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中的“情感”把握

    翟明福

    托尔斯泰在探究“藝术活动”时提出“将自己内心曾体验过的感情,用动作、线条、色彩、言辞来表达,唤醒别人从中体验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简单而深刻的表述,让我们将文学创作的秘密锁定于“情感”二字。写作的过程是情感流淌的过程。在记叙文写作中,“情感”表达至关重要,真情实感的表达是展现叙事情节的重要特色。初中生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把握好情感表达的方式、方法,让文章充满感染力。那么,如何来表达“情感”,如何注入“情感”,如何展现“情感”呢?

    一、明确“情感”与文本主题的关系

    在作文中,“情感”应该排在第一位。我们说写作是为了表达主题思想,对“思想”而言是必备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对于“思想”的体现,却需要“情感”来支撑。也就是说,在一篇文章里,如果没有真挚的情感,思想也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刘勰提出“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也是对“情感”的刻意关注。

    我们以屈原所作《离骚》为例,全文体现最为炽热的爱国情感,成为写作典范;还有文天祥的《正气歌》,以济天下苍生,心忧社稷的悲怀情感,来奏响时代的高亢鼓点,成为传世经典。同样,在李白的《静夜思》里,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那些情真意切的词句,那些涓涓细流的情感,无不闪烁着对人性光辉的褒奖,读之无不令人动容。可见,在突出文本主题思想时,真挚情感的运用可以让作品获得艺术巅峰。联系到作文实践,情感应该是作文的基础,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赋予文章深刻的情感感知。

    当然,情感的表达并非易事,每个学生的生活不一样,对生活的观察、发现与体验也不同。如何更好地构思语言情境,需要从情感语言的运用中来提升。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都可以被赋予“深情”。正如容本镇在《写作感受论》提出:“生活是感受的源泉和基础,但生活并不等于感受。生活需要情感的催化和心理的作用才能产生感受。”很多学生面对作文感到“乏味无趣”,就是因为缺失对生活的“感受”,没有感受,就无法打开写作的思维;没有感受,就找不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同样,在作文过程中,语言是表达情感的载体,光有情感,缺失语言,同样也是妄谈。我们在写作训练中,要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运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来描绘人、事、物,丰富语言表达方式,让作文情满其中。

    二、把握记叙文写作的情感抒写方式

    在记叙文写作中,情感是寓以其中的。情感具有多样性,在文字表达情感时,也应该是千变万化的。

    一种是直抒胸臆式:我们阅读巴金的《怀念萧珊》,从巴金的笔下,来感受他对爱妻的那份深厚情感。“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只求她能安静地活下去。”文中连续用了三个“我”,将自己对妻子的愧疚,身患绝症而无法得到治疗,最终撒手人寰时的无限悲痛倾泻而出。当然,直抒胸臆式表达,虽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在记叙文写作中,还要把握情感的表达方式,要积蓄情感,真切表达,避免浩浩荡荡。

    另一种是移情于外。所谓移情,就是间接性抒情。在移情表达上,显得更委婉,更深沉,更艺术。在《庄子·齐物论》中有“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文中由“我”及物,最终实现“物我两忘”,赋予“物”的品格、灵性与意念。这种移情方式,将创作主体与创作者之间形成“超我”与“无我”的情感境界,来表达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细腻、模糊的情愫。在文学里,移情的应用,着眼于相同、相似、相近的情愫,并在思维过程中来表达与之契合的特点。如文学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绘画里强调形似、神似;音乐中突出重复、再现;诗歌曲赋里强调曲调、音韵、格律,等等。

    作文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而是循着情感主线,融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作文指导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突出情感表达。记叙文写作,要结合写作内容,关注生活世界,联系学生自己的认知体验,写出真情实感。在平时,教师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写作指导上,都要引领学生关注情感的提炼。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本身为阶下囚的末代帝王,在怀念过去生活时,从字里行间渗透出“呜咽缠绵、一声恸歌”,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无不让读者忘却“亡国之君”的悲悲切切。事实上,情感的表达与体现,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心灵距离,将情感注入作文的全过程,突破语言干瘪与乏味,更让作文升华。

    三、记叙文写作中情感表达的技巧

    在记叙文中,表达情感的技巧很多,主要归纳为两点:一是利用联想、想象来勾勒相似的情愫。我们在文学作品中,钟子期听到俞伯牙的琴声,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白居易听到琵琶声后,咏道“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苏东坡在听闻洞箫后,想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对于音乐,在不同的人、不同的联想中,所勾勒的艺术想象具有相似性。说起联想,可以是相似联想,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以是对比联想,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可以是因果联想,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还有壶井容的《蒲公英》,联想到儿子的遭遇。当然,对于联想与想象,两者也有区别。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想象,而想象是对当下的变异、组合、推测、梦幻,更具有修辞特色。

    另一种是利用动情点来增进读者的情感意识。记叙文中的“情感”把握,将作者、读者、作品三体合一,如果忽视读者的情感体验,则文章难以“打动”读者。曾有记载,曾国藩与太平军交战时,屡遭惨败,幕僚写的奏章中用到“屡战屡败”四个字,而曾国藩看后,随即改为“屡败屡战”,一字之差,却彰显了曾国藩的深厚文字功底。同样,在情感表达上,也是要关注读者意识,设置动情点,一个微笑,一句话,一条溪流,一朵小花,等等,都可以拨动读者的情思,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在《一碗阳春面》中,作者栗良平在记叙上语言质朴,对话细致,人物性格描写中融入暖暖温情。从十年前母子三人共患难,分吃一碗面,而面馆老板夫妇所表达的不求回报的人性之美,将这份浓浓的亲情赋予了深沉内涵。因此,在作文中,情感的表达不可或缺。

    总之,作文需要观察,融入细心的思考。初中生在记叙文写作中,要认识到“情感”的意义。初中生不能再像小学生,只顾着描写,而忽视情感的注入,教师要引领学生多阅读,多观察生活,感悟体验,从中发现写作的智慧和灵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情感”的养成,教师要让学生关注写作主题与“情感”的关系,学习和把握不同的情感抒写方式,并从联想、想象中,拓展思维视野,设置动情点,增强语言的情感与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周家中学(25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