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本味”,追索语文教学主动权

    王晓波

    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生本、师本的三位一体构建,师本是最为活跃的因素,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在语文教学设计活动时,需要凸显“本味”特征,追索语文教学主动权。文本解读时要注意彰显学科“本味”,深度研究教材内容,校准教学切入点;生本学习时要注意强化人文“本味”,围绕学生学习主体展开教学设计,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教师教学时需要凸显专业“本味”,注重优化教程,提升教学效果,以赢得语文教学的主动权。

    一、文本解读凸显学科“本味”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需要深入文本之中,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度分析比对,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展开学科教学设计,以提升教学针对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解读和剖析,需要给出具体的思维路线,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体会其主题要义和丰富情感,自然建立文本学习认知。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时,需要给学生以具体的操作提示,让学生有章可循,方能获得预期效果。如教学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雨的四季》,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给出文本解读要求和提示:这是一篇以雨为写作对象的散文,阅读时,注意从几个角度展开认知:第一,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在這篇课文中是如何呈现的。第二,这篇散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找出经典的语段展开语言鉴赏,探寻鉴赏思路。第三,文本描写方法众多,以此为解读起点,体会作者情感表达。梳理描写方法,展开阅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和要求进行文本解读,课堂学习研究气氛热烈起来。从教师三项要求和提示可以看出,文本解读体现鲜明的学科特点。从文本体裁角度进行切入、从语言赏析角度展开、从描写角度实现感知,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认知,学科“本味”浓重,学生学习认知构建值得期待。

    二、生本调度凸显人文“本味”

    学生语文基础、学习悟性、学习习惯等方面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其语文感知自然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在调查学情时,要正视学生差异的存在,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注意体现层次性,为不同群体学生提供不同学习要求和学法,体现浓浓的人文色彩和因材施教原则。

    莫怀戚的《散步》是典型的叙事散文,围绕家庭亲情展开事件。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生活认知进行调查了解。在课堂引导阶段,教师还现场进行了学情调查:你的家庭有几口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回答,从学生答案构成情况可以看出,所有家庭都是和睦的。教师针对学情调查展开教学推进:你和父母或者祖辈一起散步吗?学生有点头的也有摇头的。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莫怀戚根据一家人散步遇到的意见分歧,写了这篇散文,感动了很多人,为什么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学生开始热议,个性观点不断涌现。教师给出归结:家庭琐事成为写作素材,而且能够反映社会大问题、大主题,这样的写法无疑属于以小见大。运用这个方法,结合你的亲身经历,写一段话,体现以小见大的用法。学生依照教师布设,学习顺利进行。教师针对学生认知基础展开教学活动,体现浓重的生本人文“本味”。

    三、师本施教凸显专业“本味”

    教师施教是一个系统性构建过程,从教学备课到课堂执教,从教辅材料准备到教学训练,都要有强大的专业体系的支撑。教师大多属于科班出身,其专业属性鲜明,但课堂教学对专业的诉求更为迫切,需要教师掌握更多教学技能,以体现教学专业应用。教材解读、教学导入、教学突破、教学训练、教学评价等,都对教师专业提出更高要求。强化教师专业“本味”,对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有特殊意义。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运用专业常识,体现专业“本味”。如教学《窃读记》这篇课文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展开阅读分析,并给出具体的阅读提示:本文描写极为典型,不妨找出精彩的描写内容,特别是心理描写内容,展开仿写训练,自行设置一个场景,写一段心理描写,看谁写得更为真切。学生拿到阅读任务后,自觉展开阅读学习,并迅速进入仿写环节。课堂展示阶段,学生纷纷亮出自己的作品,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自评、互评活动,课堂教学气氛被推向高点。有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早上迟到了。班长负责考勤,不知是不是向班主任汇报了。班主任走进教室,我开始忐忑不安起来,将头深深埋下,眼角不时瞥班主任的位置,这时,班主任在我面前停下来。我的心快要跳出喉咙……”教师对学生心理描写进行专业点评,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动力。教师从描写角度展开,体现专业“本味”意识,效果显著。

    语文教学构建要素众多,文本、生本、师本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构件,我们要正视其存在价值和呈现形式,在不同教学场景下展开教学整合优化处理,以形成崭新教学契机,为语文课堂注入崭新活力。凸显“本味”展开教学活动,是抓住了主要矛盾,体现主体性教学的基本诉求,也是激活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引擎,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21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