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变化中的广东广播

    潘彦晖 徐宏

    【摘要】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广东广播媒体锐意探索创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广播行业的成功经验以及取得的重要成绩,探讨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为将来广播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改革开放 广播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敢为人先,勇于担当“排头兵”,在经济腾飞发展、文化事业大突破的背景之下,广东广播业界积极进取、敢闯敢试,多项举措在全国领先,为国内广播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改革开放为广播媒体发展带来机遇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广播要坚持 “自己走路” “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要求广播不要照搬报纸和通讯社的稿件和文章,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多采编、制作具有广播特点的精品节目。这为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定下了基调。①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的方针激励着广播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探索创新广播节目内容和形式,为广播的发展注入活力和能量。

    二、改革开放40年,广东广播的成功实践

    (一)“珠江模式”开先河

    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解放,宽松的舆论环境让广东广播人更有激情学习新事物。

    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的文化、娱乐业兴盛,广播节目内容和形式丰富而灵活,广东部分听众受香港文化影响,注意力被分流到香港的电台上,本地广播媒体收听率处于劣势地位。

    1980年以前,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有多套频率,但各频率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几乎一致,不能满足听众的多样化需求。1980年,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调频立体声频率——广东文艺广播。广东文艺广播开办之初以播放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音乐节目在当地的音乐界引起强烈反响,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随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又创办了广东教育广播,特色鲜明的两个系列广播频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节目的同质化,扩大了受众面。

    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成为中国广播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珠江经济台是中国内地第一家经济广播频率,节目形式不再拘泥于以往一板一眼的读稿播报和节目录播,该广播频率以大板块、主持人直播、热线电话等为特点,搭建起与听众交流的平台,着力打造具有互动性、服务性的节目,深受听众欢迎,被业内称为“珠江模式”。1988年,“珠江模式”被评为“广东改革开放十年十件大事”之一。

    珠江经济台的开播逆转了广东地区广播竞争的格局。开播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六套节目在广州、佛山等地的收听率从开播前的46.7%上升到78%,其中珠江经济台就占54%,而香港电台收听率从原来的53.3%下降到22%。数据显示出珠江经济台对听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②

    珠江经济台的成功除了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外,还在于其关注听众需求、具有服务听众的理念。

    1.充分发挥主持人的作用

    以往电台的播音员都是根据编辑写好的文稿进行播音,很少有自己的发挥,这样虽然可以减少出错的机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节目的灵活性,节目显得呆板。“珠江模式”赋予刚刚出现的“主持人角色”以更大的权限,主持人改变了播音腔调,运用自然、生动的话语,使节目更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在操作流程上,主持人集采、编、播于一身,强化了对节目的把控,这样更利于节目形成鲜明的个性形象,树立节目和主持人自己的品牌。

    2.根据听众的需求设置节目

    为了增强节目的吸引力,珠江经济台开播之前制作了节目样带,邀请群众试听,广泛收集听众意见,以此来了解听众的喜好,并根据他们的需求来设计节目的样式。

    随着听众对广播节目收听需求的不断改变,以往“我播你听”单向式的输出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听众的期望。为此,珠江经济台加大互动环节,通过短信、电话热线等方式,提高听众的参与度。珠江经济台开播的第一年,就收到了100万件听众来信,接通了3000多个听众的电话。珠江经济台还在全国电台中率先邀请听众进入直播室参与节目直播。

    (二)广播品牌的打造

    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聚集了众多媒体,一方面舆论氛围良好,保持了行业的活跃度,但另一方面媒体的竞争压力也会较大。广播媒体应该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打造品牌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

    1.节目品牌

    广播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节目。广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非常重视节目质量,定期组织节目主持人、编辑探讨节目的走向和发展,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措施,培育出《新闻早报》《新闻大视野》《新闻在线》《老友记》等一批深受听众喜爱的品牌节目。其中,《老友记》是广州新闻频率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而打造的广播专栏,也是广东广播界唯一一档针对老年群体的节目,深受老年群众欢迎。节目线上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等增强互动,线下组织“金秋歌唱大赛”“金婚银婚盛典”等活动吸引受众。目前参与节目互动的听众人数每天都达到数千人,听众活跃度和节目忠诚度极高。

