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渊冲翻译思想的认识与思考

    姚洋

    摘要:笔者认识的第一位本土翻译家就是许渊冲先生,先生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自己近30年的翻译实践,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更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学翻译理论——“优化论”,并将优化论总结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他既注重理论,又立足实践,是一位值得敬重的理论家、实干家。但先生提出的文学翻译理论适用范围有限,且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要靠译者内心细细体会琢磨。对许渊冲老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梳理,有利于初学翻译者或对文学翻译感兴趣者对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有个全面了解。

    关键词:英汉翻译实践;欧化现象;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7-0037-02

    1研究动机

    笔者真正对许渊冲先生感兴趣是在看了《朗读者》对他的采访之后,96岁的许先生在节目上妙语连珠、幽默诙谐,简直就是一位老顽童。他狂,刚走上舞台中央,先生就递给董卿一张名片,上面写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还可爱地笑呵呵地说:“其实我的名声比名片大多了。”他感情真诚且丰富,谈到心爱的翻译时,他饶有兴致地说:“同一句话,我翻得比别人好或比自己好,這就是乐趣。谁也夺不走。”读到林徽因的《别丢掉》时,先生霎时声音哽咽眼眶湿润:“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这首诗是徐志摩飞机出事之后,林徽因经过他的故乡,见景生情写下的,许老先生深受感动,遂将此诗译成英文送给当年喜欢的女同学周颜玉,时至今日念及青葱岁月的美好仍耿耿不能忘怀。他严谨自律,将至期颐之年,仍每天坚持翻译工作至凌晨三、四点,从事心爱之事,先生并不知晓苦与累为何物,还志气满满地说:“如果活到一百岁,我计划把莎士比亚翻完。”许渊冲老先生这一席话让我感动不已,我敬仰先生的译论思想,更敬佩先生的处世为人。这就是我想要研究许渊冲先生文学翻译理论的原因。并且,作为MTI专业的学生,笔者认为全面了解这位优秀的本土翻译家是自己的本分所在[1]。

    2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

    许渊冲先生认为,翻译时,两种语言不能互相完全对等,译文不是优于原文,就是劣于原文,劣不如优,当然应该发挥译语的优势,也就是选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来翻译文章,这可以简称作“优化法”。“优化论”可以说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首先,“优化”继承了严复的“信达雅”论,“信达雅”中的“雅”会让人误解为语言文字古雅华丽,似乎与“达”互相矛盾,而“优雅”可以并称,许先生用“优”代“雅”再合适不过。第二,“优化”继承了鲁迅的“三美”论,把形容中国文字的“三美”发展为文学翻译的“三美”,第三,“优化”论中有“化境说”中“化”的具体方法,即深化、等化和浅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全方位考虑,并且能灵活地应用到自己的翻译实践中去。第四,“优化”论把孔子的“三之论”发展成为文学翻译的目的论“知之、好之、乐之”,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不是为翻译而翻译,而是把文学翻译当成自己的爱好,译者能从所翻译的译文中找到美感和愉悦感。第五,“优化”论主张竞争,竞争才能优化,这是继承发展了叶君健的翻译思想“要把尽量多的世界文学名著变成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这里要展开竞争”。“优化论”可总结为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优化”远绍孔老,近承言林,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翻译理论。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2]。

    2.1文学翻译的本体论“美”“优”

    “美”指的是“三美论”,即“形美、音美、意美”,“意美”是最高层次的美,翻译时为了追求意美,可以适当牺牲形美。“优”就是“优化论”,即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翻译文章。“优化论”不同于西方的“对等论”,但这两者并不相互矛盾,优化论认为文学译文应该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如果对等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那么,优化论和对等论是相同的;反之,假若对等的方式不是最好的方式,那译者就要舍“对等论”取“优化论”。例如 “It was remarked that the clock began to strike, and I began to cry, simultaneously.”董秋斯在“对等论”的翻译策略指导下采取直译的方法,译成“据说,钟开始敲,我也开始哭,两者同时”。单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此种翻译能使两种语言对等,但未免显得文字单调无味。相比较许渊冲老先生对此句的翻译,“据说钟声当当一响,不早不晚,我就呱呱坠地了”。“当当一响”“呱呱坠地”增加了文字的“音美”,四字词语增强了文字的气势,体现了语言的“形美”,细细品味这句话,敲击钟声和婴孩坠地啼哭的场景仿佛出现在眼前,这体现了老先生译文的“意美”[3]。

