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减灾能力构建研究

    魏廉斯

    [摘 要] 我国浙江省自古以来就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类型而灾害频发,再加上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所造成的事故和灾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层单位,同时也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基础环节和薄弱环节,亟需得到加强。强化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和防灾减灾水平,有助减少灾害造成的风险和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文章分析了我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之一杭州市清波街道清波门社区的社区能力构建要素,以为减少灾害带来的风险、打造平安和谐社会的研究作参考。

    [关键词] 减灾;社区;能力构建要素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经常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灾后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行社区减灾能力构建,不仅要关注社区物质文明的建设,更要重视社区精神建设过程,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质量,以灾区居民为核心,塑造社区文化,疏通社区民众紧张焦虑的情绪,建立高质量和谐健康、生态宜居的社区,以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社区能力是我国社会主义能力建设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减灾能力构建很关键,国家也万分强调社区应急管理工作,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减灾能力构建依然相对落后,存在诸多问题,如预警能力弱、应急处置迟缓、应急准备不足等,面对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存在没人管理、无人参与、无物保障、无经费支撑等捉襟见肘的现实困难。

    一、杭州市清波街道清波门社区减灾型社区的现状

    社区作为城乡最基层的单元和细胞,面临着各类灾害的直接威胁,做好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便可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道防线。深耕社区,全民行动,全民预防,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有序进行。浙江坚持以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为抓手,完善多部门联动参与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着力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截至目前,全省共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21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10个。强化组织领导,注重协调配合。各地周密部署创建工作,合理制定本地区年度创建工作计划,有序推进方案制定、督查指导、验收评估等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提升防灾意识。结合“3·23”“5·12”“10·13”等活动载体,精心组织防灾减灾救灾宣传,加强与气象、地震、科协等部门对接沟通,推动宣传周各项工作落实。同时,省应急管理厅有序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共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不仅发挥他们在重大灾害救援活动中的辅助作用,更注重发挥他们在日常防灾减灾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把社区内在的减灾能力建设作为社区减灾工作的核心,通过加强社区预案、避灾安置场所、基层队伍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强化灾前灾中灾后各环节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各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有效借鉴创建中的经验成果,结合本地特色,坚决守住疫情防控第一线[1]。

    杭州上城区清波街道清波门社区根据现有社区网格化管理形式,通过以房管人、以店管人、加强巡防等举措切实做好返杭人员监测管理工作,以坚实有效手段坚决阻断疫情传播渠道。该社区在智慧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了“消防安全暨应急能力进社区宣传活动”。这次活动旨在加强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安全逃生技能,当灾难来临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希望能够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广电网络智慧社区服务中心在“服务政府、服务社区、服务群众”方面的优势和作用,能够有效发挥智慧社区基础应急能力,普及应急减灾能力宣传,全面带动应急能力在基层社区的落地。为居民们发放了应急宣传资料,开展了灾害预防、自救、互救等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演示了自救呼吸器,家庭防火防震应急箱、车辆应急包,应急舟桥等应急救援物品的使用方法,并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了应急救灾及消防演练。

    二、社区减灾能力构建要素

    (一)差别化的引导思路

    社区要针对辖区内的不同参与个体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对待辖区内的年轻人,则更多地采取线上参与于线下参与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其在社区时间少的状况,可积极动员其在线上就自身所意识到风险进行反馈,并对社区所开展的工作进行及时告知,使其能够就社区的工作提出积极的建议。对待老人和小孩等弱势群体,要进行重点保护[2]。

    (二)民众专业力量的建设

    从防灾减灾的工作实际看,灾害发生时,社区先期开展的自救互救能够有效降低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很明显,有必要强化社区先期处置能力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专业化的处置、科学化的应对要远比非专业化处置、非科学化应对起到的作用大的多。减灾社区在建设过程中,杭州市清波街道清波门社区在进行社区防救灾资源调查时候,也会将社区内的民众间的专业人士列入其中,这些社区的专业人士有时比正规聘用的救援者和技术人员更加了解当地情况、减灾效果也更好。社区内部本身有来自各个行业、从事各种职业的人群,因此可以实施社区“专家组”计划。将社区有救援能力或者专业知识的人纳入到社区参与活动中,如社区内有从医、从事电力工作、设备维修等职业的人员,将这些人员纳入社区“专家组”,定期开展集会,相互交流,鼓励其发挥自身专业力量,起到模范带动作用。

    (三)社区灾后重建中社区居民参与

    社区灾后重建规划设计中社区居民的参与既可以深入挖掘社区能力、自下而上地激发社区活力,凝聚社区力量,而且可以帮助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社区居民在经历灾难后参与建设工作,亲手建设自己的家园,他们由此对社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会相对更强烈,同时这可以增强社区的自治能力,实现社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社区居民的灾后心理创伤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恢复健康。

    Tatsuki教授对日本阪神地震后进行调查后发现,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越高,灾后恢复正常生活的速度越快。在灾后一方面要建立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具体机制和组织架构,还要引导居民和设计单位双方相互沟通合作。先锋社区灾后重建规划设计前期,笔者走访每一户受灾群众,记录灾民的重建要求和意见,这一过程体现了规划设计的人性化要求,让灾民决定社区灾后重建的規划设计,设计者提供一个专业平台,以一个总结者的身份将灾民的需求进行具化表达[3]。

    (四)信息的全面公開

    群众参与的前提是对信息的充分了解,只有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对减灾社区建设活动的充分参与。信息的公开应该是对减灾社区建设运作的每项活动的公开。其公开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更要拓宽信息公开的渠道。随着现代传播方式的改变,我国使用智能化通讯设备的人群越来越多,因此社区的宣传方式应该由以往在公告栏的贴海报、画板报和口耳相传变成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及时推送相关消息,这样才有利于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广泛了解与参与。同时信息的及时公开,也有助于居民提前做出决策,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五)风险意识的培育

    风险意识的培育能够让居民意识到潜藏在身边的风险。因此,要在减灾社区构建的全过程中始终将风险意识培育作为工作的重点。一方面,要改变社区过去单一、固定的宣传方式,采取幽默的宣传方式、简化宣传的步骤、明晰宣传的内容开展宣传活动,要注重采取一定的游戏体验活动,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其中,实现居民在游戏娱乐放松的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要注重与民众一起探讨、分析社区目前的基本状况,并通过一些灾害教育,使民众能够更加清楚认识社区所处的环境,并明晰潜藏的灾害类型和发生概率,加深其对于社区灾害风险的主观感受。

    三、结语

    社区承担着艰巨而重要的应急任务,却没有足够的资源,在这种现实困难情况下,社区减灾能力构建应该要充分调动政府、社区自治组织、企业居民、NGO等各个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集合可用资源,建立一个开放、协作、功能互补的治理网络,使得各主体能充分互动、相互博弈、取长补短,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树立防灾减灾的社区应急理念,组建以居民、志愿者为主力的社区应急队伍,培育自救互救的应急能力,为社区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应急服务,建设和谐、平安、幸福的新型社区。

    参考文献:

    [1]张素娟.国外减灾型社区建设模式概述[J].中国减灾,2014(1):52-57.

    [2]董晓萍,王静爱.减灾能力建设与社会管理[C].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 (上).北京: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

    [3]沙勇忠,刘海娟.美国减灾型社区建设及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2):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