不适合长期居家压抑的人。目前在家饱受“煎熬”的人,多数都是单位骨干,他们有自己的事业,原本都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可他们“熬”得更难受:对于原来有兴趣的活动、爱好都会厌倦甚至抵触,他们甚至对于自己亲近的人也疏远和拒绝,对于普通的生活琐事也特别的烦躁。因为疫情限制了他们的热情和认知,使之产生了更大的压抑,他们需要寻找一切机会舒缓紧张、压抑的情绪。这些都是要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2.如何调节“熬”的心理

    “熬”是当前不得已而为之的心态,也是对抗疫情的策略:善于“熬”的人可以从被动转化为主动,避免负性情緒的扩大,最终顺利度过疫情期;而不善于“熬”的人往往处于负性情绪包围之中,难于摆脱真正的“煎熬”,甚至演化成严重心理问题。做好“熬”的心理调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积极的态度

    大多数人对于疫情信息都一知半解,很容易误解误读,从而带来恐慌。在西部某地农村,村民们平时喜欢玩麻将。疫情来了,社区领导要求大家留在家中不要集聚,可是村民认为,他们离武汉这么远,不会感染病毒,甚至说宁愿感染也不愿意放弃打麻将的生活,由此部分村民与领导发生了肢体冲突。显然这是对疫情防控态度消极所引起的。

    是否会感染病毒,防控是关键。任何人都要积极配合,尊重并听从专业人员的指导,还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要知道如果被感染,损失将更大。所以,要重视宅在家里“熬”的过程,至少可以抵御病毒,保持身体健康。

    积极的态度就是要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意向三个方面保持正能量,对于态度消极的人可以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来增强其理性:疫情虽然严重影响到生活,但是结局并没有那么糟糕,从另一个角度看,经历过“熬”的心理过程,可以更理解、关心生命意义,生活可以更加阳光灿烂。

    2.2坚持的信念

    常言道:心态决定效果。淡定、理性的心理状态,是调节行为、减少负性情绪的重要条件。武汉的朋友说:“我们宅在家里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样,我们每个小区,甚至每楼栋,每天都有被确诊的患者。没有人知道,下一个是谁,每天活在疫情的阴影下,就像餐馆鸡笼里等待挨宰的鸡一样痛苦。”因为武汉朋友身处疫区核心地带,在不停的担心和害怕,强烈希望出现一点点好转,希望疫情早一点点拐头,但是仅仅是对疫情的关心、担忧,却没有改变“熬”的信念,这样下去还会严重影响“熬”的意志力。

    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熬”来自于信念,因为有了信念,才会在大脑皮层上过滤掉负性情绪,清晰认知行动的方向和目标,降低不良反应。积极的“熬”,就是不要总抱怨宅在家里的日子不好过,不要因为暂时没工作、没收入、企业关闭、生意亏本等,感觉压力大、情绪紧张,要充分理解“熬”的现实意义和不得已的客观需求,因为只有“熬”下去才有转机。

    一些人让自己整天沉溺于疫情信息中,对不确定的信息辨别不清,容易听信谣言。一般说,病毒感染需要客观条件:接触过感染的人和环境,初期出现发热、干咳,严重时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等。这些判断需要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普通群众无须杯弓蛇影,疑神疑鬼。有的时候体温变化是过于紧张导致,一般来说,体温没有超过38[℃]、没有明显的气短,好好休息、密切观察就可以了,大可不必过度紧张。

    所以,树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听医学专家对这个疾病的讲解,及时了解这些知识,懂得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把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尽量做好。

    2.3团队的支持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面对危险以及不确定的危机时,人们更倾向于依赖团队,同样,有了团队成员间相互鼓励,“熬”起来就不那么痛苦。但是,宅在家里,在面对面交流、沟通减少的情况下,怎么通过倾诉向亲朋好友或者专业的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情绪呢?现在有了手机,电话、微信等都可以利用,关键是这些工具该怎么用?应该传递什么信息?一方面要时常对亲朋好友表达问候、祝福、关心、支持与鼓励,对他们的理解、同理心可以激发自己的正能量与责任,有利于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应该把自己的想法、担心、愿望说出来,让朋友、亲人了解自己、理解自己,通过换位思考,消除隔膜、自闭等心态。同时,积极的探讨好的“熬”的策略,主动跟大家分享,都有利于提升团队抗疫力量。

    2.4多样的活动

    心理学发现,大脑对快乐时光知觉得快,不开心或者烦恼无趣的时光知觉得特别慢,宅在家里消极地“熬”疫情,往往会增强大脑对于这个过程的烦恼、痛苦记忆。所以,在疫情扩散的特殊时期,要尽可能把活动安排得积极、乐观、向上。

    应对疫情时期“熬”的心理策略非常重要。某地有位男士,比较善于烹饪,平时在家心情平和,每天都会出去跟亲朋好友聊聊天。可是当防疫需要留置在家时,他宅了两周的时间就受不了了,不断跟家里人吵闹,要出去找吃饭的地方,说家里做的饭不好吃。可家里人很为难:一是防控形势严峻,不允许频繁出门,二是街上不能提供需要的食物。他的情绪波动很大,搅得全家都不安宁。为什么他会这样呢?因为疫情持续时间越长,不良情绪集聚的负能量越高,需要合理、有序地释放,他显然是需要释放负性情绪,可是选择的方式、时间都不合理。

    通过合适的途径、恰当的方式来宣泄不良的情绪也需要与之对应的活动。创造一些健康有趣的活动并分享给他人,比如听一些节奏比较欢快的音乐、适度的游戏、积极想象、自我放松训练、冥想、深呼吸等,可以起到一定的舒缓的作用。不同职业、专业和年龄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兴趣爱好、环境特点安排不同的活动,让自己发现在“熬”的过程中也有意义感、价值感。此外,还要培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好各种准备,这有利于“熬”过长期的疫情带来的不良心理反应。

    2.5坦诚的求助

    面对当前的疫情,政府和社会机构都在积极建立应对机制,以增强人们的信心。对于个人,除了增强适应能力,积极求助也是十分重要的,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社会相助是抗疫最重要的力量。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当自己感到力不从心、孤立无助的时候,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借用心理咨询方式来度过困难,具有重要的作用。

    疫情期间的心理求助不一定需要太拘泥程序化,或者等到問题已经很严重才去求助专业人士。目前各大学、医院等机构都有开放式的网上咨询、电话咨询,可以就自己的疑惑、担心等主动联系专业工作者,获得相应的支持;也可以将亲朋好友的问题通过某些渠道,提供给专业工作者,予以解答,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3.如何应对疫情后“熬”的心理效应

    “熬”需要勇气、需要毅力、需要知识,也需要智慧。当你面对困难、风险等客观刺激时,往往凭意志力可以“熬”,度过危险时期算成功了大半。当危险解除后,有的人的心理却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状态,反而不适应正常的生活、工作,这就是“熬”出来的新问题。就是说,“熬”过了现实疫情,但是“煎熬”的心理阴影可能还在,还要有一定心理恢复时期,为此,要鼓励大家继续积极地“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