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工匠精神的心育名师

    郭艳彪

    〔摘要〕心育名师是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级阶段和高级追求。本文以作者参加广东省强师工程系列之“心育名师”第四阶段培训的跟岗学习过程为契机,以一次参观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的特别经历为思考点,初步总结了成为有工匠精神的心育名师需要做到的三个方面——德艺兼修、追求完美、安于淡泊,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心育名师;工匠精神;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3-0074-03

    2019年10月底至11月初,我有幸参加了广东省强师工程系列之“心育名师”第四阶段培训的跟岗学习。本次跟岗学习,我很幸运地被分到了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佛山市南海区,在这里开始为期22天的培训。本次名师班跟岗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专家的集中授课,也有片区的心理教研,还有学校的定点跟岗及全区范围的参观学习。通过丰富多样的培训,我收获颇丰,不仅较为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了南海区中小学常态化的心育工作实践,同时也在跟岗学习过程中结识了南海区一批优秀的心育教师同行。

    在本次跟岗期学习期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培训的主办方给我们心育名师班全体学员安排了一次特别的学习活动——参观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参观之前,我心里不由自主地犯嘀咕,主办方怎么会浪费时间安排这样的学习内容呢?参观工匠精神展示馆和心育名师培训有什么直接关系吗?带着心里的这点疑问,我和名师班其他学员参观了工匠精神展示馆。据展示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本馆是广东省最大的工业类主题展馆,也是全国最大的工匠精神展示馆。展示馆面积确实挺大的,分为序厅、百年征程展区、工业目录展区、创新佛山展区、品牌南海展区、佛山品牌制造文化街区六个主题单元。展示馆就像一部生动的工业发展历史教科书,通过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方式,向我们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发展,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绝不是凭空的,而是在工匠精神引领下一代代传承和发展的结果。珠三角地区的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我一边参观,一边思考着。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参观即将结束的时候,答案自动出现了,展示馆一面绿色的墙壁上用12个字精要地总结了工匠精神的内涵,那就是“德艺兼修、追求完美、安于淡泊”。参观到这里,我有所感悟,似乎明白了培训主办方的良苦用心:他们除了想尽地主之谊,创造机会丰富我们心育名师班学员对南海区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能够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将这种精神迁移到当下的心理培训和今后的心育工作中去,立志做有工匠精神的心育名师。因此,本次跟岗培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立志成长为有工匠精神的心育名师的种子。

    参观完工匠精神展示馆以后,我一直不停地在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心育名师,也很想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但是迟迟没有动笔,这次趁着国庆长假,我静下心来整理了自己的思路,下笔成文,分享给大家,供同行们参考。

    一、德艺兼修

    众所周知,古代的工匠,都是师父带徒弟的学习模式。师父要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徒弟的时候,首先要考察和培养的是徒弟的德行,因为如果没有德行作为前提的话,师父传授给徒弟的技术就有可能成为祸害社会的手段。同样,作为一名教师,师德是根本和前提,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德行會深刻影响着学生,特别是作为心育教师的我们,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更多是出现成长困惑和心理困扰的学生,他们是出于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才寻求帮助的,所以作为心育教师(包括心育名师),需要用高尚的师德、仁爱之心和平等之心来对待这些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另外,心育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在个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工作的空间是相对封闭的,如果没有师德作为前提的话,没有本着对学生的仁爱之心的话,很可能在辅导的过程中伤害学生,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违法的情况。前不久,网上有这样一则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四川省宜宾市高中教师梁某十年间曾经利用教师和心理健康中心主任的身份,对二十多名男生实施各种程度的性侵和猥亵,给这些男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所以心育教师更应该注重师德修养。那么如何修师德呢?在我看来,师德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多个层面,因此修师德不能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更要在师生教育教学实践的互动中践行,当前践行的标准就是《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作为工匠,除了要不断修德,提高自己的德行水平以外,还需要同时提高手艺,这是他们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心育教师的我们也是一样,也需要有自己的“手艺”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学生自杀自伤、网络成瘾、厌学逃学、抑郁焦虑等状况日益增多,处理的难度日益增大,这些现实情况需要心育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手艺”。在本次心育名师班的一次交流研讨会上,南海区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科刘小凤科长在发言中具体指出了心育教师的“手艺”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上好心理辅导课的教学能力;二是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包括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的能力;三是做好心理课题的研究能力。如何修“手艺”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点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这是一个输入的过程;第二点是不断进行教育实践,这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在学习输入和实践输出之间形成一种平衡状态,“手艺”就会不断得到提升。

