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高层次档案人才培养思路

    姚红彩

    

    摘? 要:本文以5G技术特征为切入点,探讨了高层次档案人才培养问题,以其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培养思路及参考。

    关键词:5G时代;高层次人才;档案;现代信息技术;档案管理

    日益发展的新技术越发注重档案资源的“数据化”,档案利用者更倾向于智能化、移动化的服务,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及依赖性更加突显[1]。然而,当前档案管理及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方式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不能满足档案利用者的需求,进而限制了档案事业的发展。为此,档案部门应注重档案信息化建设,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管理、挖掘和呈现档案资源,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档案利用者。

    1 高层次档案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本文所讲的高层次档案人才,主要指的是具有高级档案专业相关职称及档案专业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人才和其他交叉学科型人才。也就是说,高层次档案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其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已经不限于档案学方面,还应具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

    高层次档案人才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档案人才队伍的核心力量,研究高层次档案人才培养问题,自觉应用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打造出创新性档案人才队伍,以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提高档案管理、发展水平及质量[2]。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5G时代,高层次档案人才的需求及特征更加突显,主要需求特征为综合素质高、复合型和创新型。

    复合型。复合型人才是档案事业变革的内在驱动力。复合型人才具有高水平的管理能力,专业跨度比较大,知识结构也较合理,不但档案业务技术基础扎实,且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储备丰富,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经济思维,创新策划能力强,能够有效地优化人力、市场、物资、信息、时间及技术等资源的配置。当前我国档案专业教育中研究生、本科教育在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方面均保持较强的业务性和专业性,但其人才结构的研究性及综合性不强,无法真正地确保复合型人才的批量供应。

    综合素质高。高素质档案人才的人文素养应比较高,应能对社会发展体现出深深的人文关怀。从个人素质来说,高端档案人才必须反应快、思维敏捷、知识广博、适应性强及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人际关系、协作精神和团队观念,对人性化管理较为注重,能熟练应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工具。

    创新型。信息时代,是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也可称为是“数据化”经济的时代,档案高层次档案人才必须具备计算机思维、网絡思维和高新技术领域的理念,要善于积累及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具备创新和自主开发的能力,创新档案资源呈现方式和服务方式,形成档案文化及专业人才的双线持续发展的优势。

    2 培养高层次档案人才的必要性

    2.1 5G技术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5G是新型移动通信技术,其开启了新的时代,正推动着智能化成为各个领域及技术发展的方向[3]。2019年6月5G商用牌照的发放标志着正式进入5G时代,2020年5G技术全面商用,与AI人工智能、区块链及大数据技术的结合,将给各个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纵观历史,任何一次变革都离不开人才,离不开高层次人才,档案事业的变革同样需要高层次档案人才来推动和完成。

    然而,从当前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现状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未能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业务,有些档案部门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但限于缺乏专业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而出现闲置,或不能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功能,导致先进技术设备形同虚设。这都充分表明档案发展中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培养高层次档案人才是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2.2 档案数据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打破传统档案管理及服务的模式,酝酿着档案科学领域新一轮的革命[4]。5G等新技术的发展日益注重档案资源的“数据化”,这使档案资源由当前的“数字态”向“数据态”转变。多伦多大学、马里兰大学等高校及美国国家档案馆等,在对档案管理中复杂的现象进行描述时已经开始应用知识复杂性等相关理论,将计算方法作为研究档案复杂性的基础性工具,以此提高档案数据化能力[5]。这种探索同样离不开复合型人才,离不开跨学科的多元合作,更离不开档案从业者的数据素养、计算素养和专业素养,而培养高层次档案人才正是满足此人才需求的重要渠道。

    2.3 档案发展及人才现状的必然选择

    现代通信技术及网络的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在此状况下,档案管理及服务模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从高层次档案人才总量来说,当前取得专业技术高级职称的人才占3.7%,正高、副高职称的占4.2%。由单位结构看,以机关事业单位为主,企业高层次档案人才不足25%。由学历构成看,以本科为主,占到七成以上,硕士研究生不足15%,博士学历仅占2%,大专以下学历占12%。由年龄结构看,主要集中在35至50岁,其次是50岁以上者,35岁以下者不足3%。从专业层面看,主要是档案相关专业人才,其他学科专业人才相对较少,甚至没有。由此可见,档案部门的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中青年人才明显不足。此高层次人才结构不利于档案部门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创新,档案发展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同国际接轨,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发展。

    3 培养高层次档案人才的思路

    3.1 影响高层次档案人才培养的因素

    高层次档案人才的培养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原因、科技原因、教育原因及社会环境等因素,这些都会影响高层次档案人才的培养,但最重要的因素则是领导层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视度,有些领导的创新发展意识较低,不能正确地认识到档案事业发展的趋势及方向,缺乏远见性和前瞻性,认识不到高层次人才的真正价值,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工作也就不会太积极,虽然口头上或会议上强调人才培养,但在实际执行上却止步不前。有些领导一提起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及培养,就想着花大力气引进人才,而人才引进后不给予实际的工作支持,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正是如此,导致高层次人才一直处于缺乏状态。

    3.2 培养高层次档案人才的思路

    进入5G时代,高层次档案人才的概念和内涵发生了极大变化,跨学科、跨领域、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多学科知识已经成为衡量高层次档案人才的重要指标。培养高层次档案人才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将高层次人才培养纳入到档案人力资源开发整体规划中,培养单位应具备专业人才培养架构,且能够在战略层面给予合理调整,给予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支持。

    人力资源配置及结构是其理论及实践的基本问题,依据经济发展要求合理分析及配置人力资源结构是经济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目前,档案人才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人才结构同档案行业发展不匹配。尽管档案部门注重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但却缺乏培养高层次档案人才的系统、清晰的培養战略,常常在需要策划型、管理型、创新型人才时去临时抱佛脚。为此,档案部门应制定长远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及目标,支持人才继续深造,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培养高层次档案人才。与此同时,国家也应加大档案人才培养力度,扩大档案专业招生计划和指标分配,为高层次档案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同时,在5G时代,档案个性化服务及档案现代管理模式的创新等都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高层次档案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网络思维和计算思维,能够掌握知识挖掘、数据管理、建设数据库等技能。所以,培养高层次档案人才时应首先注重其数据及计算素养教育。定期开展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增加其大数据技术及计算思维方面的知识,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灵活应用。当然,档案工作人员应多关注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动态,鼓励其多参与相关学会会议及交流,为智慧档案发展时刻准备着。在高层次档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方面,也应不断创新,档案学生培养方案及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应引入计算思维、网络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培养机构可邀请国外、校外的专家进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为档案领域发展培养人才和储备力量。

    此外,档案部门应注重多元合作,注重其同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及个人的合作,合作领域应涵盖历史学、信息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合作方式应灵活多变,开展跨界融合及合作,积极拓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思路,有目的、有计划地构建联合培养机制体系,强化国内外同行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并邀请专家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专题讲座,引进国外先进的档案发展成功案例、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及经验,以指导我国高层次档案人才的培养,推动档案行业的发展。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研究课题《河南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发展策略探讨》(项目编号:182400410051)

    参考文献:

    [1]刘永,庞宇飞,荆欣.档案数据化之浅析:档案数据大脑的构建[J].档案管理,2019(03):31-34.

    [2]卞咸杰.基于“以本为本”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要求[J].档案管理,2019(03):37-38+41.

    [3]曾静平.5G时代电信通讯行业的深刻变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1):46-51+69.

    [4]郦全民.当人工智能“遇见”计算社会科学[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0):6-12.

    [5]袁堂军.我国可计算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0):40-47.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来稿日期: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