    成立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后,新闻频率鼓励品牌节目和优秀主持人建立工作室,让节目组和主持人拥有更多的主导权,引入更多资源,做好节目,并开展多元化的活动。到2018年,广东广播界的长青节目《穿梭孖宝》开播了25年,依然深受听众的喜爱。目前,该节目已经成立了工作室,2018年年底還将以舞台剧的形式和观众见面。

    品牌节目是广播频率的核心资源,广播频率可以根据节目的特点,更多地发掘主持人的潜力,甚至打造成IP项目,提升广播的竞争优势。

    2.活动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地区的公益慈善活动氛围浓厚,文化体育项目丰富。广东广播媒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公信力优势,积极投身于这些社会活动中,树立起自己的社会形象,提升媒体的价值。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2013年创立了大型公益行动品牌——“大爱有声”,呼吁社会各界给予特殊儿童更多关注,通过整合旗下的媒体资源,采用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策划播放专题节目,并举行了包括音乐会在内的数百场公益活动,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15年全国广播创新创优节目。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2016年和2017年联合广州市体育局,依托广州每年一度的体育盛事——广州马拉松赛,打造“广马音乐节”。广州电台全员出动,在广播节目和新媒体上大力宣传,微博话题阅读量和网络视频直播观众数量可观。

    2018年,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联合广州市直工委联手策划推出“诵读十九大报告”活动,每天3分钟,利用碎片化时间诵读、学习十九大报告原文,包括“播音主持规范读”“领导干部带头读”“先进代表积极读”“党员干部认真读”“各界群众我要读”等系列内容,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广播媒体参与组织大型活动,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再通过其他媒体和受众的传播,可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三)推动融媒体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广州新闻频率媒体融合包括:“花城FM”融媒体矩阵 、“广州新闻电台”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还开发“花城有答案”微信小程序,2018年新媒体创收获得实质性突破,超额完成新媒体创收任务。

    2018年9月,台风“山竹”登陆广东前后,记者通过新媒体快速发布有关台风的最新信息,让广州市民及时了解相关资讯。新闻频率的记者和主持人一方面采用现场连线的方式,透过广播用声音向听众介绍台风的情况;另一方面还通过手机拍摄现场的环境,将视频传到新媒体,观众通过视频画面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台风带来的影响。

    (四)注重短音频的打造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习惯于通过手机获取资讯。移动互联网给传统广播带来冲击,但同时也为广播的改革发展带来崭新的思路。

    移动互联时代,人们使用媒体的时间呈现碎片化趋势,这也给音频传播提供了大放异彩的机会。广播媒体本身拥有大量用户,且人才资源丰富,在打造专业水准音频节目方面具有优势,应该把握好这个机遇,制作好短音频产品,满足受众的碎片化收听需求。

    2016年,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推出“花城FM”融媒体平台项目, 2018年3月26日“花城FM” 客户端正式上线。这是广州台在新媒体领域尝试转型升级的一个突破口。“花城FM” 客户端虽然上线时间不长,但在广州地区已经有不小的影响力和不少忠实用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原创优质音频栏目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的融媒体转型,并不是简单地将现有的传统广播节目播出的音频直接导入网络平台,而是打破传统的模式,从供给侧进行改革,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并与自身多年来在当地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中积累的资源结合,运用新媒体平台,打通、盘活各方资源,制作符合用户需求、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性、知识性和服务性音频内容。目前,“花城FM”客户端已经推出了数十个原创音频栏目,吸引到大量的新用户。

    2.用户可直接参与短音频录制

    “花城FM ”客户端利用自身媒体平台资源推广活动,吸引众多用户参与,扩大影响力。其开展的 “青年中国诵”活动吸引了广州多所高校学生踊跃报名参加,活动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联播》及各大媒体多方报道。

    三、结语

    改革开放为广播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播行业在过去40年间不断探索创新,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如今,广东广播媒体仍可以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强与香港、澳门广播媒体的合作。未来,广播行业同样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加强自身优势,发掘更多可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大环境的发展。

    注释

    ①谷亮:《谈广播新闻自己走路》,《新闻大学》,1986年第12期。

    ②周浪波 :《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家经济广播电台》,《广东之最》第三辑,2000年12月第1版。

    ③《習近平谈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822/c40606-30244361.html.

    ( 作者单位:广州市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黄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