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孙中山平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李昂

    摘要:孙中山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平等和自由付出了毕生心血,三民主义是其思想精髓。毛泽东继承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平等自由。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蕴含了民族平等、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的思想,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孙中山的平等思想,形成了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平等理论。

    关键词:毛泽东;孙中山;三民主义 ;平等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1-0015-02

    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是中国伟大的革命领袖,他们一生都为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都为建设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而不断探索实践。孙中山的思想在当时落后的旧中国具有重要进步意义,毛泽东继承了孙中山的衣钵,坚持孙中山的平等思想,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的指导下,发展了孙中山的平等思想。

    一、孙中山的平等思想

    孙中山曾说“这三民主义,都是一贯的。一贯的道理,便是在打不平。民族主义,是对外打不平的;民权主义,是对内打不平的;民生主义是对谁打不平的呢?是对富人打不平的。如果三民主义能够真实行,中国便是极公平的世界,大家便是很安乐的国民。”[1](P.572)三民主义即“打不平”,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公平的世界,实现国际地位上的平等,国内政治上的平等,国内经济上的平等。

    (一)民族主义中的平等思想

    孙中山倡导的民族平等包含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国际上民族国家之间的平等。在国内民族平等问题上,孙中山早期的思想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此时孙中山的民族平等主要是指推翻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恢复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地位,对待满族则怀有对腐朽清王朝一样的排斥态度,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孙中山不再排斥满族,“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2](P.60)孙中山提倡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将满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平等对待,相对于早期民族主义的平等思想更进一步。在国际民族问题上,孙中山将民族平等推广到世界范围内,强调民族独立。“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2] (P.60)

    (二)民权主义中的平等思想

    孙中山主张全体国民在政治上不分差别,一律平等。他在《建国方略》中指出:“夫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3](P.211)孙中山想要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家主权在于全体民众,而非封建帝制的君主,民国政府上至总统,下至百官都是人民的公仆,而非帝王的家臣。

    孙中山的政治平等虽然受西方平等思想影响(主要是卢梭的平等思想),但孙中山的平等思想和西方的平等思想又有区别,不是一味盲从。他批判了天赋平等学说,认为人不可能天生而平等,因为人天生的聪明才智便有不同,这就意味着人本来就是天生不平等的,有聪明和不聪明的差别,这才是自然本来的规律,强调“天生平等”其实是在强调假平等。孙中山指出了假平等的危害,如果不允许强者发挥自己的作用,刻意压制强者,故意压低强者的成绩来制造平等,“世界便没有进步,人类便要退化。”[1](P.286)孙中山寻求的是在承认人天生不平等前提下的后天平等,即在政治地位上的人人平等,“所以我们讲民权平等,又要世界有进步,是要人民在政治上的地位平等。因为平等是人为的,不是天生的;人造的平等,只有做到政治上的地位平等。”[1](P.286)

    (三)民生主义中的平等思想

    孙中山所说的民生主义,就是要求贫富分化不要太大,以致穷人无法生存,人人皆有工作,人人皆有饭吃。孙中山早期的民生主义概括起来就是两大政策:“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平均地权”主要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的民生权利,不使部分人因为占有土地而独占国家发展的成果,一夜暴富,使全体国民共同享受文明的福祉。“节制资本”主要是节制私人资本家的资本,虽然中国民族资本还很弱小,尚无力把持国民经济命脉,但孙中山看到欧美垄断资本家操控国计民生的前车之鉴,社会分配不均会导致第二次革命,欧美虽然完成了资本主义革命,国富兵强,但“其民实困”,罢工愈演愈烈,“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

    国共合作后,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越来越重视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阶级的革命潜力和利益诉求,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至于将来民生主义真要达到目的, 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 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1](P.399)“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也正是这样的纲领和口号唤醒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奠定了国民大革命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毛泽东对孙中山平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说:“我们是最坚决最忠诚地为实现三民主义中国而奋斗的。”[4](P.492)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指导下,毛泽东形成了更加科学完善、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平等思想。

    (一)对孙中山民族平等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在国际民族平等方面,毛泽东继承了孙中山要求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反对殖民主义的思想。相对于孙中山选择同帝国主义妥协来求得平等地位的方式,毛泽东则选择斗争求平等的方式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5](P.146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在平等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在国内民族平等方面,毛泽东继承了孙中山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和统治的思想。毛泽东在此基础之上,依据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民族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设置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为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地方的民族事务由民族自身决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又保证了少数民族群众管理自身民族事务的权利。此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支援边疆落后少数民族地区。

    (二)对孙中山政治平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继承了孙中山民权主义中政治民主的思想。毛泽东认为孙中山所提出的民权主义如果抛开阶级属性,“当作一般的政治纲领来说,这里所说的民权主义,是和我们所说的人民民主主义或新民主主义相符合的。”[5](P.1477-1478)新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一样,强调国家主权为全体民众所有,民众政治地位平等,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政府全体官员都是民众选举出来的公仆。

    毛泽东在继承了民主国家形式的基础上,更深层次指明享有国家主权和民主权利的主体是劳动人民而非资产阶级,“人民”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毛泽东同时指出必须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这样才能保证劳动成果为全体国民所共享,从经济基础上保证真正的政治平等。

    (三)对孙中山经济平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民生方面毛泽东认同孙中山的思想,追求人民经济上的平等,不让少数人占尽“善果”,而是将“善果”与人民共享。革命胜利后,毛泽东一方面废止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地位和特权,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财产,接管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境内开设的企业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另一方面,针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如银行、铁路等行业,全部由国家来管理,杜绝私人资本掌控国民经济命脉的可能,其他行业则采用公私合营的模式,限制私人资本的影响力,发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影响力,“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这也是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的第一天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的庄严的声明,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经济构成的正确的方针。”[6](P.678-679)

    毛泽东继承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即以我们过去实行土地革命政策而论,亦无非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而已。”[4](P.492)毛泽东主张将地主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剥削关系,把地主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实质上是“把土地从封建剥削者手里转移到农民手里,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变成农民的私有财产,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获得解放。”[7](P.1074)这样不仅能够保障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获得农民对革命和政权的支持,毛泽东还指出了这样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意义,即增加了“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可能性”[7](P.1074)。

    三、结语

    孙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义以及在三民主义中所包含的平等思想在当时的旧中国有十分重要的革命意义。作为孙中山思想和事业的继承人,毛泽东没有因为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而摈弃他的学说,而是继承并发展了孙中山的思想,用马克思主义对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加以扬弃,坚定地依靠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旗帜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最终实现了三民主义所倡导的平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 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2]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七卷)[M].北 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3]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 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