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文学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胡宗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语文文学性文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中学语文文学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应将其放在语文教学目标的首位,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本文就中学生文学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从学生、教材、教师、写作四个方面作初探。

    一、以主体能动性培养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现在中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主体能动性:为继续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用上“圈、点、勾、画、注”等阅读方法,这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制订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读物,为学生储存了第一手阅读资源;让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信息和资料,形成“小语文”(有关语文学科方面的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到“大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语文课本,跨学科,向古今中外优秀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拓展模式。

    二、以教材资源激活阅读潜能

    教材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美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材资源包含着作者、文本和教科书编者的思想。文学性文本是学生学习的本源,文本内容既包含了语文学科知识,又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凭借这一学习资源优势,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品味和阅读经典文章,能培养学生的文学性文本阅读能力。

    1.形象性

    文学作品都是以文学形象为载体,反映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中,引导学生分析“刻画背影”(车站买橘)时的父亲时,先让学生充分读懂文本内容,然后在第6自然段中找出刻画父亲当时为我买橘时的一系列动词,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用“爸爸你是一位()的父亲。”的句式描述这位父亲的形象,使学生在脑海中顿生出一位无怨无悔、爱子深切的慈父形象。

    2.情感性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写的,文学是写人的,具有强烈的情感性的。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情以物迁,辭以情发”。教师在对文学性文本进行阅读教学中,除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外,还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和补充作品中的艺术空白。如,我在教学《背影》时,以“四影”为明线,即“引出背影”—“刻画背影”—“留念背影”—“再现背影”。而蕴藏在文章中的“四泪”即“伤心之泪”—“感动之泪”—“惜别之泪”—“怀念之泪”是本文的暗线。作者这种“双线式”的文思,使二者相伴而生,不可分离。我先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再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亲情故事,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3.愉悦性

    古希腊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教学原则就是要求文学艺术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鉴赏能力。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让学生开门见山地从词牌名入手,揪住“梦”“沉醉”“兴尽”三个情态动词,说出此词的情感基调,这是一段美好而愉悦的回忆。再让学生细读词句,找出意象“暮日”“荷花”“鸥鹭”,品味意境,结合描写动词“误入”“争渡”“惊起”体会作者年轻时驾舟郊游,兴尽迷途的喜悦,醉态,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美,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文学性文本阅读能力。

    三、以教师示范引领学生阅读能力发展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的,即由客观现实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如,我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时,先以重点字词“大”“长”突出境界的壮阔、无垠;“孤”、“直”突出其境的荒凉、凄清,人烟稀少;再结合诗句内容,从整体上领悟出这两句诗实则描绘出了一副苍凉、雄浑的“傍晚西域晚景图”的意境,从而传达出诗人内心孤苦、忧伤而又心胸豁达、壮阔的情怀,同时还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对家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注重读写结合,促阅读能力提升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做到读写结合。阅读,学生能直观感知文学作品,能丰富和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而写作又是阅读的高级阶段,更是促进阅读的动力,写作能使学生将自己的阅读素材内化为学生的高级产品—文章。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如,我在教学完朱自清的《背影》之后,要求学生练笔,以《我想对你说》写一个小片段,学生示例如下:

    “我是我父母的心头宝。我似一朵圣洁的百合花,盛开在我家大花园里。父母的手掌一如既往地在我头顶撑起一把永不折叠的伞。我生活的港湾,总不会受到暴风雨地侵袭,洒满中天的‘爱之阳光。自从我出生不久,由于经济的无奈,父母就将我托付给了爷爷奶奶,他们双双去了广州。我们彼此千盼万盼,也就是春节里痛苦的几日相聚。平日里,熬得不行了,我们就依靠手机,模糊地连哭带说地应付几句‘父母,我想对你们说……。然而,去年这个不平凡的寒假里,父亲因病早早回家,到医院一查,肝癌晚期。天啊,老天怎么这么不公平!父亲在经过绝望地治疗下,与今年六月狠心地离我们而去了。今天,爸爸,我想对你说!”待这个孩子写完了,我先让其他的学生读(不给任何提示)。开始,读这段话的孩子表情一般,略微地流露出一点点难过和同情。接下来,我让作者上前台去读,一下子,她情难收留,嚎啕大哭,泪如泉涌。顷刻间,全班学生潸然泪下(先读文段的学生也一样)。过了一会儿,我再请其他同学读此文段,他们仍然泣不成声,心中有诉不尽的哀情。这充分说明,读写结合训练,能促进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

    总之,要提高中学生的文学性文本阅读能力,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文学性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科学引导,让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参与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西宁初级中学校(40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