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样式观照课堂结构布局

    肖琦

    摘要:文章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为例,重点阐述如何高效、深入、有创意地优化课堂结构,提出从四大文学样式的几个突出特点来观照语文课堂结构,增加课堂结构的含金量,使语文课堂内涵丰富,层次更高。

    关键词:文学样式;语文课堂;结构布局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有它一定的章法和内在规律,了解和熟悉它的机理和脉络,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大有裨益。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结构,学生通过课堂结构的呈现,感知内容、获取知识、提升素养。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对每位教师来说就像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了科技含量,课堂的附加值增加了,内涵也就更丰富了。

    課堂教学和文学样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特征,一般归为四大类,即戏剧、小说、诗歌、散文,这种四大文学样式分类法在我国比较普遍地被采用。四大文学样式的特征对优化课堂结构有很大的帮助,课堂结构可以汲取文学样式的养分,让课堂变得更丰富、更灵活、更有典型性、更有价值,真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妙用戏剧的矛盾冲突

    戏剧的典型特征是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一般来说,剧本情节的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提示矛盾冲突的作用。开端“开”得好,就能逐步展开矛盾,深深地吸引学生,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澜起伏,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案。

    课堂教学同样需要冲突,甚至需要尖锐的矛盾冲突。《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5句话,77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叙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和知音情谊。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教师可以多层次地设计矛盾冲突。例如,在理解人物时可以设计以下四个问题:(1)对于两个人物地位的理解,不同的身份有没有区别?(2)为什么有共鸣?两人有什么相同之处?(3)深刻体会伯牙既然是一名乐师,却怎么没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没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和寂寞。那他为什么孤独和寂寞呢?(4)伯牙对于知音之死为什么抱有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情感?在拓展理解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如下几个矛盾点:课后比较阅读两篇文章《管仲乐毅》《莫逆之交》,两篇文章的相似点在哪里?不同点在哪里?高山流水和莫逆之交有什么区别?知音和知己的区别?等等。

    课堂结构的戏剧化,效果非同凡响。矛盾冲突是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的创造手法,它的独特效果可以为课堂增添色彩。首先,运用矛盾可以突出课堂教学内容,引人入胜,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运用矛盾可以展现教学目的,传达教学意图;再次,运用矛盾可以形成强烈对比,凸显问题,引发思考和思辨;最后,运用矛盾可以为下文做好铺垫,埋下伏笔,安排新的情节和新的矛盾冲突,让矛盾冲突加剧,并将情节引向高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冲突,善于设计冲突,善于运用冲突,让课堂结构更优化,更有魅力。

    二、植入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匠心独运的情节安排。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有序幕和尾声。小说情节把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贯穿起来,以完整的印象和封闭的结构展示给读者。

    小说的情节安排一般来说有如下几个特点:(1)故事的完整性。《伯牙绝弦》在文言文的瀚海里虽然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是它却显得那样的活泼、有魅力,令人回味不己。这个故事很精巧,从不相识到成为知音,是那么的感人肺腑,令人唏嘘不已。(2)情节安排合理化,有相应的辅助和暗示。《伯牙绝弦》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文章最后点出伯牙破琴绝弦,作者在上文就有暗示,最后读者恍然大悟。(3)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矛盾、情感等。《伯牙绝弦》中介绍子期死后,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得全篇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以上的几点安排,语文课堂教学中恰恰需要这种形式。

    课堂教学结构既需要恰到好处地植入故事情节的形式,又需要精巧的课堂情节布局。例如,在设计《伯牙绝弦》课堂教学结构时,笔者安排了如下几个环节:(1)序幕环节,怎样引入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感受人物;(2)开端、发展、高潮三个部分如何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从伯牙、子期相识到善听,再到成为知音,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3)结局或尾声环节,即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提升与拓展、反思与总结环节。在教学时,课堂结构要有小说情节的神,不一定要有小说情节的形,不要拘泥于形式,要超越、超脱,这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硬功夫、巧智慧。

    课堂结构的情节式,它的好处就是课堂的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有线索明了、有照应前文、有总结上文、有点明题意、有深化提升等,教师教得有章、有序,学生学得明晰、明了,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

    三、融入诗歌的写作章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解读古典诗歌结构章法,就是寻找和把握作者思路的过程。古典诗歌的章法众说纷纭,分类繁杂。一般来说,前人多用起、承、转、合来概括,这一法则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影响很大。起,即开端,是诗篇的开头,通常是明题旨、领全诗、定基调;承,即承起,是承接上文,通常是要扣首联、连下文、做铺垫;转,即转折,是诗歌进阶的标志,通常是思路转换的关键,明发展、重深化、巧变通;合,即收束,是诗歌的结尾,通常是聚情感、显主旨、抓圆合。

    课堂教学时同样需要章法和规则,这种章法可以内化成教师教学的风格。例如,在设计《伯牙绝弦》教学案例时,教师可以多层面地设计课堂结构。笔者的教学流程如下:一是激趣导入,从音配文朗诵——歌曲《高山流水》导入;二是预习反馈,学生读课文,小组合作检查预习成果;三是文本解读,主要有读、背课文,学生合作展开讨论;四是知识拓展,听、读课外短文,同伴互助式分析;五是小结回眸,课后安排。在这五部分教学流程中,第一部分是起,第二三部分是承,第四部分是转,第五部分是合。

    课堂结构的章法化,其章法化的结构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从教学目标来看,结构的变化一定是为了表情达意、优化课堂服务的;从教学角度来看,研究一节课的结构变化,让课堂结构诗意化,就是教师的匠心独运。因此,融入诗歌的结构章法,对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形成犹如锦上添花。

    四、巧借散文的形散特征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过片断事件的叙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会风情的描绘,创造出生动的意境,表达特定的主体情思。散文结构,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汪曾祺曾经说过,一篇小说未产生前,即已有此小说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说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汪先生所强调的正是那种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不事斧凿和雕饰的散文结构。

    课堂结构的散文化,是很多教师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个性、一种境界。散文化的魅力在于语言优美、朴素自然、生动形象;在于课堂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上,大而集中,多而不乱,目标性和主题性明确,线索明了、清晰、集中。一条主线、一个主题、一个目标,多个材料、多种方式、多种解读。就《伯牙绝弦》教学案例的设计而言,既要有文本解读,又要有课外拓展;既要有知人论世,又要有现实影像;既要有文体关注,又要有形式跳脱,等等。散文化的语言更是广大教师追求的一个高目标,其对展示教师的形象、吸引学生的眼光和对课堂教学的发展和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散文化不仅是指语言、内容,还可以指风格、意境,表现为课堂上不拘泥于某种套路、格式,克服枯燥乏味的特点,令人耳目一新。在语文教学时,教师没有条条框框,不拘一格,用自由、灵活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浑然天成,形散而神不散,使课堂真实存在、思维真实发生。

    当然,课堂教学结构的散文化,忌讳弄巧成拙,忌讳缺乏清晰的目标,没有正确的把握形势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沒有做到切入点和重、难点的准确把握,没有真正吃透这堂课的“神”。

    总而言之,用四大文学样式几个鲜明突出的特点来观照课堂结构,可以使课堂圆润、融通、巧成,形成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期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永祥.新闻与散文:新闻写作漫谈[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2]钱晨辰.新闻作品散文化刍议[J].新闻记者,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