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小康建设重点和路径的思考

    郑艳林

    内容摘要:由于城乡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当前文化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具体体现为政府投入低,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产品创新度不够,群众参与性不够等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就需要思考农村的文化环境,让文化产品能够符合基层需要,满足基层的文化诉求,走出一条符合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文化小康 重点 路径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文化小康建设的精神实质就是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小康建設要突出两个全,第一,是全民共建。“小康文化”绝非由少数人建成,而是全体民众参与建设的文化共同体。第二,是全民共享。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上逐渐消除文化资源实际享有方面的差异,实现文化公平,使每个中国公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不能让一个人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掉队。

    一.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

    文化小康建设目的是励民、娱民、惠民、富民,建设的重点在基层。由于城乡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当前文化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具体体现为政府投人低,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产品创新度不够,群众参与性不够等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就需要思考农村的文化环境,让文化产品能够符合基层需要,满足基层的文化诉求,走出一条符合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路径。

    农村文化建设是个洼地,只有农村文化小康的实现,才有整个社会文化小康的实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文化小康建设亦是如此。由于多种原因,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不能发挥文化的引导作用,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二个方面。

    第一,政府投人相对不够。长久以来,由于对经济发展的过分倚重,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虽然这些年农村文化建设的投人一直在加大,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样式也在创新,但是相对于其他行业的跨越性发展,文化建设相对而言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具体的实施上来看,各级政府没有吃透文件精神,在行动上没有配合文化部门的工作,而且有的乡镇政府只重视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看重经济建设的高回报,对文化建设多以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完成,重视文化政策的实施,忽视了对文化获得感的评价。同时,由于乡镇群众对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够,把文化的形式当作了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将文化建设等同于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以为常规性的娱乐活动就是文化。这种错误的认识造成了群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误解,忽视文化建设在促进农村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第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体系尚未完善。首先,乡镇文化活动多以送文化为主,活动的覆盖面低,参与群众较少,尚未形成应有的规模和影响。虽有个别乡镇组织进行一些棋类比赛,但活动正规性和组织性也相对不足。其次,文化活动没有形成固定的活动频率,文化活动的持续性差,不能长期吸引群众的关注。第三,由于乡村空心化的影响下,乡村文化活动的主体减少。最后,文化活动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相对不够,无法和群众的需求有效对接。

    因此,紧紧抓住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这条主线,大力推进以文化小康建设推动文化扶贫工作,努力助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文化小康建设重中之重的工作。

    二,文化小康建设的经验

    近年来,湖北四川等地将精神扶贫、文化小康结合起来,探索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改善民众的文化获得感为根本,努力将文化小康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稳步推进文化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具有显在的示范性,给其他省市的文化小康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1.要完善文化小康建设机制

    文化小康建设机制是文化小康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要形成了文化规划为龙头,以文化工程为载体,以考核督查为抓手的建设机制,形成文化小康建设的科学体系。

    规划先行引领,完善文化小康建设的工作机制。一是集中力量起草文化小康和精神扶贫的建设方案,明确文化小康建设的具体要求。不少地区邀请文化研究专家,结合各地区的文化实际情况,对文化建设进行量化考核,确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文化小康建设“核心指标”,并根据核心指标,拟定文化小康建设方案,最终明确了区域、部门、个人文化小康建设的目标。二是细化创建标准。根据文化小康建设方案,出台文化小康示范村(社区)、乡镇、单位建设标准》,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优化小康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同时明确共性指标,一把尺子量到底,同步推行文化小康示范单位、示范乡镇、示范村(社区)建设,将指标和标准变成可量化、可实施、可考核的具体任务。

    制定责任清单,明确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各地区各部门应该成立一把手牵头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链条,形成了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让所有的文化建设者都能够围绕文化小康建设实施方案和标准,制定责任清单,细化目标任务,对任务实行工程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强化文化考核,加强督办检查。各地区要坚持文化小康建设作为干部考量的标准,把执政能力作为提升的重点,强化文化环境的考核,将文化小康建设纳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规划和评价体系,建立物质精神双脱贫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励机制。各级领导也要率先垂范,深入到基层,对文化小康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同步督办指导,开展专题调研,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贯穿于决策、管理和执行全过程的制度体系,使各项文化小康建设工作可以快速推进。

    2.要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围绕核心标准,推行重点项目落地。要以文化小康指标为支撑,完善文化活动设施,要建立新三馆,即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改造升级乡镇文化站,为文化小康提供平台基础。要打造农村文化活动平台,始终把村级组织作为文化小康建设的前沿阵地,按照文化小康建设的硬件指标,把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建成文化小康的大舞台,完善文化活动广场、戏台、文化活动室、文化宣传栏、文化器材等文化设施,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够享受文化大餐。通过全面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让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文化平台的搭建,也需要夯实文化供给基础。文化的命脉在基层,在群众,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文化小康建设的文化资源库,在文化小康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要成立文化开发保护中心,组织专班对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挖掘整理,探寻本地文化根脉,探索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换。

    3.要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

    要做好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各地区应该广泛开展区域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要形成群众办文化,群众享文化的格局。第一,要保持送文化下乡活动,送群众需要的文化,要做好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等活动。第二,要创新文化活动内容方式,要尝试打造地方性文化活动品牌,既能够造福本地群众,也能够吸引外地游客,从而促进文旅融合。第三,要做好读书活动,要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阅读改变家风活动、书香家庭评选活动,让读书成为新的时尚,改变碎片化阅读的弊端。

    4.要做好文化骨干的培育

    文化活动的主体是人,缺少人的文化活动是没有灵魂的。各地区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培训活动,开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培训,如广场舞培训、声乐培训、书法培训、摄影培训、国学培训等,通过免费定期培训,实现每个基层社区都有一个群众文化社团。

    5.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小康的持续发展需要文化产业作为支撑,各地区应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实施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工程,提炼文化活动主题,凝练文化活动内涵,形成文化活动特色,避免文化活动雷同的现象,要以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的发掘利用与文化品牌打造、文艺精品生产、旅游开发、城市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利用传统地域文化资源推动经济、繁荣文化的路子,走出一条文旅结合互动的文化发展道路,在市场浪潮中寻找文化发展的合理路线。

    6.要助力群众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是指居民家庭用于文化用品和服务方面的日常消费支出,这是当前文化建设中的新趋势。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快,文化消费需求大,文化市场的潜力大。各部门要激励群众的文化消费热情,可以通过发放“文化消费券”的方式,让群众享受免费文化服务,这也是文化精准扶贫的一个有效方式。

    三,对文化小康建设路径的思考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做好文化小康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做好科学规划,有效引导。要把文化小康建设列人政策支持重点,形成高位推动态势。同时,要加强各级部门对文化小康的政策扶持,理顺工作机制,形成相互支持、主动配合、共同推进工作的合力。第二,要突出核心价值观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基础工程、战略工程,要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发现和树立各种典型,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小康创建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生根落地。第三,要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文化小康的建设必须结合实际,吸引农民参与文化小康的建设中来。特别是重视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和乡土人才,挖掘乡村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格,做好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赋予传统艺术样式新的時代内涵。第四,文化小康建设要和文化扶贫相结合。要扎实开展文化扶贫工作,抓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工程,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