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评估体系改革促语文要素的落实

    邱序勇

    [摘 要]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在课堂上的落实,可以通过改革语文教育评估体系来促进。以“需要学生具备的素养,我们都考”为原则,让语文教育评估在原来只有“写、思”的基础上,增加“听、说、读”等形式,并把评估内容与教材要求掌握的各项语文要素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要素;评估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8-0050-02

    2016年9月以来,统编语文教材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这套教材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采取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编排方式,凸显了语文素养,明晰了教学目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套教材将语文要素(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由浅入深地分布在各个单元,通过单元导语、课后思考练习题、文中“泡泡”等形式体现,可操作性极强。纵观我国的历套教材,还没有哪一套能像统编教材这样将人文性和语文要素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且易于在课堂上实施的。

    那么,在只要根据教材的安排实施课堂教学就可以较为轻松地实现编者意图的情况下,一线教师会不会依法施为呢?窃以为,这里还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的”、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等等,这些语文要素教师就很有可能不会在课堂上认真落实。

    为什么呢?因为不考!

    试卷上不会有如何留心观察的内容,也不会问怎样提高阅读速度。既然这些都不在期末考核的范围内,谁又會花时间在这些“没有用”的语文要素上呢?

    我们只是改变了我们手中的教材,无论这套教材多么完美,但学生到学期结束时却还是要面对那张试卷啊!试卷上没有如何留心观察事物、没有提高阅读速度的题目,教师又怎么会花大力气在这些“不重要”的内容上呢?

    作为语文教育效果验收的评估体系相对落后,这才是历次教育改革失败的真正“元凶”!

    语文教育评估至今仍处于“一张考卷定乾坤”的状态,不但没有充分发挥其对教学的激励作用,而且对教师全面贯彻教材编写意图、调动学生全方位学习语文知识,形成听、说、读、写、思等各项语文能力方面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没有科学、完整评估的督促,很难让教师去全面贯彻教材编写意图,更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估体系。评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估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事实上,学校考核教师,要看学生的评估结果;社会看待教师,也是看学生的评估结果。评估中没有的考核内容,教师怎么可能会在课堂上花大力气培养呢?学生怎么可能花大力气去学?家长又怎么可能重视呢?所以,要想真正让本套教材起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就必须先改革语文教育评估体系——需要学生具备的素养,我们都考。

    一、关于评估时间的改革

    细细想来,好几个月的语文学习是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内得到完整而科学的评估的,而长期偏颇且零碎的评估必然会导致学生平时学习的一些知识用不上,形成的能力得不到展示。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看来,语文评估多一些时间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多一些空间给学生展示特长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是科学、全面、健康的语文教育评估体系。笔者认为,就学期阶段评估而言,就是用上五六个小时的时间也不为过。当然,这五六个小时不是连续的。我们可以今天测试听力一个小时,明天测试说话一个小时,后天测试观察一个小时……只有这样长时间、全方位地考察,才能全面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状况。

    二、关于评估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评估的内容仅限于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写作能力(有部分内容会涉及想象力等方面的因素),小学低年级的部分测试中有测试观察力的内容,而到了中高年级就见不到了。至于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的测试,在语文教育评估中一直是一片空白,而这恰恰是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语文教育评估内容的不完整是语文教育评估的最大缺陷。从某种程度上说,评估内容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倾向,评估内容的不完整必将导致学生学习内容的不完整,进而出现语文素养的不全面。因此,语文教育评估内容的改革也就成了重点和关键。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性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高效性,内容的个性化则是为了让学生在评估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华,以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展示更好地了解学情,从而更利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改变自己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

    针对统编教材而言,评估内容必须与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年段要求、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课后练习等紧密结合,重点测试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一)写与思的评估

    这方面的评估可以通过书面形式进行。评估的内容包含书写能力、语文基础知识、思考能力、习作能力等。评估时,各项能力可以综合起来进行,如习作能力可以与想象力、观察力结合;书写能力、思考能力可以与记忆力、想象力等相结合。比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联系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三年级下册“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等语文要素都可以通过书面形式进行测试。需要强调的是,“写”与“思”的评估在内容上要大大地拓展。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就可以和第一单元的“感受自然之美”或第二单元“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结合起来评估。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篇写景的文章,让学生利用批注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写下自己的感受或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的评估不仅令内容多样化,还从不同的方面测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二)读的评估

    朗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一直以来都被语文教育评估所遗忘,因此,在语文教育评估中增加朗读能力测试的内容势在必行。朗读能力的测试要通过口头测试的形式来进行,要从发音吐字是否清晰,朗读是否流利,是否能带表情朗读,朗读的语气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评估,可将学生的朗读能力分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朗诵等不同层次。学生可以个人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参加测试。比如,一年级上册学习拼音时,测试时认读和拼读的环节就是不可缺少的;第四单元的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六单元的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等,对于这些语文要素的测试,增加让学生读一篇课文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下很多学生学完课文后仍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语文教育评估中从来没有这一项内容。简单地讲,就是考试不考,教师不重视,课堂不落实,学生不练习,“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听说能力的评估

    这两种能力的评估也是传统语文教育评估的空白。当然,语文素养是一个整体,“听”“说”能力的评估不可能独立进行,应该和观察力、思维力结合起来,以学生的思维为重点,附着“听”和“说”的形式。

    1.“听”与思维力相结合的评估。“听”其实是注意力和快速理解力的结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这个单元的评估,教师可以先用语音的形式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学生听完故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练习,然后在全班口头复述故事。这种形式的评估可以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理解力、注意力、概括力等进行测试。

    2.“说”与思维力相结合的评估。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个单元的评估可以让学生先在规定的时间内读一篇语言风趣的文章,然后说一说哪些语言风趣,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测试既考察了学生的理解力、审美力,又展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正通过“说”落实了学生的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要素的评估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单元的要求,对于之前学过的语文要素也要相机进行复习。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个单元的测试肯定要与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结合起来,在掌握五年级内容的基础上,也对四年级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四)學生自我才华的展示

    无论语文教育评估的内容多么丰富,都不可能绝对精确地测试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客观测试的基础上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己特长的空间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的空间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充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采用个人展示,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可以是语文能力的展示,也可以是思维能力的展示,还可以展示其他方面的才华,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朗诵诗歌等。

    语文教育评估是促进语文要素在课堂上落实的重要手段之一,评估的内容与教材要求的语文要素应该是相互对应的。同时,语文教育评估还应成为展示学生语文能力的舞台和发扬学生个性的空间。这样的语文评估才是科学、全面、健康的,才会促进课堂上语文要素的落实,才能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材改了,语文要素明确了,可如果我们没有改变评估的方式,依然“一张考卷定乾坤”,那必将是“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我们从一年级起就对学生的各项语文素养进行培养和评估,那么一个会听、愿说、能读、善写、勤思的高素质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又怎么可能会“掉队”呢?这不正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吗?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