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政论片如何做到声情并茂、情理交融

    刘黎黎

    【摘要】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众多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的10集广播政论片《奇迹》,无论是思想性还是传播力,都实现了其他报道形式不可替代的效果,体现了国家台的创作能力。广播政论片《奇迹》以清晰的逻辑、恰当的评述、恢宏的叙事、典型的声音充分展现了广播的政论片的体量、结构和特点。

    【关键词】广播政论片 宏大叙事 情理交融 声音元素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政論片常常特指具有强烈政治理论色彩的电视纪录片,它以宏大的叙事方式和主题类的表现题材以及鲜明的思辨论证为特色,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历史、军事、社会等各行各业的重大宣传报道中。广播政论片的呈现方式虽然与电视不同,但本质上是异曲同工的,也具有重大主题、思辨论证、宏大叙事等特征。但是,由于广播的表现元素比电视单一,重大主题报道中极少使用政论片这样的形式,更倾向于使用有利于体现广播特点的广播专题、录音特写、广播评论、现场直播等形式。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宣传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把政论片的样态引入到了系列策划中,有意尝试这种对广播而言并不常用的形式,力求做出深度、论出新意,最后制作播出的10集广播政论片《奇迹》,成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中广播阵地的一抹亮色。

    一、记录历史,聚焦当下,展望未来

    央广中国之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报道方案中将广播政论片纳入报道计划,主要是考虑政论片的思辨性与改革开放的宏大主题相契合,将改革开放40周年的非凡历程、宝贵经验、历史启示、未来展望用“论”的方式,以清晰的逻辑、恰当的评述、恢宏的叙事、典型的声音予以呈现,将40年创造的“中国奇迹”、演绎的“中国故事”、释放的“中国力量”、沉淀的“中国经验”融汇于广播政论的节目形态中。同时,借助国家广播的时政资源优势,创新节目样态。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从经济、社会、法制、军事等宏观领域,还是从微观上老百姓的生活变化,每个环节展开都是一部不同视角的“改革开放史”。如此厚重的40年,用广播政论片的形式呈现,既要突出成就,又要不落下重要节点;既要纵论历史,又要着眼当下;既要体现改革和开放两个不同的维度,又要展现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关系……包含内容之广,呈现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同时,站在改革开放40年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的新起点,这组政论片不仅是对过去40年成就的梳理,更是着眼当下,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坐标,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思想、新方略、新任务的总结归纳,在对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客观认识的基础上,展望“改革不停步 开放不止步”的新征程,这样的创作理念贯穿于每一篇报道。

    经过历时10个月反复的专家论证、策划统筹、采访写作,最终广播政论片《奇迹》以总共10集、每集15分钟左右的容量,实现了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系统性、全景式、立体式梳理和回顾。从整体布局上讲,《奇迹》为总分结构。第一集《改革开放,永不停步》是这组广播政论片的总纲,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该集详述了改革开放的发端——从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展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艰难与探索,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的“史诗般的进步”。落脚点在于新时代中国如何走向未来——“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其余9篇则紧紧围绕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顶层设计、谋篇布局,涵盖了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对外开放、科学技术、民主法制、机构改革、强军兴军、民生幸福、党的建设等重要领域。整个系列主题宏大、逻辑周密、结构严谨,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彰显了国家电台的大视野、大格局。

    10篇稿件既是有机的整体,每一篇稿件又能独立成篇。以经济建设篇《动力之源》为例,从“计划表堆成山,跑计划跑断腿”讲起,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以及其间经历的曲折,从计划到市场,放眼未来,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关键在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每篇稿件都包含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论证大开大合、环环相扣,数千字稿件的背后折射出某一领域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

    二、题与义交相辉映,理与情立体交融

    政论片的魅力和价值在于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它的采写难度也在于如何用恰当的方式体现内容的思想性。无论是说理论证,还是排列事例,都是服务于政论片的核心思想,是要通过宏大叙事和典型叙事相结合,在深度反思、权威梳理中寻求突破与飞跃,使其具有高屋建瓴的思想性、生动有力的现实性、浓厚强烈的情感性以及深刻隽永的启示性。

    广播政论片《奇迹》每集用4000字左右的篇幅跨越了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既有历史纵深感,又以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和敏锐性把握了时代脉搏,展示了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迈向改革开放新征程的勇气与担当、探索与实践、成就与挑战。

