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胜利

    袁晶

    [摘要]本文对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进行分析与探究,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提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胜利的观点。从“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和“自强不息”三个方面阐述民族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作的贡献,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着力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英勇无畏的民族气概。

    [关键词]抗日战争;民族精神;作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九一八事变84周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间,中国抵御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了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华民族精神在这场战争中也受到了最为严峻的考验和最为广泛的锤炼。

    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让中华民族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交汇点上,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发展中大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关键而重要的历史时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过去是、今后也是、而且永远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因而我们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去挖掘、去研究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和非常有益的。

    一、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的精神支柱

    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的历史。近代中国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落后和西方的入侵而沦为半殖民地,但毕竟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没有像一些国家失去民族独立就一蹶不振,而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复兴起来,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极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就可以发现,每次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必然激起一场巨大的民族反抗。鸦片战争中就涌现出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同敢于来犯之敌,同毒害中华民族身心健康的鸦片走私进行绝不妥协的坚决斗争;面对英国侵略者的肆意暴行,就有三元里103乡人民气吞山河的搏斗;对着英法侵略联军的坚船利炮,我大沽炮台爱国官兵奋不顾身的英勇反击;当沙俄入侵新疆,就演绎了左宗棠带着棺材奔赴新疆平叛的一幕,终于收复了新疆。还有在中法战争中,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同法国侵略者展开肉搏;甲午海战中邓世昌追撞敌舰的悲壮激烈的英雄气概,都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是永远不会向任何野蛮的侵略者屈服的,这种精神,决定了任何敌人也不可能灭亡中国。中国人民从没在强敌面前畏惧,从没在征服者淫威下沉沦,这是一个永远不可征服的民族。

    这种反抗精神在我们民族衰败危难之际,成为支撑仁人志士英勇奋斗的精神支柱。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虽然一时蹂躏神州大地大片国土,但不可能征服中国人民的意志,不可能打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日本之所以最终失败而中国之所以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烈现实,中国军民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与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又一次谱写出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精神新篇章。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就自发地拿起土枪大刀,掀起汹涌澎湃的反侵略斗争。从日本关东军的铁蹄踏入沈阳那天起,全民族在民族危机面前同仇敌忾、坚定了与日寇血战到底的立场。从沈阳到喜峰口,从卢沟桥到上海,从徐州会战到武汉保卫战,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游击战,中国人民同强大的敌人进行了生死搏斗,无数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动人的乐章。

    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爱国”始终是民族精神的灵魂,“爱国是忠臣,卖国是巨奸,”成了整个民族判断是非和衡量好坏的标准。人民大众赞颂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鄙视认贼作父、引狼入室的汉奸、卖国贼。在抗日战争中,不甘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一方面秉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优良传统,激励着热血男儿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涌现出许许多多执干戈以卫社稷,为保卫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民族英烈。如:杨靖宇、赵一曼、张自忠、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名将和抗日英雄受到了人民的爱戴与敬仰。另一方面人民大众又同极少数民族败类、汉奸、卖国贼同样进行了坚决的不妥协斗争,对民族败类的唾弃,使汪精卫、周佛海等一小撮丧失民族气节、卖身投靠日本帝国主义的汉奸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汪精卫等极少数汉奸卖国贼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犹如过街老鼠,惶恐度日,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爱国”与“卖国”这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中一条不可跨越的主线,在人民的心灵深处有着深刻的根基,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更是得到充分展现。东三省沦陷后,东北同胞就喊出了:“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在抗击敌人到最后一刻时,不甘被俘受辱,投江而死。“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把所有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爱国之情燃遍了祖国大地,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激起了全体同胞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整个民族都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当时在中国大地上,不仅有几百万军队在同日本侵略军拼死厮杀,而且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处处都涌动着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在山岗上,在丛林里,在地道之中,在铁道线上,在白洋淀里,到处都飘起爱国主义的大旗,引领着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战胜利。

    在抗日战争期间,整个中华民族是不分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不管是有钱的富人还是贫苦的穷人,抗日是全民族一致的共同目标。究其原因的根本,就是爱国主义灵魂的作用,探其凝聚民族之力的源泉,还爱国主义的灵魂。

    二、民族精神的中心——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的精神基础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时代相传的,渗透在其血脉、贯穿于其悠久历史、熔铸在其灿烂文化及光荣革命传统之中的性格特征、意志品质、社会心理及其所蕴含的生命力、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民族、国家献身为无上光荣,以危害民族、国家,谋求一己之私利为最大耻辱的观念,并逐渐内化为中华儿女高度自觉的民族意识。

    千百年来,这种意识始终是动员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巨大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气壮山河的名言,就是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每当国家有难的关键时刻,“团结统一,救亡图存”便成了全民族的精神准则。观近代中国,从龚自珍、林则徐到康有为、梁启超,从孙中山到毛泽东,无不具有对病态中国的哀伤和支离破碎的国家命运的忧患。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国内矛盾重重,内乱众多。日寇的入侵使全民族对祖国的深切忧患转移到救亡图存的实际行动中。民族的危机迫使各社会阶层的人们,在侵略与自卫的隆隆炮声中思考、探索并再一次团结起来,奋发图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得以形成,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唤醒了中华民族精神。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就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坚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中国共产党身先士卒,停止内战,主动北上抗日。1936年给国民政府的《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中就表明了深含民族精神的“团结统一”态度:“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本当集中全力消灭蒋氏拦阻抗日去路的部队,以达到对日直接作战之目的。但工农民主政府与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一再考虑,认为国难当前,双方决战,不论胜负属谁,都是中国国防力量的损失,而为日本帝国主义所称快。……我们愿意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队伍,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抗日的目的。”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这种深明大义的民族精神促成后来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使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全面抗战的局面迅速形成。

