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困生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白宇

    摘要:虽然在当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关注程度在呈降温趋势,但其运用频度丝毫不减,甚至已经成为教师习以为常、运用自如的一种教学手段。然而,小组合作学习有适用条件,也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计划,尤其在学困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控制能力更需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做适当调整。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置、分组及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等几个重要问题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学困生;合作学习;有效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7-0092-02

    小组合作学习已不再是一种刚刚兴起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合作学习的形式已经被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这种学习方式的出发点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过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其应用的有效性,只能依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教师的控制程度而定。而将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应用在学困生的英语课堂中,学生更愿意接受,但更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掌控课堂的能力,发挥分组合作学习的长处,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一、采用适用于学困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置

    在学困生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设置是能否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就学困生而言,其普遍的特点就是思想活跃,但注意力很难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所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对于他们来讲就是读天书,根本激发不出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使他们觉得烦躁,课堂教学索然无味。而就学困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基础来讲,让他们独立完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似乎也存在一些难度。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所有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小组成员间的学习讨论、互相帮助中完成教师给予的学习任务。

    首先,问题设置的难度不能太大。对于学困生而言,太有难度的问题会使他们彻底放弃,即使是大家互相帮助合作学习也完不成的问题是达不到学习效果的。也不能太简单,虽然学困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但过于简单的问题会使他们无心参与小组讨论和学习。问题的设置一定是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和认识后,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可以基本完成,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解决的问题。其次,小组合作学习设置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探究的结果有明显的层次。浅层次、中等层次、高等层次的结果都是正确的,只不过显示人的思考层次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问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均能产生思考结果。教师把所有小组的意见在全班宣布,可起到开阔学生思维,即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形成从不同角度包括反向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把自己当作发表意见的一分子,向全班发表意见,当然教师的思考应该更深入,更有新意,更有创造性,更有引导性。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不应该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问题,这也符合支架式学习的原则。学生对要合作学习的问题不是完全一片空白,这才有了合作学习的起点。

    学困生小组合作学习所设置的问题不能是毫无依据地信手拈来。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水平,设置好问题,以便为小组的讨论做好准备。随之而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多的是学生实战演练。这个过程是由传统的教师灌输讲授,到学生自主完成问题之间的过渡。因为学困生单独完成难度大,几个人互助有利于开放思维。同时年龄相仿,所受教育程度差不多,因此小组成员更能够互相启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是教师半放手的阶段。全部由教师讲解学生很难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因为他们没有充分思考的过程,每次都是教师告诉结果,长此以往,会产生学生的依赖心理,也就不愿去独立思考问题了。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是,每次高考后,有教师很高兴:这道题我讲过或讲过类似的题,然而学生仍然不会做,教师空欢喜一场。因为平时被教师带着做题,已成了习惯,考试时,教师没在身旁,要自己独立作答,那就不会了。面面俱到的关心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思想,教师一讲就会,学生一做就不会。

    (二)分组设置

    对学困生的合理分组决定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乃至成败。学困生的小组分组要考虑到人文性,科学性。

    首先,分组人数要适中,成员以四到六个成绩相当的学生为最佳。人太多不能深入交流,尤其对于学困生而言,小组人数过多会有许多学生将注意力分散到其它地方;人太少不能达到多方合作以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男女生比例大体均衡。其次,分组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要均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成绩相差太大,就不能实现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成绩好的学生听不进成绩差的学生的意见,或不屑于听,另一方面,成绩差的学生不敢发表意见,从而导致交流不通畅,与独立思考没什么差别。成绩好的学生讲得轰轰烈烈,而成绩差的学生只能“洗耳恭听”,课堂氛围很热烈,而实际没有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长处。这样就打消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可以说,合理的分组,是学困生分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最后,座位相差也不能太远,避免距离造成相互交流的障碍。同时座位摆放也要整齐有序,否则,摆放得太乱,容易造成联谊会的感觉。

    二、教师需具备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

    对于学困生而言,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就尤为重要。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给予一定的提示,以防学生的合作学习“跑偏”。小组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这种过程,更需要教师的组织、调控。可以说,在学困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的控制如何,就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

    首先,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要善于观察,敏锐地获悉学生讨论的进程,知晓课堂中每一个学生是否在谈论和问题有关的内容,是否在做和课堂有关的事情,以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在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笔者在一次听小组合作学习课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反映也非常积极,讨论非常热烈。但经过细听之后才发现,他们正在讨论的内容与老师所要求讨论的问题并不相关。这样表面繁华的小组合作学习,告诫教师,虽然是以学生为主的小组合作学习,但仍然需要教师的督促,引导学生控制讨论的节奏,以便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对教师深入细致的指导会非常感激,会产生一种被关注后的表现欲。当然,与之相对应的是教师不能太多地干涉讨论内容,一定不能直接公布答案或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对小组学习循循善诱,同时要兼顾到每一组的学生。在结束小组讨论后,教师要公布小组讨论的结果。总结时是全班总结,没必要点哪一组,教师赞同不赞同要表明态度,也可让大家一起评价。学生付出了劳动都希望能得到反馈,正确的希望得到认同,错误的希望明白原因,以便改正。

    其次,教师要在讨论时间上进行掌控。如果任由小组讨论交流,不控制时间,则耽误教学的进度,也会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意注意时间,分散注意力,必然会影响讨论的深入。讨论的时间过短,则不能使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

    再次,各组在课堂上所讨论的问题要统一。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有的教师为节约课堂讨论的时间,让不同的小组讨论不同的问题。在讨论结束之后,要求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解答问题。这样看似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但每个小组没有对其他问题进行思考,听了其他小组的解答,与教师直接公布答案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区别。小组学习的优越之处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笔者认为,小组应该讨论一个问题,这样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使全体同学对一个问题都能有深入细致的理解。

    最后,要努力使学困生摆脱自卑心理,鼓励其展示自我,主动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因为成绩的原因,大多数学困生都有种自卑心理,因此在学习上不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细微进步,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主动发言。帮助他们克服在学习上“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激发他们参与小组学习的兴趣,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同时,通过不断的小组学习,也能鼓励他们的平等意识以及他们的承受能力,以获得更多的信心,去主动学习。

    三、以阅读文本解读为例,谈谈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

    阅读文本的解析,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认识与判断,概括与总结完成文本后的问题。做完题后,学生都会对部分题的题解有所疑惑,这时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是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最好的方式,尤其对于学困生而言。

    阅读文本解析,所需要的准备任务是布置学生预习生词,为文本的理解扫除障碍。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就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共同查阅讨论,解决生词。

    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会对自己的想法有所保留,因为他们没有自信,并不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而此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小组内部4-6人讨论,可以各抒己见,并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问题的紧张感,从而激发学生展示自己想法的欲望,而同在一个小组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会把握信学生讨论的立向,最后解决大家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过程中,要通过巡视学生来点拨、疑难问题解答和记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调控者的作用。最后,根据全班同学的共性问题进行答疑或分析,并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解析。

    同时,也要给予小组展示成果的机会。如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意见没有达到统一,则需要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讲述自己小组的理由,这样,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

    这样既实现了英语课堂文本解析的学习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通过这种讨论和交流使同学之间更加和谐,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

    参考文献:

    [1]伍新春.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10.

    [2]刘玉静.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3]郭德俊.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J].高等师范教育研 究,2009,(4).

    [4]蔡小军.英语高校课堂建构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 应用[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4,(8).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