    (一)以宏大叙事为经、典型叙事为纬,全景式展示改革开放成就

    宏大叙事是政论片与生俱来的特点,《奇迹》也不例外,讲究恢宏视野、磅礴大气。改革开放40年本身就是一条纵向的时间线,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变化进步,叙事逻辑都可以以时间为轴,不过,就某个领域的改革进程而言,十几分钟的篇幅根本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改革步骤,而音频的收听规律要求每篇的时长必须严格控制。因此,突出重点、防止平铺直叙是必然的选择。《奇迹》每一集的创作过程,都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记者首先通过文献书籍、历史纪录片等各种资料了解改革开放的进程并加以梳理,在充分占有素材的基础上再请教专家提炼归纳,加以升华。无论是开端的艰难求索还是不同历史时期要破解的关键难题,无论是成就的展现还是未来的探索展望,都要在众多事件中截取关键节点,让重点内容更突出、矛盾转折更清晰,成就经验更鲜明,做到有点、有线、有面,在历史的讲述中见到当下和未来。

    在时间线为基础的叙事逻辑基础上,还要有典型事件、典型案例、典型人物作为事实论据,增强广播政论片的说服力。以法治建设篇《依法治国》为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讲起,以十六字方针为线串起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法治进程的转变,这是一条线性思路。与此同时,典型案例适时切入,那些在法制史上留下历史印记的案例,既是推动法治进步的重要一环,也像一个个关键节点,让线性叙事有了波澜变化。例如讲到“有權必有责,违法必追责”时,详述了甘肃祁连山系列环境污染案的处理;讲到维护司法公正时,提到了冤假错案纠正的典型案例“呼格吉勒图案”……相较于历史进程的叙述,典型案例如同事实论据,更加生动可感,二者相辅相成,全景式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到全面依法治国的转变。

    (二)有意而为的结构设计,让大视野与小情怀相得益彰

    《奇迹》反映的主题、领域不同,成文的结构也有差异。多数篇目以时间为轴,夹叙夹议,串联了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以民生幸福篇《以民为本》为例,民生领域的改革和老百姓息息相关,包含的内容又极其广泛,收入分配、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都是涉及民生的大问题,用什么样的结构既能体现40年改革开放民生领域的变化,又能最大限度地囊括与民生有关的多个层面?在多种尝试之后,记者最终选择了在时间纵轴的基础上,以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节奏点,分别讲述收入分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扶贫等几个有关民生的话题。每个时期都有重点解决的突出社会问题,记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了灵感,发现了串联报道内容的思路。

    《奇迹》10篇报道的行文结构在各有差异的同时,也有共性之处:开篇小切口,收尾大视野。总论篇《改革开放,永不停步》用经济学家钱颖一在1977年参加高考开篇,对外开放篇《拥抱世界》从忙碌的首都机场切入,科学技术篇《兴国之要》描述了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在田间地头的大喇叭里听到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的消息时激动振奋的心情,党的建设篇《不忘初心》开篇的场景是近万人冒雨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是小切口、具象化的描述,一下子拉近了与听者的距离。

    政论片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具体可感的;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接地气的;不是泛泛而谈的,而是亲切生动的。再看结尾,统一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声讲话结尾,掷地有声,让人听起来心潮激荡,回味无穷。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用总书记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收笔,不仅有助于提升报道整体的思想性,激发全体人民为了幸福美好的明天继续奋斗的热情,同时与开篇的小切口形成了呼应,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三)以人民的名义,讲百姓的故事

    政论片不但要注重理论的“论”,更要注重人物故事的“述”,用有人情味、有温度的故事来表达主题,描述事件与环境,刻画人物与活动细节,努力讲好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小故事,用细节化的故事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2017年,《将改革进行到底》《辉煌中国》《大国外交》等政论片的集中播出,掀起了一股“政论片热”,在表现手法上,这些电视政论片也多有创新,不少政论片都增加了百姓视角,增加了温情讲述,从小处落笔洞见大视野。

    广播政论片《奇迹》对于改革开放成就的多层次表达,还体现在对于经济社会进程的人文关照上。无论是历史细节的回溯,还是改革开放成就的展现,都尽可能的见人见事。有血有肉的个体、丰富充沛的故事,不仅完善了报道的节奏,也让政论片的贴近性更强,论证更亲切自然、平实有力。经济建设篇《动力之源》从计划经济时期因僵化的体制导致社会缺少生机讲起,记者选取一个具体的人物、一个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的老板郭培基回忆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面临的生活窘境,至今清晰记得,1979年他在自己家里隔出一间房,打算开个小餐馆,餐馆开业前,他四处找粮食到处碰壁,但餐馆开张当天,人山人海。生动的讲述仿佛把受众带回了40年前,无论是铁板一块的计划经济,还是政策松动时整个社会的苏醒,通过具体的人和故事,更立体、清晰、真切地展现在受众面前,虽然时间久远,却也真实可感。在民生幸福篇《以民为本》中,更是出现了多个“小人物”:新中国第一批万元户代表赵汝兰、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第一人张胜利、下岗再就业哈尔滨工人张玉荣、创办高科技企业的杭州小伙儿周柔刚、社会保障受益者济南市民刘月衔……他们都是改革开放民生改善的受益者,他们的故事和讲述远比列举数字更有说服力。这些普通人就像隔壁的邻居,甚至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样生动的例证让政论片的说理更有可信度,也更有温度。

