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资源有效利用 丰富小学德育课程

    汪俊

    摘要:近些年,法治中国进程不断加快,并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首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就德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谈自己的思考,以求提高德育的实效。

    关键词:德育? 资源? 有效利用

    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于2016年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体现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本课程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征,涉及内容广泛,联系生活紧密,时空跨度大。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提高德育实效,需要加强德育课程资源利用,弥补教材内容的局限。德育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师、学生、校内外、网络等资源。有效地利用多种多样的德育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达到德润心灵、守护成长的 目的。

    一、合理使用教材,拓展德育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由专家组织编写,思想立意高,价值导向强,内容选材精当,呈现方式活泼,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依据。但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存在着差异,在使用教材时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德育课教学时需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内容,需要向社会、生活、儿童的身心发展方面以及学科本身拓展。例如在“健康、安全的生活”(低年级)有关健康内容教学时,要注重城乡差别,农村孩子们的卫生保健意识和公共环境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相对薄弱,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尤为明显,要着力加强卫生健康知识教育,积极参与预防疾病的活动,将课堂教学与校内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监督相结合;在“我的健康成长”(中年级)内容教学时,要注重加强防范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教育,着重加强预防溺水、交通安全的教育,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使其成人、成才,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要注意收集当时当地日常生活中一些比较突出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

    我校利用省级绿色学校品牌,利用市地方教材《资源与环境垃圾分类篇》、学校自编的《环境教育读本》有效补充环境教育内容,当前尤其注重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督促,狠抓落实;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强化环境教育,在德育等课程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方面,具有现实针对性、实效性。

    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机渗透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挖掘教师潜力,开展针对教育

    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是课程的主导者和创造者,是有待开发的巨大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教师潜力,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地区和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注重与科任教师和学生交流谈话,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注重表扬激励学生,有开展针对性的指导;积极参与学生活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在活动中加强指导,注重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向着德育课程目标前进。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德育素材,注重收集整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设计生活中的小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我们的社区生活”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收集本地区(省、市、区)的历史、环境、人物、交通、公共设施、民俗等材料展开教学,我校就利用《铜韵》地方读本供学生课外阅读,了解铜文化等地方文化,让学生感受古铜都的历史底蕴。读本浅显易懂,贴近生活,读后能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关注学生活动,开展互动交流

    学生也是课程资源,这一点往往被忽视,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知识水平低。但是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等是实施德育教学重要的素材,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共识。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对象、学习的途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结果更注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行为与习惯、情感与态度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

    小学德育课程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等,将有关内容渗透到教学之中。小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为六小时,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家中,周末、节假日的活动丰富多彩。教师有意识地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收集学生的一些音像资料,就学生的生活场景、游戏活动、节日文化等开展互动交流,这些互动是经常的、平等的、自由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没有约束地畅所欲言,在交流互动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他人的影响,收效往往出人意料。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文体活动等内容融入课堂,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分享,辨析是与非,对与错,产生心灵的相互碰撞,进而达成精神的提升和人格的熏陶。

    四、开发校内外资源,拓展课程内容

    截至2018年,全国普通小学有32.01万所。由于全国学校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校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城市和农村差别更为明显,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配备、环境建设、文化氛围、教育理念等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德育课程教学时要重视并加以充分利用。

    教学时,除了要发挥校内环境(楼宇、宣传橱窗、室外场地、音体美等各功能室)、图书阅览室等基本资源外,还要结合少先队活动、主题班队会、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乡村少年宫、文体活动、地方及校本课程,不断丰富和拓展德育课程的内容。

    我校的《城乡结合部学校拓展校外少先队工作的策略研究》省级少先队课题就校外少先队阵地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利用橋南乡村少年宫,开设各类兴趣班,由社会专门人才授课,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利用“铜陵好人”纪念馆、军营、烈士陵园等场地,开展红领巾思想教育活动;借助于博物馆、科技馆、气象站等阵地,组织开展红领巾文化活动;利用图书馆、游乐场、公园广场、社区等场地,实现校内外资源的分类整合。积极推进社区少先队工作阵地建设,落实少先队员寒暑假社区报到工作,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环境保护、自护教育、心理关爱、扶危助困等活动,让少先队员们在劳动和体验中接受教育。

    五、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视听效果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教师要注意收集并有效利用动画、音视频等网络素材充实德育内容,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形象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而且将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通过故事讲述,评一评、议一议,得到理解与消化;通过“小贴士”“知识窗”“相关链接”等资料性栏目,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参考、范例和借鉴,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知识性,丰富了教材内容,寓教于乐。

    道德与法治课程吸收了德育课程改革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了我国法治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德育教学时只有加强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才能使学生乐学、爱学,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基本文明素养的 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康长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