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俄罗斯政治体制转型的重要因素

    张晓宇

    摘要:俄罗斯政治体制转型是影响20世纪后期世界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在世界政治现代化浪潮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其转型之路却是历经波折,本文通过对俄罗斯政治转型历程的回顾,以转型理论的视角去解读俄罗斯政治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诸多关键性因素,并认为,历史文化与制度安排是影响其政治体制转型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俄罗斯;转型理论;政治体制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0-0088-02

    20世纪70年代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席卷30多个国家,在人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则是这一民主化浪潮中影响最深刻、意义最重大的一次事件。同时,作为前苏联最大继承者的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也在其后走向了探索民主化政治转型的道路,在其政治转型过程中也是历经波折。

    一、转型理论与俄罗斯政治转型

    制度转型指的是社会形态之间的转换,包括经济上的自由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变化,是制度诸要素或结构随时间推移、环境变化而发生的根本改变,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政治转型一定是以制度的根本性变迁为标志的,并且不会在短期内完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制度模式取代另一种制度模式的变革。

    俄罗斯政治转型是指从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开始,由高度集权、议行合一、一党专政的苏维埃政体向三权分立、多党制的民主政体转变,是根本性的制度变革。纵观俄罗斯政治转型历程,可以归纳出两个改革方向,首先,由“议行合一”向“三权分立”转变,在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第一章第10条中明确规定:“立法、执行和司法权力机关相互独立。”第11条规定:“在俄罗斯联邦的国家权力有俄罗斯联邦总统、联邦会议、俄罗斯联邦政府、俄罗斯联邦法院行使。”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离开来,由苏联时期的议行合一制度转向三权分立制度;其次,在政党制度方面,由一党专政向多党制度转变,1993年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宪法第一章第13条明确规定:“在俄罗斯联邦承认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各政党通过竞争议会席位参与政权,2001年普京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政党法》中明确了建立多党制的目标,并将政党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成立以来,历经了几代领导人的领导,他们积极针对前苏联的这些弊端进行改革,同时借鉴西方民主的发展模式,改革政治体制,使国家逐步走上正轨,推进了民主化政治转型的发展。

    二、俄罗斯政治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村社、宗法家庭的历史传承

    俄罗斯人民自古以村社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村社不仅是农民的居住场所,他们的风俗、道德甚至世界观都是在村社生活中形成的,而农民对村社的依赖程度也可见一斑。村社制度提倡集体劳动,依赖村社进行劳动成果的分配,从而为集体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同时,村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家庭模式,而家庭模式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并在其思想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在农奴制时期,由于家庭合作能够保证农业生产更有经济效率,复合式家庭模式是农奴制时期农民家庭的主要类型,父亲是家庭的领袖和统治者,家长在家中拥有无限的权力,主宰家庭财产和家庭成员的命运,而对不顺从者往往采取强制和暴力手段,这样的家庭模式极大地压制了个体的个性和独立性。封建的家庭模式在帝俄时代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并长期得到掌权者的支持,逐渐形成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崇拜权威的民族特性,在文化传统中则表现为对领袖的崇拜和依赖,个人依赖国家,不自觉形成了国家至上的思想模式,这也是俄罗斯的集权政治模式能够长久存在并能获得民众支持的一个文化因素。

    公社所倡导的平均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在俄罗斯人民的内心打下深深的烙印,造就了俄罗斯人民集体与国家至上,忽略个性的文化传统,个人只有依赖强大的国家才能有发展。家长在家庭中代表家庭利益,村社的领袖是村社集体利益的代表,沙皇则是整个国家利益的代表,在现阶段俄罗斯,总统扮演着类似沙皇的角色,代表全民利益,总统通过掌握国家大权维护的是国家、集体的利益,是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的,而总统为了权力不受限制,更加不允许一个能够监督他的政党出现,因此,受村社与宗法制家庭的影响,俄罗斯的政治转型逐渐出现了超级总统制和无执政党的多党制两个主要特征。

    (二)集权和专制制度的历史影响

    俄罗斯历史和文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漫长的集权和专制传统,从帝俄到苏联,俄罗斯一直实行高度集权,几个世纪的专制集权制度给民众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帝俄时代开始,国家权力就集中在君主一个人手里,他控制所有国家机器的运作,沙皇在民众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期间虽也进行过社会变革,但大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现有的沙皇专制制度,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强化中央集权,巩固专制制度,这种集权制度延续了三百多年;苏联时代,共产党人通过十月革命取得政权,建立的仍然是以高压和强制为基本特征的政治制度,其统治模式仍然是高度集中的方式,中央的权威高于一切,对领导人的盲目崇拜和依赖,必然有对权威的服从心理的影响。同一块土壤上建立起来的政权,必然会保留本民族自身的历史传统特征,长期的封建统治以及前苏联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俄罗斯人民的民族性格中形成了崇尚权威、服从强权的心理倾向。

