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老王》课堂教学的三个支点

    吴海鸥

    摘要:《老王》是一篇描写小人物善良品质的纪实性散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热衷于“愧怍”的分析,忽视作者行文结构上的特点,导致课堂主次不分,走不进杨绛的内心,“愧怍”流于形式。本文试着从行文结构特点出发,帮助学生找到理解《老王》、理解杨绛的三个途径。

    关键词:教学支点;课堂教学;“T”型叙事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9-0030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纪实性散文,这篇散文受到众家点评和解读。问题多集中于对“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中“愧怍”的解读。更有甚者将这句话视为课堂教学的起点与终点。从实际教学来看,这样做确是十分危险。不论从标题还是写作内容看,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老王”。对作者的分析必须基于对作品的充分理解。课堂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以对作者的灵魂分析取代对作品人物的分析,一方面由于“愧怍”一词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方面由于《老王》叙事方式的特殊性,我们一时无法找到课堂教学的突破口。通过仔细阅读文本,笔者发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支点出发,构建《老王》课堂教学。

    支点一:横向铺开与纵向深入的“T”型叙事结构

    《老王》不是按照时间、事件先后顺序安排结构,而是按照由浅入深、由相识到深知的逻辑顺序采用横向铺开与纵向深入相结合的“T”型结构安排写作。这也是为什么第3自然段会打破时间顺序插入“女儿”为“老王”送鱼肝油。

    1~4自然段以“闲话”(第1自然段)开始,“闲聊”(第4自然段)结束,分别从“老王”,他人(包括作者女儿)、“我”与“老王”三个角度介绍“老王”的生活状况。类似镜头对焦,所有的笔墨慢慢聚焦到作者与“老王”身上。

    5~21自然段以时间为轴,纵向追述“老王”为“我”家送冰,送默存去医院,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三件事。三件事从不同角度写出“老王”的善良和“我”对“老王”认知的過程。

    支点二:过渡句的发掘与应用

    第7自然段中的“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一句,是全文瞻前顾后的关键句。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发掘如下信息。

    1. 老王病了许久(开始几个月);

    2. 老王病得很重(只好托老李传话);

    3. 老王十分敬业(扶病到我家来送冰);

    4. 老王和老李关系不错(能帮老王传话);

    5. 老王的生活处境更堪忧了(生病后,没有经济来源)。

    其中的4、5两点更是将课文前后信息进行整合。第2自然段写“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第7自然段说“载客三轮都取缔了”“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生病后老王的生活处境更是堪忧。此时,“老王”竟然不忘“我”对他的好,将贵重的香油和鸡蛋送给“我”。“老王”的真诚与善良令人唏嘘。他视作者为家人,送钱钟书去医院时才会“坚决不肯拿钱”“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我”的感动却止于言语前,始终没有视他为自己的亲人或朋友:生病后也没有去看他,十多天后才得知他的死讯,“害怕”他的病容……

    “老李”是“老王”底层中可以托付的“朋友”。可是当作者向“老李”打听:“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时,得到的是三个字:“早埋了”。作者进一步询问:“他什么时候……”时,却被“老李”:“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的粗鲁回答打断。“老李”津津乐道的不是“老王”的生前,而是“老王”死后的葬礼,关注他“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埋在什么沟里”。再联系众人对“老王”病眼的谈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杨绛先生的感慨:“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中的两个“不知”,读来令人倍感心酸。

    支点三:俯仰之间显真情

    作者在记叙与“老王”交往时,自身的情感始终是含而不露的,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从具体的词语中去分析作者潜藏的情感。

    第5自然段中“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中的“当然”与第6自然段“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中的“烦”“不敢”,简单的词语可以分析作者当时处境的变化。说“当然”是,作者内心的优越感不言自明,此时作者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俯视“老王”。文革后,知识分子的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丈夫生病,只能请“烦”请“老王”送默存,自己“不敢乘三轮”,经济窘迫,“老王”都询问:“还有钱吗?”此时作者对于“老王”内心自然充满感激之情,虽不言明,却将“老王”当时的话语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整篇课文中对“老王”话语原文引用只有五处,这里就有两处,还是第一次。作者开始以平视的角度看“老王”。在最后送香油和鸡蛋时,“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得知“老王”死讯后“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作者以仰视的角度看“老王”,反思自己的不足。

    当然,《老王》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笔者始终认为,只有从具体的文字出发,带着学生一起去品读文字,把握作者的感情线索,才有可能领悟文字背后的深情。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梅溪湖校区 ?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