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面管教,反思疫情下的亲子关系

    赵琼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下,孩子与父母长期处于家庭这个最小的封闭单位里,形成了特殊的“亲子共生”现象,亲子冲突增加,影响了家庭和谐和孩子成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家长厘清彼此的内在需要,运用“和善而坚定”的沟通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关键词〕亲子冲突;情绪管理;正面管教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2-0073-0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父母、孩子长时间共处,让一些家庭的亲子问题突显出来。很多家长把亲子冲突的原因归结为疫情的发生,认为只要疫情结束,亲子冲突就会自行消失。然而,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从过往的“隐而不发”到现在“集中喷发”,正是已有问题的延续与恰逢其时的爆发,这是一场危机,也是家庭教育的契机。

    一、疫情下的“亲子共生”现象

    共生原本属于生物学范畴,指生物之间彼此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关系。心理学家马勒将“共生现象”概念引入到人格领域的研究,关注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研究发现,母亲与婴儿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心理、情绪等方面有很大影响。在疫情防控期间,父母居家办公,孩子在线学习,亲子接触变多,亲子互动从生活领域延伸至学习领域,丧失了个体的时空边界;父母分飾教师、抚育者、服务者等多种角色介入孩子成长,模糊了彼此的情感边界。这种时空、情感上的相互依存,形成了疫情之下特殊的“亲子共生”现象。然而,父母和孩子天然的个体性和独立的社会人身份,使得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冲突,这衍生出了诸多的亲子问题。

    此前,由于父母工作和孩子上学,平时由老师在学校进行教育,在家父母更多是督促检查,因此家庭亲子互动更多局限在生活领域,很多问题隐藏在父母繁忙的工作和孩子繁复的学习状态中。半年的居家学习中,父母孩子朝夕相对,父母在家中管教孩子,孩子直面父母的指导,这就给双方的相处提出了难题,因为不是所有父母天生就能做好教学工作的,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具有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于是,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和亲子相处,父母手足无措,各种亲子矛盾全面暴发,产生了严重的亲子冲突,影响了家庭和谐。

    二、反思亲子关系

    长期的相处让存在的亲子问题有了浮出水面的机会,表面上,这些问题是由于特殊的疫情,孩子失去了以往的自控能力,父母缺乏有效的教学能力,造成了亲子关系的失衡,但本质上,这是源自父母与孩子内在需要的冲突,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的不足。

    (一)内在需要的冲突

    当发生亲子冲突时,父母站在家庭权威者的角度要求孩子停止其行为,孩子继续其不良行为,并且可能进行语言顶撞或者采用其他的消极抵抗。这时父母发现,无论是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还是改变环境,都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妨碍了父母需求的满足。父母和孩子都卷入到问题中,彼此情绪受到影响,产生行为和语言的过激表现,这就是亲子关系冲突。亲子冲突本质上是内在需要的冲突,直接表现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及孩子对父母的反控制。

    亲子之间各自需要的不同,决定了面对同一件事情,二者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存在巨大差异,因而发生冲突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这时亲子之间的冲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父母试图阻碍孩子内心的需求,父母下达指令,要孩子令行禁止,一旦孩子反抗,父母尝试满足自己的需求,继续实行高压,干扰孩子需求的满足;二是孩子试图阻碍父母内在的需求,孩子是具有自主性和独立个体意识的,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行为,但孩子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对父母造成了具体的影响,找不到必须改变行为的充分理由,继续我行我素,阻碍父母的需求。虽然冲突的存在较为常见,但是内在需求的冲突并非不可调和,也不是二元对立的矛盾。

    (二)亲子沟通技巧缺乏

    亲子之间的互动几乎出现在彼此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认为表达上可以随心所欲,很难接受同孩子交流还需要刻意地运用技巧。因而,多数父母不注重沟通方式,缺乏亲子沟通技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缺少必要的亲子沟通。有一些父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忽视孩子的思想,在教育孩子时过于专制和粗暴,遇到问题不是沟通而是采取惩罚的措施;还有很多父母和孩子虽然每天生活在一起,但是真正情感有关的沟通和交流很少,并不太关心孩子的情绪感受,也不能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想法需要。

    二是缺乏有效沟通的技巧。不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按自己的方式去沟通,这是很常见的现象。甚至很多父母不能意识到这种方式的副作用,只会让孩子反感甚至拒绝与父母交流,导致正常的沟通无法进行,同时难以达到父母教育的目的。

    (三)情绪管理能力不足

    亲子之间的问题并非无法沟通,也不是只能存在对与错的较量,而是父母和孩子在沟通的时候,夹杂着很多尚未处理的情绪问题。一方面父母想维护自己的权威,证明孩子错了;另一方面孩子有自尊、主体意识,不想被压制,亲子之间的问题由此不断扩大化,产生更多的对峙和冲突。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或看到不符合预期的行为时,人们基本上有四种表现: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第二种反应通常就是生气的原因,在发生亲子冲突时,父母也更容易带有情绪地指责孩子的行为,最终正常的沟通难以进行。父母是家庭中首要对孩子进行情绪社会化教育的人,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孩子对情绪体验事件的认知解释和塑造对这些事件产生情绪的表达方式[1]。也就是说,随着时间推移,在与父母充满情绪的互动中,孩子会习得情绪表达的方式,更容易复制父母的情绪失控模式,陷于情绪管理的困境。