    二、追求完美

    工匠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完美,他们追求打造精品,精益求精。这里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工匠们是如何追求完美的呢?我觉得这背后的动力来源于兴趣,行动的支撑来源于能力。如果工匠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极大兴趣,那么他们根本就没有热情和毅力去追求完美。如果工匠没有能力,特别是扎实的基本功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他们的追求完美也只是一句空话。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介绍日本做寿司的大师级人物小野二郎的文章。小野二郎是做寿司的顶级工匠,专心做了六十多年的寿司。为了做出更好的寿司,他精选食材,精心把好制作寿司的每一道关。不仅如此,他还精心地为每位客人捏寿司,在客人吃完离开后向他们鞠躬。小野二郎将寿司做到极致,做到独一无二。他的徒弟祯一曾经这样评价师父对他的影响:“始终努力,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的手艺,这就是他教给我的事。”

    作为立志成为心育名师的我们,也需要发扬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一方面,要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能折射出专业精神;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不断地超越原来的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育名师追求完美的过程,其实就是专业成长的过程。心育名师的专业成长,就像顶级工匠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分阶段实现的。最初的新教师阶段,需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工作五年以后,要在兼容并包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流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风格的雏形。工作十年以后或者更长时间,就要进入心育名师的阶段,这个时候应该能够灵活地驾驭各种技术,形成比较成熟的、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风格。

    三、安于淡泊

    在社会中,工匠是一份平凡而重要的职业。工匠的工作是很基层的,他们生产的产品却是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我看来,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工匠的一个具体类型,因此,有人将教师称为“教书匠”(提到教书匠,这里面多少有些贬低教师的意思,但是教书匠其实是中性词。在新时代,我们反对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但是提倡做有工匠精神的教书匠)。教师也是一个平凡而重要的职业,说它平凡,是因为一旦选择从事教师职业,就意味着从经济上来说不可能大富大贵;说它重要,是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育行为深刻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着这个孩子背后整个家庭的未来。

    国庆期间,我去电影院观看了《我和我的家乡》这部口碑不错的电影。这部电影由五个“家乡”主题的故事组成,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最后一课”这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旅居国外的老范老师因为脑梗诱发了老年痴呆症,他的认知退化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支教望溪村的情景。为了帮助范老师恢复记忆,范老师的儿子带着他重回望溪村,在村民(当时是范老师的学生)的帮助下,还原了90年代初最后一堂课上的情景,还原了最后一堂课上发生的事情。90年代初,年轻的范老师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望溪村支教。支教之初,当地读书的孩子人数很少,范老师就一家一家地给家长做工作,让孩子们回到教室上课。结果读书的孩子越來越多。范老师的这一举动,让当地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改变了家庭的命运,改变了家乡的命运。

    心育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最切合心育教师的身份,因为心育教师主要是从学生的心灵层面开展工作,而心灵层面的工作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另一方面,心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所做的工作更多是幕后的基础性工作,基于工作的伦理要求,我们需要保护来访学生的隐私。正因为心育教师需要遵循保密原则,所以在中小学校是比较边缘化的群体,大多数心育教师往往在幕后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而不为人所知,在各级各类荣誉表彰的提名中往往被忽视,在学校中是绩效工资最低的一类人群,在职称评聘中往往不占优势。如果没有安于淡泊的心态,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我们之所以坚持,源于我们对专业的热爱和对教师行业的热爱。我们也希望像电影中的范老师一样,秉持安于淡泊的心态,坚守在平凡而重要的岗位上,做一名有工匠精神的心育教师甚至心育名师。

    总之,立志做有工匠精神的心育名师,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易。我将在我未来的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的心育教师生涯中,继续以工匠精神展示馆的12字箴言为指引,不断精进,奋勇前行,让心中立志成长为有工匠精神的心育名师的这颗种子继续生根发芽,不断成长壮大。

    注:本文为广东省江门市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校际学习共同体促进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探索——以广东省江门市区为例”(立项编号:2018JMXLJK0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培英高级中学,江门,529000)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