    2.2文学翻译的方法论“化”“创”

    “化”指的是“三化论”,即“浅化、等化、深化”,假若译者想要达到不同“化”的效果,就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比如说,要想达到“浅化”的效果,译者可采用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译、化难为易和以音译形等翻译方法;想达到“等化”的效果,译者可运用形似的对等、意似的动态对等、词性转换、句型转换、正说反说、主宾互换和主动被动互换等翻译方法;译者要想达到“深化”的效果,可采用特殊化、具体化、加词、分译和无中生有等翻译方法。而“创”即“创译论”是最高级的“深化论”,文学翻译往往翻译的时候会失去原本的一些东西,这时候就可以“以创补失”,译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来弥补翻译过程中所失去的东西[4]。

    2.3文学翻译的目的论“之”“似”

    “之”指的是“知之、好之、乐之”,是文学翻译的目的,“知之”是让读者明白你的译文;“好之”是让读者喜欢你的文字;“乐之”是让读者从译文中获得审美感受,能获得愉悦感。“似”也分三类,即“形似、意似、神似”。对等论基本上可以说是形似论,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可以说是意似论,而优化论却可以包括更高级的神似论。文学翻译就是要追求更高级的神似[5]。

    比如对“But passion most dissembles, yet betrays,Even by its darkness as the blackest sky,Foretells the heaviest tempest.”

    穆旦譯为:“热情力图伪装,但因深文周纳,反而暴露了自己;又如乌云蔽日,越蔽越暗,越显示必有暴风雨。”

    许渊冲译为:“有情装成无情,总会露出原形;正如乌云蔽日,预示风暴降临。”

    许渊冲老先生在处理这一句话的翻译中,舍弃了两种语言文字间的“形似”,转而追求更为高级的“神似”,并且先生的译文采用六言律诗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味深长。

    2.4文学翻译的认识论“艺术”“竞赛”

    文学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许渊冲认为,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夹杂译者的感情,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客观,由此判断,文学翻译肯定不是科学,而是艺术。译文要想达到“意美”,译者要想使译文“神似”原文,不同译文之间,甚至译文和原文之间都应该进行竞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竞争才有优化。所以,翻译具有竞争性,当然,译者也不应该惧怕竞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可能生产出更优化的译文[6]。

    3结语

    由上文的介绍可知,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是内部结合严密的庞大系统,涉及了翻译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说“翻译的目的”和“翻译的具体方法”等,对文学翻译者来说非常具有指导性。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许老的翻译理论是对中国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完完全全的本土文学翻译理论,这改变了中国人在文化方面,尤其是在译学方面不如外国人的心理,极大地增强了国内学者的文化自信。

    但遗憾的是许老的翻译理论大多来自对自己的翻译实践的总结归纳,并没有确切的、具体的衡量标准,比如说“意美”和“神似”,达到什么标准才算“美”才算“神似”?其次,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大部分都只是对以往一些理论的继承,有的理论当初提出的时候跟翻译的关联性并不密切,所以,许老的这一理论未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最后,许老专攻文学翻译,所提出的理论也只是针对文学翻译,那有没有可能“三化论”——“浅化、等化、深化”的翻译方法对其他类型的翻译也同样适用呢?这些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论证,各位译者都应当争取在许渊冲的理论基础上也能有所发展。笔者的认识仅代表个人意见,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J].中国翻译,1999(2):4-9.

    [3]陈启明.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创新性和局限性[J].科学中国人,2014(16):67-68.

    [4]张西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话语转换——许渊冲理论研究[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3):37-40.

    [5]覃江华,许钧.许渊冲翻译思想的学术渊源考略[J].中国文化研究,2017(2):158-169.

    [6]覃江华,许钧.许渊冲翻译理论的特征与倾向[J].外语研究,2018(5):51-56.

    (责编: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