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整视角的文本教学策略探究

    邹卉?

    [摘 要]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设置的提问策略单元,打破了传统语文教材的编排思路,使整个单元形成一个教学整体。在教学时,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从单元统整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确定教学的路径。在对这一单元《蝙蝠和雷达》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编排体系、聚焦练习目标、依托语文要素,确定契合单元整体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板块,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统整视角;单元目标;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44-02

    统编教材在编排上进行了创新,从三年级开始,设置了阅读策略单元。从三到六年级,教材分别设置了预测策略、提问策略、提高阅读速度策略、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这些阅读策略都契合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要求。如,提问策略,很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引领和系统的训练,没有能够让学生从课文中习得相应的方法,导致提问成为摆设。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就针对这一教学现状,设置了专门的提问策略单元,旨在引领教师关注并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意识,深化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这个单元的《蝙蝠和雷达》一文,是一篇经典的文本。由于有了单元训练要素的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和功能定位也发生一定的变化。作为提问策略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并基于四年級上册学生的学情展开教学。

    一、基于编排体系,精准解读编写用意

    为了契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凸显单元整体提问的思维方式,教材编者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它们揭示的提问层级分别为:具有敢于提问的勇气和习惯、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能从众多问题中遴选有价值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而在单元《语文园地》中,编者还通过“交流平台”总结提问的好处和作用,并借助对单元课文的回顾,将原本零散的提问策略进行了统整,引领学生回顾了单元学习的过程,从而真正深化了学生的认知。

    基于对整个单元教材的解读和把握,再聚焦《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编者以旁批的方式示范提问的方法。“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这些问题有的是在初次阅读时就能提出,有的则是需要在深入地阅读后才能有所觉察。对这几个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利用文本来解决,而是要让它们成为学生进行提问的示范。

    课后习题的第一题,要求学生“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这是对这个单元的第一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提问策略的拓展和巩固。第二题罗列了一个学习小组的问题清单,让学生说说“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读、分析,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以扩大学生提问的角度。而第三题则要求学生“读下面的片段,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这是要让学生在前面两道题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运用,然后通过交流和分享,产生经验互补,让学生形成提问的意识。

    通过研读,我们发现,编者围绕提问策略所设置的课后习题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编排的。教学时,教师要基于整体视角,精准解读编者的用意,关注单元内部资源的关联性,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到方法,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聚焦练习目标,契合单元整体目标

    不同版本的教材编选课文的用意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意味着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所体现的教学价值是完全不同的。《蝙蝠与雷达》作为一篇经典的科普类文本,在众多版本的教材都曾经出现过,一般都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统编教材将其安排在提问策略单元中,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用老思路、老办法来解读这篇课文,而是要从单元语文要素的角度重新解读文本。

    那如何根据统编教材的用意,在整体单元的支撑下,确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要找准课后习题与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厘清编者选择这篇课文的真正用意,这样才能确定教学目标。从整体上来看,这篇课文课后的三道练习题分别指向对问题的整理、分类和实践运用,这是对新课标提出的“针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具体化。四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相对薄弱,对课文的提问往往只关注文本的内容层面,而对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写作方法则关注甚少。教师要根据这些情况,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一是利用预习环节,提出问题,结合课堂学习中生成的问题,整理出学习的清单,相机巩固提出问题的方法;二是联系其他学生的问题和课后习题中编者提出的问题,学会针对课文内容、写作方法和生活经验来进行提问;三是能够利用在课堂中学到的提问方法,尝试从多个角度、立体化地提出问题,并在小组交流中进行筛选,然后提炼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这三个目标直接指向课后的三个问题,且与整个单元的学习形成了彼此关联、相互映照的关系。第一个目标与本单元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教学目标相契合,是对这篇课文的训练点的巩固和延伸;第二个目标完全依托《蝙蝠和雷达》课文的特点,体现了课文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则是对本单元下一课《呼风唤雨的世纪》的预学。可见,作为这个单元承上启下的过渡课文,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不仅体现了文本的教学重点,同时也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核心。

    三、依托语文要素,巧妙设计教学板块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学时,教师要以这一语文要素为主线,设置教学板块,以真正发挥这篇课文所应有的教学价值。

    首先,借助预习导单整理问题。在教学上一篇课文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预习《蝙蝠和雷达》一文,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教学伊始,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思考问题提出的角度,帮助学生做好分类和整理工作。其次,借助小组合作,明确问题的角度。在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后,教师引导各小组将问题张贴在黑板上,并对相同角度的问题进行归类。在这一环节中,小组所提出的问题仍会与课文内容相关,主要是受到上一篇课文学习的影响。此时,教师不必刻意拔高要求,但要关注个别小组所提出的与写作方法相关的问题,必要时可借助课后第二题,组织学生重新调整思路,开展新的质疑。其三,借助全新要求,提升提问质量。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对之前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中,学生内在的理性思维也随着一起提升,会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审视和反思。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几个问题进行引领,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与同伴问题进行对比,明确自己所提问题的不足。这样,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有质量、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从而推动学生内在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总之,提问策略单元打破了传统语文教材的编排思路,将看似零散的文本凝聚成为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能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学时,教师要站在单元整体的视角,把握文本与单元之间的关联,明确教学板块,展开有效教学,以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发展。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