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需找对方向

    陈莎

    看了话题中的描述,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教师为了准备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学习材料绞尽脑汁、不辞辛劳,而孩子面对教师设计好的活动却意兴阑珊。现实中,很多教师就常常做着孩子要“香蕉”却给孩子“苹果”的事。

    案例中的教师创设自然资源区的灵感源自一次外出观摩。教师回园后通过集体教研讨论了方案的可行性,并着手设计活动、准备材料,在此期间还动用了家长的力量。从教师对活动准备过程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教师的努力,看到了家长的参与,唯独没有看到孩子的身影。教师不问孩子对活动内容有没有经验基础、是否感兴趣,也没有在设计活动时让孩子提建议、谈想法,没有让孩子参与材料的收集、准备……为孩子设計的活动、准备的材料,孩子全程都没有参与,怎能奢求孩子欣然接受呢?

    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游戏场所,孩子们无不喜爱源于自然的教学素材。可为什么案例中围绕树木资源设计的活动孩子们没兴趣参与?我们发现,这些材料虽源自于树,但活动内容及最终完成的作品却与树没有多大关系。教师似乎仅仅把树木资源限定为一种艺术活动的操作材料了。

    其实,一种教学资源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是否“来之不易”,而取决于它是不是孩子感兴趣的并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对”的资源。“对”的资源可能“来之不易”,“来之不易”的资源却不一定都是“对”的。教师必须找对方向,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把握孩子的学习特点,充分挖掘资源的教育价值,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好的活动。

    “以幼儿为本”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实实在在践行。教育观念正确了,努力的方向对了,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不仅吃力不讨好,还可能耽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