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长城》一课的教后反思

    纪春辉

    踏上讲台,有些许惶恐、紧张与不安,但心中谨记:心里装着学生,装着长城。迅速调整心态,梳理思绪,我开始上课。当出示课题“长城”的时候,一股暖流在我心底涌动,我的眼眶有些许湿润。谢谢我的学生,他们点燃了我上课的热情和激情,我必须对他们负责。

    一、枝叶关情,花开无声

    在教学中,我用“宽容”为每位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的一句诗,可以引申为:每一个学生,不管是优异的还是学习有困难的,都牵动着教师的心。课堂不仅是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也应成为学困生展示的舞台。在检查朗读这一环节中,我把注意力放在了那些不敢举手的学生身上。虽然我知道,他们磕磕绊绊的朗读会花费不少时间,但我想:给他们一个机会,就是给他们一次新生的力量,而且,通过指导他们的朗读,也会使全班同学受益。的确,在指导他们朗读的过程中,全班同学在朗读上也得到了不少收获,对停顿、朗读声音等朗读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了站起来朗读的尝试,这些学生在后面的表现中明显积极了,他们举起的双手、热切的目光让我听到了花开的美妙声音。

    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就是给他们搭建上进的台阶。不要让这些孩子在一节节的课堂上悄无声息地度过,不要让他们的上进心在优异孩子的光辉中埋没,不要让他们在教师淡漠的目光中独自品尝自卑的苦涩,我们必须对他们负责!对他们多一些关注,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尊重,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学的智慧,更是育人的智慧。

    二、用心插柳,曲调有情

    教师可以用“朗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绿意葱茏的心灵花园。在课前交流互动的环节,我出示了自己攀登长城的照片,然后让学生们谈自己登长城的感受,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几个登过长城的同学交流了自己的感受,言语中充满了自豪,让那些从没登过长城的同学深入思考:长城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感受?大家产生了学习的欲望与兴趣。继而,大家齐读课题。在我看来,要以课题为引子,让长城在学生心中扎根。当学生漫不经心地齐读课题“长城”的时候,我立即引导他们:同学们,长城可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啊!来,再齐读一下课题。响亮而有气势的声音激起了他们心中的骄傲和自豪,为学习《长城》奠定了感情基调。

    教师还可以以“问题引领式”教学为指引。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体会关键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学生在初读这句话的时候,感觉淡而无味,而且不会停顿。我适时进行朗读示范。教师的引领让学生的朗读深入人心,充满感染力。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血汗”和“智慧”,教师可以继而提出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了劳动人民为修筑长城付出的血汗?”朗读是最好的理解词语的手段、体会情感的方式,就让学生尽情地读吧,在朗读中走进绚丽的母语殿堂,在朗读中营造绿意葱茏的心灵花园!

    三、凭心而教,脚踏实地

    授课中,成就学生语言同精神共生的发展过程是课堂,那么,教师就得扎扎实实地去教。回想以前,我的课堂也曾充斥着光华,形式上的走过场,设计精美的语言,五颜六色的课件和花樣,让课堂如同一件经过精美包装的艺术品,好看但不实用。学生需要的不是视觉上的盛宴,而是享受发展的过程,收获成长的喜悦。在这节课上,我本着“扎实”二字,勇于面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蜿蜒盘旋”这个词语,学生反复读错,我耐心反复出示,反复纠正,让这个词语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注重对学生回答问题完整性的指导,如“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回答“我觉得长城给我留下了……”。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语言同精神共生的发展过程,是感受与思维发展同在的过程。

    四、课后反思,触动内心

    伴随着清脆的哨声,学生的心情放松了许多,而我的心变得无比沉重……因为此时,我看到黑板上只写着“长城”两个字,我忘记了板书!这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失误,我也要以此为警示。课后细思:在教学“智慧”那一部分时,我处理得稍显仓促,没有把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深层次地挖掘出来,在“总结”这一阶段,如果让学生站起来总结,学生的情感会进一步升华……

    当然,课堂上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还希望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