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灸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刘青 于伟

    

    

    【摘要】目的 研究点灸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医院收治的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单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观察组采用点灸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72.41%,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5.74±1.21)分,低于对照组的(7.89±2.98)分,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艾灸结合柴胡疏肝散的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同时明显缓解各种症状。总体疗效更为理想。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点灸;柴胡疏肝散;肝胃不和型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7..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很多明显的症状表现,例如上腹部疼痛及烧灼感、餐后明显的饱胀感等,严重时还可能发生恶心呕吐的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根据中医相关研究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着不同的辨证分型,其中肝胃不和型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此类患者的治疗当中,需要针对具体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开展内外联合治疗的方法,使疗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2]。基于此,本文选取医院收治的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116例,研究艾灸配合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医院收治的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男28例,女30例,年龄25~68岁,平均(48.2±3.7)岁,病程2~7年,平均(4.8±1.2)年。观察组男26例,女32例,年龄26~69岁,平均(48.4±3.6)岁,病程2~6年,平均(4.6±1.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和肝胃不和证的辨证标准,幽门螺杆菌检测阴性,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不符合西医诊断或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的患者,合并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单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药方组成为柴胡12 g、陈皮12 g、香附10 g、川芎10 g、枳壳10 g、白芍10 g、甘草6 g。每日1剂,以水煎服,饭后30 min温服150 mL,每日各早晚2次。治疗时间1个月。

    1.2.2 观察组

    观察组使用点灸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使用周氏万应点灸笔进行点灸治疗,选取穴位包括胃俞穴、肝俞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根据患者具体症状情况选取不同配穴。如恶心嗳气,选择公孙穴、内关穴;如早饱上腹胀,选择章门穴、行间穴。根据国家发布经穴部位定位腧穴位置,使用万应点灸笔,将含药面的药纸在穴位处紧贴,使用点燃的点灸笔,点触穴位,如雀啄状一触即起。每个穴位点灸5~6次,程度为皮肤局部潮红。每日1次,治疗6 d休息1 d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柴胡疏肝散口服,药方组成及服用方法等均与对照组相同。治疗时间1个月。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及中医证候评分。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为:疗效明显,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在70%以上;有效,症状有所减轻,疗效指数在30~70%;无效,症状未缓解,疗效指数在30%以下。其中疗效指数计算方法为,治疗前后积分之差与治疗前积分的比值。中医证候积分主要包括急躁易怒、烧心反酸、口干口苦、胁肋串痛、胃脘痞满、嗳气等项目,根据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表,无症状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和数或率表示,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后积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为(5.74±1.21)分。低于对照组的(7.89±2.98)分,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并未完全明确,但通常认为与精神心理因素、内脏感觉异常、胃肠动力障碍等因素相关。在中医方面對于该病也有深入的研究,归于胃脘痛、嘈杂、胃痞的范畴,其中多表现为胃痞,患者具有胃脘部胀满不适的表现,同时可能出现不思饮食、嗳气、胸胁胀满不适的情况[4]。肝胃不和型是该病一个重要的辨证分型,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治疗当中应当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治疗原则。使用重要柴胡疏肝散,其中君药为柴胡,能发挥疏肝解郁功效;灸法也是中医传统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方法,能够发挥调节脏腑阴阳、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实现对各种疾病的有效防治。本研究所使用的的万应点灸笔,是在传统阳燧锭、古代雷火针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经过相关专家评审鉴定,在中医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疗效也十分理想。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表现,选择相应的配穴联合治疗,共同发挥和胃消痞、疏肝理气的治疗作用。将点灸与柴胡疏肝散联合应用,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更为有利。

    综上所述,点灸结合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能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同时明显缓解各种症状。总体疗效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 李枝锦,李 静,吴平财.中医宏观辨证结合微观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12):361-363.

    [2] 范才波,谢志翔,陈 斌,等.柴胡疏肝散与胃动力治疗仪联合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激素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22):18-20.

    [3] 尚莹莹,吴晓华.中药离子导入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胃不和证)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7):1416-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