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的策略探究

    内容摘要:朗读是一项综合听、说、读的重要的阅读方法。良好的朗读技能有利于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语感,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实施仍存在一些困难和误区。本文总结了当前朗读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给出实施建议,拟为朗读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和设想。

    关键词:语文 朗读教学 实施建议

    朗读是语文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教师正确掌握朗读教学的技能有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都强调了“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要求。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注意到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朗读教学的实施效果不够理想。本文拟从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究其原因,并以具体课文片段为例,探讨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存在問题

    (一)教师对朗读教学缺乏重视和有效指导

    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日常教学中,朗读教学却常常被置于尴尬的位置。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的繁杂或是观念上的不重视,牺牲朗读教学的时间,一笔带过或干脆跳过,忽视了朗读的意义——朗读本身就是一个发现和理解文本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朗读或者不会进行朗读教学,缺乏对朗读的有效指导。有些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不佳,难以为学生的朗读树立良好的榜样,导致学生不会朗读、不爱朗读,应付差事。

    (二)与文本思想有代沟,朗读拿腔拿调

    朗读是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富于变化的声音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朗读不仅是将书面的文字变为有声语言,而且需要朗读者投入真情实感。然而,许多学生朗读时出现了矫揉造作,拿腔拿调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朗读腔”。这是对朗读理解的误区——所谓朗读就是表情的陶醉、语气语调的夸张、声音的忽大忽小。这样的“假朗读”会让人乍一听觉得毫无毛病,但毫无代入感。因为“假朗读”是没有灵魂的,缺乏真情实感的,难以引起读者共鸣。

    (三)朗读教学情景单一,代入性与启发性不够

    当前的朗读教学设计缺乏创新性,千篇一律。朗读教学要么学生自由朗读,读完也没有适时检查;要么齐读完教师机械式地点评,缺乏指导性和启发性;更有甚者课堂上为省时间干脆不读,留在课后作业完成。教师在朗读教学上不肯多费心思,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无效的教学。学生看似花费了时间,却未因此提高朗读的水平。机械单一的朗读教学模式不仅消磨了教师的上课激情,也使学生生发了应付了事的心态,朗读由此沦为了走过场的形式。

    (四)学生不愿朗读,怯于张口表达

    朗读教学还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学生不爱朗读,不好意思朗读。有许多学生并没有感悟朗读的真正魅力,平时的朗读作业也是应付差事。很多学生在教师或者多媒体示范朗读时听到情绪激动处会笑出声来!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声情并茂的朗读依然打动不了学生吗?我想这与学生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学生没有投入到作品中,还未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学生对朗读的声情并茂感到难为情,即使他们理解了文章的思想,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但是却怯于张口表达,朗读不够自信,缺乏张力,朗读的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二.朗读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改变教师观念,重视朗读指导

    朗读是在把握作品思想的前提下,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综合了听、说、读,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教师要端正心态,在思想上重视,在教学中落到实处,保证朗读教学指导的有效性。在安排朗读任务时,不能漫无目的地读,要根据不同文体特点和作品内容布置相应的任务,使学生带着任务去读,这样能有效地避免朗读浮于表面。比如在阅读小说时,要着重提醒学生把握人物的性格、语言;在阅读散文时要抓住其抒情性的特点;在朗读诗歌时,要把握其音律,读出诗味。同时,教师的朗读示范也必不可少。口头空讲永远比亲身示范更加清晰具体可感。教师通过亲自示范朗读技巧,用具体的事例使学生掌握朗读的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等要点以及感情的拿捏,提高朗读的能力。

    案例示范:

    在教授《故乡》这一课时,第一部分是主人公在深冬时节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时的所思所想。这是一篇小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体——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主人公此刻的心境是怎样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首先,教师示范朗读,要求同学们注意倾听,用不同的记号圈画出哪里要重读、哪里要轻声读;哪里语速要急一点,哪里语速要缓一点;哪里情绪要高昂一点,哪里情绪要低沉一点。总结出这段文字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只有带着明确的任务去朗读,学生才会养成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从而读出真情实感。

