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特征及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赵雪松

    〔摘要〕中学时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对于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本文对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特征及其与情绪调节的关系进行阐述,并就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情绪调节;中学生;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2-0061-03

    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了解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和技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时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在这一时期,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情绪,拥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中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业水平,维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包括同伴关系(异性同伴、同性同伴),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与陌生成人的关系[1]。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己拥有何种情绪、何时拥有情绪、有什么样的情绪体验及如何表现情绪体验并施加影响的过程[2]。情绪调节常常发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中,个体如何调节自身的情绪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研究者发现,在人际关系形成的三个过程(关系的确认、发展和维持友谊关系结构、成功的群体合作)中,情绪的合理表达和情绪体验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3]。

    一、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特征

    1. 中学生的同伴关系特征

    研究发现,中学生与同伴的交往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与异性同伴的交往水平高于与同性同伴的交往水平[2]。初中女生与异性同伴的交往水平始终呈现上升趋势,而初中男生从初三开始,与异性同伴的交往水平才有显著提升,这可能是由于男女生生理发展早晚的差异造成的。此外,初中生与同伴的交往水平有较大的波动,而高中生与同伴的交往水平基本稳定,这可能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有关。

    2. 中学生与父母、教师的关系特征

    相比同伴交往来说,中学生与成人的交往水平较低,他们与陌生成人的关系好于与父母和老师的关系。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与陌生成人交往很少,关系不那么密切,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而在与老师和家长长期的交往、相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意见不一致或发生矛盾的情况,再加上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心理上强烈的成人感及对自己的盲目自信、父母和老师对他们行为的约束,使得他们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3.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性别差异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人际关系水平要好于男生。这可能与男女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和性格有关,男生更渴望独立,性格比较叛逆,易与人发生矛盾冲突,这使得他们表现出来的人际交往水平显得更低。

    二、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1.中学生情绪调节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各维度与中学生人际关系质量及其各维度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寻求帮助、认知改变、转移注意、情绪表达与积极的亲子关系呈显著正相关,与压抑和消极的亲子关系呈显著负相关;寻求帮助、认知改变、转移注意、情绪表达与积极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呈显著正相关,与压抑和消极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呈显著负相关;压抑与消极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4]。以上研究表明,对于情绪调节策略的习惯性使用,会显著影响中学生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情绪调节的各个维度,包括情绪知觉、情绪评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应用情绪调节策略、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反思、情绪调节能力,与同伴接受呈显著正相关,同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应用情绪调节策略、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反思、情绪调节能力与同伴恐惧自卑呈显著负相关[5]。

    2.中学生情绪调节对人际关系的调节作用

    关于中学生情绪调节的研究表明,情绪调节是许多其他变量与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关的中介变量。例如,情绪调节是家庭功能与初中生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中介变量[6]。此外,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在亲子依恋与社会能力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亲子依恋与反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同样在亲子依恋与反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7]。这些研究表明,很多影响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都通过情绪调节对中學生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3.中学生情绪调节对人际关系的预测性

    有研究对不同情绪调节能力水平初中生在同伴关系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情绪调节水平高分组的初中生在同伴接受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初中生,说明高情绪调节能力的初中生拥有更加良好的同伴关系;而低情绪调节水平组初中生在同伴恐惧自卑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情绪调节水平组初中生,说明低情绪调节水平组初中生实际的同伴关系更差,且自我感觉也更差。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情绪调节能力、应用情绪调节策略这两个维度可以显著预测初中生的同伴接受,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评价可以显著预测同伴恐惧自卑[5]。

    三、如何提升中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1. 在家庭教育中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当今社会,情绪调节能力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学生在学校需要与老师及同伴交往,拥有稳定的情绪状态对于其与同伴和老师保持良好的关系非常重要。一个情绪变化不定、对别人时冷时热、负面情绪多于正面情绪的人是难以与他人维持长期的良好关系的。因而,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首先,家长要通过讲道理,或者遇到现实生活中的情绪事件时及时引导的办法,让孩子体会到情绪不稳定带给别人的影响,明白保持较稳定的情绪状态的重要性,学会换位思考,从而在冲突事件发生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将情绪的强度控制在他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其次,家长要训练孩子使用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认知重评、分心等都是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再次,家长应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面对情绪事件时的反应、态度和处理方式,都可能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而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面对情绪事件时用更加理性的态度面对,给孩子树立好的处理情绪的榜样。

    同样非常重要的是,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情绪调节教育。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家长因而在很多时候只注重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各种各样的才艺技能,很少关注别的方面,更不用说培养孩子拥有良好情绪调节的能力了。

    2. 学校定期开展情绪教育团体辅导类活动

    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开展情绪教育。研究表明,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对于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非常重要。情绪ABC理论认为,人们对于各种事件的不合理信念是导致人们产生情绪困扰的重要原因[8]。人们常常会有这样一些不合理信念: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不合理信念通常是过分概括的、绝对化的,总将某件事失败带来的后果看得糟糕至极,这些特征将会导致人们更容易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看待生活中的冲突事件,多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从而保持稳定的情绪。

    一些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在一个团队中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需要良好的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可以说是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最基本的能力。因而,学校可定期开展团体辅导类的活动,指导学生在团体合作中感知他人的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培养良好的情绪感知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沃建中,林崇德,马红中,等.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9-15.

    [2] Campos J J ,Camras F L . on the nature of emotion regulation[J]. Child Development,2004,75(2):377-394.

    [3]Gross,James J . 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an integrative review[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8,2(3):271-299.

    [4]劉红梅. 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0.

    [5]路申驿. 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 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6.

    [6]谢金菊,谷传华,赵海灵. 初中生家庭功能、情绪调节与人际交往的关系[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6(4):114-117.

    [7]张慧珍. 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及其与亲子依恋、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 郑州:河南大学,2011.

    [8]房超. 情绪ABC[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00(10):37-38.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