    农奴制时期,除沙皇一人外,包括农民、地主、僧侣、工商业者、贵族等在内的所有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奴役,为了方便监督人民纳税和履行义务,把人民固定在一定的居住地和一定的社会阶层,通过农奴制对民众进行严密地控制,使他们依附于国家。一方面,国家传统的高度集权特点以及最高政权的宗法制特点决定了人们承认沙皇对土地、对人们自由及财产的支配权,另一方面,帝俄积极对外扩张政策导致国家必须不断强化武装力量,而资金的来源则是不断地榨取人民的财产。到1917年革命,俄国仍然摆脱不了指令性经济的影响。

    正是由于俄罗斯存在着专制集权主义的历史传统,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模式下最易产生对权威领袖的崇拜。崇尚权威、服从强权的传统深深地植根于民众心里,现实中的总统代表的是国家,可以运用国家大权维护整体利益,这是深刻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俄罗斯政治民主化的制度安排

    首先从民主政治制度的设计方面探析,1993年宪法颁布为俄罗斯的政治转型构建了宪政框架,对包括联邦制度、司法制度、议会制度、政党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进行了设计安排,明确规定了俄罗斯联邦是总统制国家,实行多党制。在制度设计中,以总统为权力核心的安排限制国家杜马的职权,对超级总统制和无执政党的多党制形成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新宪法规定总统的权力超越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之上,无需对议会负责,不受任何机构的监督与制约,同时总统有权任命总理及其他政府机构重要官员,当国家杜马与政府产生矛盾时,总统解散政府,或是解散杜马组织重新选举;另一方面,宪法对国家杜马的限制非常多,议会多数党无权组织内阁,对总理人选的影响也非常有限的,因此,以议会为平台的政党组织无法通过竞选影响政权,而在杜马选举中多数党只能是亲总统的“政权党”,政党作用受到很大限制。这样的制度安排,使得总统独揽大权,政府实际上就是总统控制下的一个行政机构,国家杜马权力受限,政党无法通过议会选举影响政府决策,没有哪一个党的主张可以上升为政府的政策,只能形成“强总统——弱议会”的权力分配格局以及无执政党的多党制。

    其次在选举制度的安排方面,俄罗斯转型初期国家杜马实行的是混合选举制,即比例代表制和多数制的结合,国家杜马450个议席中一半的席位在全联邦选区按比例代表制原则选举产生,另外一半国家杜马代表在单名制选区按多数制原则产生,这样的制度安排使政党难以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选票,成为执政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党功能的发挥,并且俄罗斯的政党组织是在1989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和1990年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之后才组建的,政党形成初期无法利用议会选举成长壮大并影响政权,对政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2005年普京签署了新的国家杜马选举法,将混合选举制改为比例代表制,难以形成一个政党获得议会多数的局面,更加弱化了政党的作用。总统选举则实行的是全民投票直接选举,候选人必须以超党派的身份出任总统,而且获得议会多数的政党不必然会组织政府,将政党与政权分离开来,政党只能依靠总统成为亲总统的“政权党”参与政治,发挥微乎其微的作用,形成事实上的无执政党的政治。

    三、结论

    政治文化与历史传统具有传承性,经过数个世纪的继承与发展,成为影响一国现实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进行制度的创新必须将政治文化与历史传统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子。俄罗斯由来已久的村社宗法传承和集权历史影响正是当今俄罗斯政治转型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同时,制度安排与现实的国际环境对于一国政治转型有着深刻的影响。民主制度的设计、选举制度的运作以及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都会让国家的制度创新有着不同的前进方向。当今中国我们必须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重视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完善制度设计,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建设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萨缪尔·亨廷顿.第三波: 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 [M].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俄罗斯史 (第七版)[M].杨烨,卿文辉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7.

    [3]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庄晓慧.俄罗斯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J].俄罗斯中 亚东欧研究,2010,(4).

    [5]臧秀玲、王金珍.俄罗斯转型时期的权威主义政治 及其走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6).

    [6]邱芝.俄罗斯政治文化变迁:历程、表现与动力[J].文 化论苑,2014,(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