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内差异评价在运动技能课堂学习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个体内差异评价”概念的梳理,发现“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基于评价的二次评价,其实施主体是学习者自身,倡导差异发展。同时,以“行进间鱼跃前滚翻”一课为例,阐述了“个体内差异评价”在运动技能课堂学习中的具体实施,使得“个体内差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成为可能。

    关键词:个体内差异评价;课堂教学;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8-0037-03

    基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一线教师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尝试通过个体内差异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讲,大家对于“个体内差异评价”,在理念上是认可的,对于其在学习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是赞同的,但教学中面对着30~50个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一线教师总是感觉无从下手。的确,班级人数的多寡是横亘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条鸿沟,而且是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能否实施?如何来具体实施呢?我们有必要对“个体内差异评价”进行梳理。

    一、个体内差异评价的概念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其摆脱了按照“统一量化指标”以甄别为基本特征的评价模式,关注的是每一个被评价者在原有基础上纵向的发展情况;其最大优点是充分体现了尊重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原则,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相对应的一种评价方式。同时普遍认为,该评价方法有着永恒的、无穷的激励功能,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之否定中,获得积极而肯定的自我。

    二、个体内差异评价的进一步认识

    认识一: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基于评价的二次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判断被评价者自身某一时期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简言之,要实施个体内差异评价,首先需要对“某一时期”被评价者的“已有基础”和“经过学习所达成的情况”做出持续的判断、评价;基于此,结合自身情况,对其发展状况做出进一步的评价,并根据发展状况,提出改进措施。因此,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基于评价的二次评价。

    然而,比起评价,更关键在于评价后改进措施的及时提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需要知晓从“已有基础”到“经过学习所达成的情况”的方法、手段或称之为“约束”。同一种约束,给予不同的要求,则可以形成难易度不等的练习,这种有差别的练习,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了可能。例如,同样是用小垫子设置障碍,但其高矮、远近、高远结合等,却能形成难易度不等的练习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其难易度不等,但其所承载的教与学的信息是相同的,并且与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一致。所以,知晓课堂教学中的方法、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认识二:个体内差异评价的实施主体是学习者自身

    由于承担着课堂教学、组织的任务,以及学生人数众多且存在个体差异等诸多客观因素,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很难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进而无法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做到关注个体差异的评价。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既是教学活动指向的对象,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发展既是教学活动影响的结果,也是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因此,我们是否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承担起这个重任呢?回答是肯定的,理由如下:

    (1)从个体内差异评价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被评价对象自身”“被评价者在原有基础上”“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之否定中,获得积极而肯定的自我”。因此,该评价的实施主体更偏向于学习者自身。

    (2)熟悉自己的是学习者自身,经过多年的学习,学生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能力,即自我评价的能力。另外,真正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身的事情。在学习中,学生理应始终监控、评价、调整自身的学习,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之否定中,获得积极而“肯定”的自我。唯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我要学”的表现。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基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的实施是可行的。

    这里需要注意对“某一时期”的理解,当“某一时期”具象到运动技能课堂学习中的某一运动场面时,个体内差异评价将能够在课堂学习中使用。课堂学习中,这样的运动场面不止一个,它们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服务于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而这样的循序渐进、层层递进,也使得个体内差异评价能够贯穿课堂学习始终。

    认识三:个体内差异评价倡导差异发展

    个体内差异评价的实施,需要课堂教学来承载。但一个班30~50个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存在各自的发展需求。这样的教学由于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而表现为教师的不知所措,最终脱离教师的教。显然,单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行不通的,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尚未成熟,离开教师的“主导”,便不再是“教学”而是“乱学”,乱学则无度。虽然个体内差异评价关注的是每一个被评价者在原有基礎上纵向的发展情况,但发展不仅仅是个性发展,而应该是差异发展。

    差异发展是人的共同性发展与独特性发展的统一,即学生的发展既应包括人的共同性方面的发展,也应包括人的独特性方面的发展,二者共同构成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全貌。其中共同性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基础性而非理想性的发展,所反映的是个体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个体发展的“底线”。而人的发展的独特性主要是指拓展性或补偿性的发展,是对学生优势发展领域的拓展或对学生弱势领域的补偿。

    一方面,教育的一项基本职责便是兼顾学生共同性发展与独特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虽然体育教学面对的是多个不同基础的个体,但他们都具有这个年龄段个体所共有的发展特征。所以,我们的教学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发展,更要兼顾到学生的共同性发展。

    另一方面,共同性发展与独特性发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在共同性发展环节中,基于该年龄段共有的发展特征,学生学习平垫上向前滚翻,基于个体差异的自我评价,达成目标的学生可以自发地尝试诸如斜面(由低往高)的前滚翻,以此来进一步发展自身的向前滚翻能力。