    三、多重声音元素的组合运用,增加政论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与电视相比,广播听众收听广播多是伴随式收听,专注时间有限,政论片这样宏大叙事的题材究竟能吸引多少人收听,能听得进去多长时间,这对广播人而言都是考验。电视政论片一般时长在50分钟左右,广播政论片很难做到大篇幅、长时间对听众还有持续的吸引力,《奇迹》每篇的时长基本控制在15分钟左右,最长的一篇《不忘初心》也不过17分53秒。

    为了增加报道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让受众的关注度持续更长时间,使其找到声音背后更强烈的共鸣,《奇迹》尽可能多地使用了声音元素。用声音说话,既包括珍贵的历史声音,也包括事件当事人的回忆和讲述,还包括对相关领域专家的采访等。

    (一)独具匠心的解说词

    政论片长于说理,长于思辨,如何把深邃的理论通俗化,把重大的战略形象化,把改革的成就具体化,除了将恢宏的时代叙事和微观的个人叙事相融合,让“硬新闻”得以软化,还要在表达上讲究技巧,行文尽可能通俗易懂。电视政论片有画面配合,声画并用传播效果更直接,广播政论片要把道理讲透彻,首先要在解说词上下功夫。《奇迹》不论是阐释政治观点,还是叙述历史经过,都尽可能用简洁凝练的短句,用形象化的语言,用比喻、排比等多种手法,让厚重的历史更贴近,让枯燥的政策更通俗,让高瞻远瞩的策略更亲民。

    主持人的播讲也不同于日常的新闻报道,而是采用了散文式的叙述风格,用平实的语态、温和的讲述构成节目朴实亲切、从容淡定、沉稳大气的声音特色。

    (二)历史音响的纵深感

    广播以声音取胜,什么样的声音能让人一下子沉浸其中?在广播政论片中,历史音响的使用能够把受众拉回“那个年代”,让人感同身受。《奇迹》大量使用了历史音响,既有领袖的原声如邓小平同志的多次讲话,又有大事件的音响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的现场音响、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的现场音响等。虽然年代久远,但历史声音一旦在耳边响起,就会自然地把受众带回当年,情绪的融入、情感的接受都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是声音的魅力。

    历史的声音还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当事人的讲述:胡福明回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诞生的过程、万里讲述安徽在农村改革初期的探索、谷牧记忆中首次带队出访欧洲的感受、龙永图忆起加入世贸组织前15个春秋的崎岖坎坷……数十位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在《奇迹》中出场,声情并茂,他们是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亲历者,他们的讲述更有说服力、感召力,也增加了报道的厚度。这些历史事件核心当事人的讲述,再现了彼时的矛盾与抉择,不仅对听众有代入感,更让政论片沉淀了历史的记忆,勾连了过去和现在。

    (三)典型音响的铺陈

    典型音响的使用比单纯的解说词或者同期声更有感染力。例如,科学技术篇《兴国之要》中使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同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通话、复兴号列车开通、大飞机首飞等典型音响,这些标志性音响不仅可以为重大新闻事件“代言”,它们的叠加使用,更容易产生大气磅礴之感,大国重器、国之骄傲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奇迹》可以看作是对广播政论片的探索与尝试,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如何坚持社会效益和时代精神相契合,发挥广播的特点,打造出有深度、见高度、有内涵、见真知的广播政论片,值得进一步在实践中总结升华。新媒体时代,内容仍然为王,集品格、品位、品质为一体,体现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的广播政论片,仍是稀缺产品,值得在合适的题材中进一步挖掘探索。

    参考文献

    1.何苏六、戴潇雅:《2017年政论片述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3期。

    2.甘甜:《政论类专题片的叙事技巧》,《新闻窗》,2018年第2期。

    3.王丽、王艺璇:《电视政论片的制作特点与传播效果分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5期。

    4.李舒、宋守山:《互联网思维下大型政论专题片的制作策略——以为例》,《电视研究》,2017年第11期。

    5.摆向光:《浅谈新时代电视政论片的创作趋势》,《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8期。

    6.顾胜贤:《央视政论专题片的三大创作亮点》,《青年记者》,2018年第8期(下)。

    7.何修猛:《電视政论片建构情景语境的策略框架》,《新闻知识》,2018年第6期。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

    (本文编辑:聂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