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

    姚茂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已经一目了然。那么教育技术对于语文教学又有哪些作用呢?

    其一,教育技术具有直观性。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渲染气氛,触动心灵,增强效果。在教学《散步》一课时,我在导入环节首先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并设计了一段导语:“大家能说出这首歌的名字吗?知道这首歌唱给谁的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散步》,感受作者对他母亲的爱。”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旋律,深深感染了学生,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迅速进入了新课。

    其二,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漫画、图表、视频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三峽》一课教学时,我从网络上下载了一段三峡风光视频短片,引导学生欣赏,并配以适当解说。然后过渡:“同学们,眼前的三峡美丽吗?想去吗?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先生笔下的《三峡》。”由于三峡美景的呈现,学生注意力瞬间被吸引,兴趣瞬间被激发,渴望了解、渴望探求的思维也瞬间被开启。

    其三,教育技术可以推动比较教学。在语文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环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网络对于相近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用于比较的文章,这是其他教学手段很难实现的。如教学毛泽东作品《卜算子·咏梅》时,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课件中展示出来,有利于进行直观比较。在教学朱自清《春》的最后环节,将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进行比较欣赏。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比较法作用的发挥,更深化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其四,教育技术可以有效拓展训练。传统的教育手段不仅方式单一,且效率低下。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完全改变了这一切。如在《三峡》一课教学的最后环节,我运用多媒体展现了三峡工程实施后的新三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今三峡与古三峡相比有哪些变化?初步讨论后,再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搜集三峡工程的相关资料,并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研究思考:三峡工程对于现实生活及今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对《三峡》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有效拓展。

    其五,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开阔视野。现代教育技术,使大量资源抬头可见,伸手可得,这将大大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素养。在教学《“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一课时,我将学生带进网络教室,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情况及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情况。学生在查询的过程中,不仅从大视角了解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还感受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学生素养由此得到提升。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也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五适”原则:

    一是适时原则。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时要把握好时机,使其用得适时;也要把握好时长,不要过长,也不要过短。如教学《三峡》时将古三峡图片放在教学起始环节较为合适,而若将今三峡图片放在起始环节就不太好了。

    二是适度原则。滥用、乱用图片,必然冲淡主题,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教学重点的突破。如在教学《老山界》时,有教师编选了十几张长征图片,有些与本文主题并无多大关系,这样一用,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自然得不偿失。

    三是适体原则。现代教育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坚持将学生真正摆在主体地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无疑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为宗旨。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只有始终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反应,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四是适材原则。教育技术的运用,要坚持从教材出发,出于教材,归于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教育技术的运用要服务于这一主题。

    五是适法原则。也就是要应用得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得当,操作熟练,可以使教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自然有助于实现预期效果。如若操作不当,必然影响师生情绪,甚至影响教学进程。如有教师教学《白杨礼赞》,当准备运用课件播放朗读时,却先将PowerPoint关闭,再打开Windows Media Player进行播放,这是明显不会使用“插入”和“链接”功能,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总之,我们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要理解相互关系,还要遵循一些科学原则,这样才能使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得更好。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流潭中心学校(24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