    (二)跨越思想鸿沟,有效解读文本

    朗读是一门饱含情感的艺术,需要读者理解作品,不仅要理解,还要感同身受,化身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一部分,将文字间激荡的感情借助声音抒发出来。而很多作品发生的背景与学生是有时代鸿沟的,作者的人生阅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大相径庭的。那么,学生对于从未体验过的事如何感同身受呢?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进作品的世界里,走进作者的创作背景之下去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如果学生在体悟感情方面出了偏差,那么朗读的真情实感也就无从提起了。

    案例示范:

    在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课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作品写于1989年,当时的作者是一个失去双腿、失去工作的不到四十岁的青年人。因为作品的写作时间距离现在已经时隔多年,学生既不了解那个时代,也不了解作者生平,只有讲清楚了这些,学生才有可能在特定的背景下去了解作品。身体健全的学生很难体会到年华正盛时失去双腿的意义,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一项任务:课后尝试绑住双腿生活一天,然后上课时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设想一下一辈子都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的话大家的心情如何,由此感受史铁生心中的痛苦与绝望。在读到“我给母亲出了怎样一个难题”这段文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平日里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以及当我们发脾气时自己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反应,当有一天自己的母亲离开自己的时候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我想,只有当教师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沟通的桥梁,朗读时的感情才会自然真挚地生发出来。

    (三)打破单一方式,创设多种情境

    朗读的教学需要将学生代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悟其中的韵味,再现作品的精髓。为朗读创设适宜而多样的情境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可以创设音乐情境,通过动听的音乐将学生代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也可以播放一段视频,为学生朗读时理解作品的思想做必要的补充;还可以利用实物情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某一事物的特点,为朗读的感情打下基础;还可以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娓娓道来,将学生带到作品的世界中来。同时,组织学生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示范读、小组间或者男女生之间竞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以明确的分工和目的为导向,使朗读变得有趣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案例示范:

    在朗诵《鼎湖山听泉》一课时,教师先为学生们播放鼎湖山的秀丽风光,同时配以鸟鸣声泉水声,创设试听情境,使学生沉醉在这美景之中。接着播放录音带为学生们的朗读做示范,后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为其播放音乐伴奏,使学生的朗读更有代入感。在重点朗读泉水声的描写片段时,可以根据学生音色的特点为其分配不同的片段。在朗读像小提琴声般的泉水声时,可以安排声音柔美的女生朗读;在读到像琵琶一样的泉水声时,可以选择声音清脆的女生来读;在读到像大提琴一样的泉水声时,可以选择音色低沉的男同学来读;在读到像铜管声的片段时可以安排声音雄厚的男生来读。最后男女生赛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来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四)克服畏惧心理,自信勇敢表达

    朗读需要声情并茂,这并不容易。即使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感情,朗读的技巧也掌握于心,依然不足以完成一次好的朗读。因为,朗读也是一种表演,需要朗读者自信、得体、大方的表达。许多学生在朗读时放不开,情绪自然会受影响。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端正学生的朗读心态。只有读的多了,语感自然而然就来了,习惯成自然,在朗读时便少了陌生感,更加自然的表达感情。要明确朗读和默读一样,都是日常阅读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此外,教师的点评策略也十分重要。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用富于鼓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去点评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不畏惧朗读,爱上朗读。

    案例示范:

    在朗读《孔乙己》一文时,学生分角色朗读,要读出文中人物“我”、孔乙己、掌柜各自的性格特点。如学生在掌柜的在第一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钱时和最后一次说他欠钱时的神情和语气语调没有太大差别时可以先表扬学生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利,再适时委婉地提醒学生再注意一下两次说话者的心情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再适时提出不足,更易于学生接受,也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树立学生朗读的自信心,愛上朗读。

    参考文献

    [1]李功连.有感情朗读:教学困境及其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6):56.

    [2]于龙.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8):73.

    [3]徐林祥,张中原.语文教学技能全程训练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72.

    [4]徐林祥,张中原.语文教学技能全程训练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77.

    [5]王莎.试论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10):120.

    (作者介绍:高雅,扬州大学学科教学(语文)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