    的确,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发展需求,个体内差异评价关注的是每一个被评价者在原有基础上纵向的发展情况,但我们的课堂教学与评价,不能脱离现有的教育教学理念而空中楼阁式地存在。因此,个体内差异评价倡导差异发展。

    三、个体内差异评价在运动技能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以“行进间鱼跃前滚翻”一课为例

    Newell认为,任何动作的发展都是受个体、环境、任务影响的,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技能的形成。为了设计有利于促进“行进间鱼跃前滚翻”动作发展的学习活动,我们通过对任务、环境和个体三个主要因素的分析,设计了围绕该动作共性特征的约束矩阵,以及以约束为基础的任务分析表(表1)。

    课堂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约束的过程。换言之,基于“学生的已知”,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进行任务约束,直到运动技能形成。如在“行进间鱼躍前滚翻”一课中,基于学生的已知——前滚翻,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地进行约束,直到行进间鱼跃前滚翻动作的形成(表2)。

    基于表2可以发现,在每一个运动场面的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将面临三个问题,即: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如何去那里?(表3)

    “我现在在哪里”,指向对学生已知的判断、评价。

    “我要到哪里去”,指向本运动场面中的运动技能。基于已知,对其的评价,即为该时期发展状况的评价。

    “如何去那里”,指向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即“任务约束”。

    表3中,当学生个体基于自评,对“行进间鱼跃前滚翻1”运动技能达成度进行持续判断时(具体要求:能越过障碍,完成行进间鱼跃前滚翻动作,体现出先蹬后撑),可以清晰地知晓自己在该运动场面的发展情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判断该动作是不是行进间鱼跃前滚翻动作的标准是有没有做出先蹬后撑动作,即只要能做出先蹬后撑,该动作即为行进间鱼跃前滚翻动作,此为所有学生都需要完成的要求,而越过障碍的高矮、远近、腾空的高度等,则体现了学生完成该动作的能力差异。

    因此,在学习中,作为学习者自身,需要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之否定中,获得积极而肯定的自我。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成要求、目标。如果没有做出先蹬后撑动作,则可以尝试改变障碍约束(降低障碍的高度、远度),抑或改变助跑速度约束(适当加大走动的速度);若做出了先蹬后撑动作,而滚翻不圆滑等,可以考虑改变器械面的坡度(搭建斜向下的坡度),来帮助自己学习。若达成,显然,这样的发展状况是优秀的。然而,学习并未止步,因为简单的重复是毫无意义的,需要学习者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些拓展,以进一步巩固该动作。例如,改变器械面的坡度(搭建斜向上的坡度来增加滚翻的难度),继续改变障碍(高远结合)、助跑速度(减慢走动的速度)等,帮助自己熟练掌握先蹬后撑动作,完成行进间鱼跃前滚翻动作。

    以上论述,为我们呈现了个体内差异评价在“运动场面4”中的运用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已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学生掌握了该运动场面的运动技能,将自动地转化为学生的已知。依此类推,当学生达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而走出课堂时,本课的学习目标,亦将成为学生的已知。显然,在体育课堂中,这样的运动场面会有多个,通过多个有联系的运动场面,来实现运动技能的掌握。而这样的循序渐进、层层递进,也使得个体内差异评价贯穿了课堂学习的始终。

    纵观整个过程,无论是对学习中发展状况的评价,还是改进措施的提出,都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真正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身的事情”的理念,而基于“我要学”的课堂表现的学习,其学练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四、个体内差异评价在运动技能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两个注意点

    1.评价的实施

    个体内差异评价的实施,评价是重点。评价的准确与否,势必影响到后续的效果。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每一个运动场面中,教师都需要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要求。

    2.改进措施的提出

    根据表1(以约束为基础的“行进间鱼跃前滚翻”任务分析表)的分析,我们明确了影响此技能形成的主要因素,不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流程,还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针对不同个体的最佳环境与任务组合的“弹性化课程方案”,进而在课堂中与学生即时的学习状况建立联系,适时调整学习过程中适宜不同学生发展的身体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达到教学最优化目的。

    它为教师在巡回指导中针对学生个体进行个别指导提供了帮助。同时,也为基于自我评价的个体内差异评价后改进措施的提出,提供了帮助。显然,针对“运动场面4”改进措施的提出,就来自于表1。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个体内差异评价”,课前,我们可以将表1分享给学生,或者以“助学案”的形式呈现。

    参考文献:

    [1]曾继耘.关于差异教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8)

    [2]王建伟,刘锋,沈菁.动态系统理论下的鱼跃前滚翻教学[J].体育教学,2016(2).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动作发展视角下的滚翻类技能教学设计研究”(课题批准号:DLA13035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