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梦视域上思考广播媒体的突破

    项仲平

    【摘要】本文从实现中国梦的视域,思考了当下的广播传播现状与后备人才教育培养问题。广播作为仍具有巨大传播能量的媒介之一,面对新形势,必须做好五个突破:实现创作理念与传播理念的突破,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的创新突破,实现广播传播向“互联网+”音频内容传播的突破,实现广播内容创新研发与节目研究基地建设上的突破,实现广播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人才涵养机制的突破。

    【关键词】中国梦 广播 突破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面对新形势,广播作为仍具有巨大传播能量的媒介之一,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将进一步与新媒体融合,构建成一体化的传播平台,形成统一的传播力量,在整个移动互联世界中,在满足和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践行中国梦的时代使命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媒体融合是一次视野、理念、机制的颠覆,更是一次颠覆性改革,广播媒体遭遇到重重困难,是可以理解的。在当下,新媒体音频平台风起云涌,如“考拉FM”“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正冲击着我们习以为常的固有思维。而有些广播媒体坚持传统惯性思维和体制机制,仍然不能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时代进步赋予媒体人的重要使命。视野、理念、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广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广播媒体必须以创新凝心聚力,突破藩篱,砥砺前行。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时代命题和国家追求。中国梦其实就是国家之梦和人民之梦,归根到底是实现人民的幸福。广播节目创作与内容传播的目的,也是为了提供给人们以精神的快乐和幸福,倡导和追求人的和善与社会的和谐美好。在笔者看来,从这一视角来理解广播媒体和广播艺术作品,广播的艺术本源和传播溯源与中国梦的核心要义殊途同归。广播作品和节目传播理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经济利益的前面,承担起时代的重任,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弘扬社会主流价值,传递人间的真善美,给人积极向上、向善和向美的正能量。广播媒体成为践行中国梦进程中所不可缺失的媒体力量,这是其职责和使命的要求。近几年,在部分广播节目中存在过度娱乐化甚至物质至上的内容,这直接影响了受众的价值观认知,与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流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偏差。作为广播传媒的研究者和传媒人才的教育者,有必要思考当下广播节目创作的发展,反省影响传媒未来发展的人才培育问题。笔者提出五个突破的应对之策,以解决广播传媒在媒体融合中存在的变革思路不清晰、不革新思想只盲目投入等问题。

    一、实现创作理念与传播理念的突破

    当下,传播已进入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舆论生态、新的传播准则。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政治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年,由于广播从业者的努力、传播技术的赋能,广播内容生产出现了大丰收,各类丰富多彩的创新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有高原没高峰,优质优秀作品的数量仍远远满足不了人民大众的需要。

    当站在中国梦时代命题的视域上思考广播作品和节目创作时,应该既要坚持中国梦的核心要义、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寻找灵感,又要不断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中获得素材,从而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人民群众喜欢的广播作品和节目。

    站在中国梦时代命题的视域上思考广播作品和节目创作,广播从业者的创作理念、思路、能力都必须与时俱进,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广播创作的职业坚守和传播方向,紧贴听众的需求,坚守广播传播的文化底线、价值标准和社会责任,实现广播节目创作与传播理念的突破。

    二、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的创新突破

    “互联网+”是当下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前,传播概念中所谓的单屏、多屏和跨屏传播形式都成为过去,现在人们处在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融屏时代。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广播媒体的创作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出现了不变、不创新就会被淘汰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给广播媒体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提供了发展升级的无限可能,这应该成为广播媒体和广播从业者腾飞的新机遇。广播媒体是被迫转型,还是主动强化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技术的挑战,是当下广播从业者必须直面的生存与发展的命题。

    三、实现广播传播向“互联网+”音频产品化的突破

    广播是不可缺失的媒体,音频是更大的市场。广播自1906年诞生发展到今天,广播节目随着终端的演进不断变化,以音频产品向听众传播信息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一个崭新的音频时代已经来临。随着5G的到来和音频智能终端的普及,广播媒体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当下,音频内容在社交媒体和智能化产品中的传播呈现出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在舆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广播音频产品从听众的根本诉求出发,回归内容的价值本身,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做好內容的专业化、细分化和垂直化服务,实现了传播效率的提升和商业效率的转换。音频的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为移动音频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预示着移动音频、视频行业将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考拉FM”“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音频聚合平台的出现和发展,让更多的用户逐渐养成收听的习惯,如“喜马拉雅FM”在短时间内就收获了近 1.5 亿的注册用户,这个数字足以证明广播有着无限的市场,关键的问题在于广播从业者如何强化广播内容的黏性和温度,实现广播内容的突破。

    四、内容创新的研发与节目研究基地建设上的突破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越快,媒体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节目和内容创作的难度也就越大,加强广播内容的研发和广播研究基地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关乎广播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播转型升级中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破解。随着受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媒体职责使命的提升,广播的内容生产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重视研发,不断与新媒体融合,探索与听众互动的新形式和手段,创新广播资源整合的路径,营造广播新生态。媒体市场竞争越是激烈,越要重视对广播内容和广播市场的研究,尽可能为广播一线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提供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对策,从而有效地保障广播传媒的可持续发展。

    五、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人才涵养机制的突破

    行业映照现状,教育折射未来。当下,我国的广播影视人才培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前不久,在杭州和广州先后召开了中国高校新闻学会和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的年会,新闻学会参会的教育者有1000多人,影视学会参会的教育者有800多人,作为高校中部分相关专业的教育者代表。这从侧面反映出全国从事传媒和影视教育的学者加起来是一支多么庞大的队伍,体现了传媒和影视教育蓬勃发展的活力。

    当下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颠覆了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给培养传媒人才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能承担践行中国梦这一时代命题的传播人才,值得传媒和影视教育者思考。对此,要创新广播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当下部分传媒和影视专业泛通识和泛文学教学的培养模式,实现向深耕文学素养与强化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模式转化。在笔者看来,无论技术如何改变,广播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内容以及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因此,作为传媒人才的教育者,应将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出会用声音和影像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传播者。我们还要更新传媒教育者自身的数字化理念、知识储备和传授能力,从大量理性概念的传授向注重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型的教育模式转化。因为传媒专业毕竟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对今后广播工作和节目创新有着决定性作用。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与行业一线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能力的提升。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梦影视创作及传播策略研究》(15ZD01)第五子课题的成果之一】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编辑:肖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