    三、正面管教的方法与技巧

    父母如何做才能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博士的正面管教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思路与参考。她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三种主要的互动方式——严厉、娇纵和正面管教。严厉指过度控制,“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娇纵指没有限制,“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正面管教指有权威的方式,和善与坚定并行,“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2]。对于父母而言,强硬的控制和惩罚常常是一种反应性的回应,父母很容易无师自通,但要采用有效的管教方式,父母则需要努力学习技巧,寻求满足双方需求的最优解,进行“和善而坚定”的沟通,调整认知,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一)寻求满足双方需求的最优解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所有人都具有社会性。人类的活动只有在其社会意义上才能被充分理解,在社会共同体中获得自己的归属感和位置。孩子和父母一样都是社会人,拥有不同的需求和想法,父母的职责在于理解和认同自己和孩子的需求,并尽可能满足双方的需求[3]。如果孩子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发生了冲突,双方进行对抗并不是最优解,合作才是更加有效的方式,共同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照顾双方的需求。

    合作需要双方彼此尊重,都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认同对方的需求,并肯定自己的需求。赢得合作有四个步骤:首先,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其次,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原谅。同情并不是表达你原谅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认可孩子的感受;为拉近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还可以告诉孩子你曾经也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再者,告诉孩子你的感受。自身感受的表达更能体现共情,易于被接受和进行下一步的沟通。最后,共同关注问题的解决。询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此类问题有什么想法,父母可以主动提出建议,努力与孩子达成共识。

    (二)采用“和善而坚定”的沟通方法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需要找准自己的角色位置。对孩子,父母需要用成年人的态度去沟通和交流,正面管教方法提出了“和善而坚定”的沟通方法。“和善”是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坚定”则在于尊重自己。而严厉的方式往往缺少温柔,娇纵的方式则缺少坚定。“和善”是用语言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同时用孩子可以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坚定”则是不允许孩子以不尊重的态度对待彼此。假设孩子与你发生了冲突,两人各执己见,语言冲突可能升级。这时候,“和善而坚定”的处理方式是你走开,到另一个空间,让自己冷静下来。走开是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给予孩子情绪平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稍后可以同孩子说:“你生气了,我尊重你的想法,但是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以后我们有冲突时,我都会走开一下。我很乐意与你在一起,找到你我都认可的解决办法,但是这一切都要基于你尊重我的前提。”

    “和善而坚定”的沟通要求尊重自己、孩子以及当时情形。比如对孩子打游戏这件事,大多数父母自己制定限制条件,然后自己承担起实施限制的责任,当孩子无法做到时,父母再以惩罚、说教、控制等方式来实施设定的限制,这样的做法会招致孩子的反抗和对峙。因而,父母可以换种方式,引发孩子自我管理的兴趣,在制定和实施限制的时候让孩子参与进来,让孩子理解设定游戏限制的原因、设定限制的具体措施,及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交流沟通是目的也是手段,让孩子明白他们既是制定者,也是实施者。

    “和善而坚定”的沟通要避免使用不尊重孩子的话语和语气,以此不断增进孩子的合作性。言行背后的态度很重要,当家长说“这件事情你自己看着办”时,既可以用一种责备和不满的腔调,也可以表达尊重和鼓励,前者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给孩子的感觉是语言上的指责和情绪上的惩罚。父母可以用和善而坚定的话语——“这件事情你该怎么办呢?”来引发孩子的思考,问孩子该怎么做,要比告诉孩子怎么做更能促进孩子参与,使孩子感受到有能力以一种积极的、有益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

    (三)调整认知,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是认知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出现认知偏差——认为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比如父母会认为孩子应该安排,到时间了,孩子应该马上去做作业,放下手中的游戏,不应该拖拉。父母的要求是为孩子着想,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孩子没有这样做,家长会认为孩子就是有问题的,故意表现出反抗父母的行为。倘若孩子再顶撞自己的批评和指责,父母内心就会感到非常愤怒。实际上,这些不良情绪都是因为出现了认知偏差,所有的“应该”都只是服务于父母的需要,并且非常强硬地要求孩子接受[4]。

    当父母陷入情绪失控时,认为孩子的行为或想法是错误的,其实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你不可以出错。父母担心如果不能使孩子做得更好,就是没有尽职尽责,情绪失控源自内在的焦虑——父母必须是好父母,孩子必须是好孩子。因而,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对于好孩子的标准底线,甚至一再突破底线时,自己就变得易怒。不良情绪的累积、叠加使父母无力消解,最终出现情绪失控。管理情绪能够帮助成年人最大限度地展现社会性,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觉察情绪,要坦诚看到自己的情绪;其次接纳情绪,要接纳自己有多种情绪;第三改变情绪,要与负面情绪对抗,实际上就是要自己消化负面情绪的时空,同时培养感受积极情绪的能力;第四改变认知,从根本上遏制某些不良情绪。

    正面管教方法帮助父母重评认知,改变认知,让父母接受孩子可以“犯错”,把犯错误当成一个成长的机会,激励孩子做得更好,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简·尼尔森博士的正面管教方法提到“矫正错误的三个R”——承认(Recognize)-和好(Reconcile)-解决(Resolve),从“哎呀,我犯了个错误”到“我向你道歉”再到“让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这能帮助孩子勇于矫正错误,也会在亲子互动中促进彼此的成长。如果父母把孩子犯错误看成坏事,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而孩子觉得自己无能、感到灰心,陷于为自己辩解、推脱职责,最后逃避问题的解决。在充满敌意的气氛和情绪中试图解决问题,不会有好的效果,而承认问题与相互和解,为问题的解决营造了一种积极氛围。

    疫情给家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及时走出“亲子共生”的束缚。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不断学习如何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练习如何與孩子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锻炼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促进亲子关系的顺利发展,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旻,刘争光,梁丽婵.亲子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55-63.

    [2]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3]孙云晓,宿金金.改善亲子关系从读懂孩子开始——基于《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J]. 中国德育,2019(3):42-46.

    [4]边玉芳,梁丽婵,张颖.充分重视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6-54.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100032)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