    蒋介石之所以能够从剿共的立场转变到国共合作,团结抗日,从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改变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然有迫于全国人民压力的一面,但也不可否认其中还包含着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具有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燃动力所使。或者说,是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内涵激发了他的良知,使他能够发表公开讲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与共产党携手合作,团结抗日。曾经血战十年的国共两党终于以民族大义为重,共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共纾国难。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广泛地团结了中国各阶层的力量,在抗日战争中,除极少数汉奸、卖国贼以外,绝大多数中华儿女不分阶级阶层,不分民族种族,不分性别年龄,不分文化程度,不分宗教信仰,都团结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共同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战,形成了全民族全面抗战的格局,使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最佳的发挥,使敌寇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可以说,这是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典范。我们党高举起“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大旗,号召和动员了所有的中华儿女与日寇进行斗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团结抗日”就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集中表现。在这一面大旗下,中华儿女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在正面战场上:台儿庄战役中,腾县守军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以下全体阵亡。在襄东战役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亲赴前线指挥,身负六处重伤,仍振臂高呼与弟兄们一起拼死杀敌。官兵团结一致,奋力拼杀的事迹在国军中唯抗战中才有出现。在敌后的游击战场上:军民团结血溶于水的动人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如冀中敌后的深南县王家铺村,在一次敌人“扫荡”中,日军抓了20多名村民,威逼他们说出八路军的隐蔽处。但他们宁死不屈,守口如瓶。敌人一连杀掉14个人,也没有一个人吐露真情。就是旅居海外的中国人,有的不远万里赶回祖国参加抗日,有的变卖资产为抗战捐款捐物。中国人的如此团结,如此统一,抗日战争焉能不胜?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所积淀的精华。中国历史上虽然曾经出现过暂时的分裂现象,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是中华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民族精神的重心——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的精神保障

    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是闻名于世的。这种精神是保持我们民族勃勃生机的力量源泉;这种精神是我中华儿女英勇无畏的动力;这种精神使我们到了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也总能够转危为安,由弱变强。中国人民依靠这种精神,在及其困难的条件下,打败了及其凶残和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八年艰苦抗战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它是一曲中华民族在抗争中走向民族解放的壮歌,是弱国打败强国的典范。七七事变前,日本的工业总产值就达到60亿美元,而中国只有13.6亿美元,其差距是4.4比1 。日本陆军在数量上虽少于中国,但其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日中空军军力比率是8比1,海军军力比率是13比1,日本的力量明显强大于我国。那么,贫弱的中国靠什么战胜在经济、军事力量方面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日本帝国主义呢?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又贫又弱的中国战胜了现代化程度高、又富又强的日本法西斯。

    抗日名将杨靖宇在冰天雪地里,弹尽粮绝,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在日寇重重包围之中,吃树皮、嚼草根,孤身奋战五昼夜。据日本随军记者写的《阵中日记》记载:杨靖宇牺牲后,杀害他的凶手警佐西谷半个小时不敢靠前。另一个凶手岸谷隆一郎也充满困惑:杨靖宇究竟靠什么在断粮半个多月且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下坚持战斗这么长时间?他怀着敬畏的心情用军刀划开杨靖宇的胃,见里面只有树皮、棉絮,这个刽子手“默默无语,一天之内,苍老了许多。”岸谷隆一郎此后用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抗日将士的心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受到折磨也越深,最后剖腹自杀。在遗嘱中,岸谷隆一郎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在整个抗日战场上,有多多少少像杨靖宇这样英勇无畏,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在战斗。面对强大的日本法西斯,我们敢于拿起大刀、长矛与鬼子拼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是闪烁着中华民族勇敢的大无畏气概;我们用土制的地雷创造的“地雷战”,用人工挖掘的地道创造的“地道战”把敌人打得闻风丧胆,展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敌人一次次残酷的大扫荡都被我国军民一次次反扫荡所粉碎,这其中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中又蕴藏着多少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不屈不饶,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不仅出现在抗日前线,同样也出现在大后方。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国民族工业的大迁移,全国高校的大内迁也充分地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自强不息的精神。据苏智良先生的《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一书介绍:从1937年到1940年底中国民族工业的迁徙几乎涉及了所有主要工业地区,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的所有部门,前后持续近四年,动员力量之大,辗转周折之艰险,在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106所高校进行了300余次搬迁,其中有的学校搬迁行程3000多公里,步行路程约1300多公里,是历史上所罕见的。这并不是大逃亡,而是用不屈不饶,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与强大的日本法西斯所作的另一种形式斗争。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为之感慨:“轰炸在中国人的脑子里唤醒一种重建中国的决心,比敌人能够毁灭的还要快。”他真正领略到了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总结和探索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就是为了弘扬和培育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始终站在民族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使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推动力量。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论新阶段》,1938.10

    [2]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5

    [3]《光明日报》:《中华民族的实质及作用》,2005.5.8

    [4]《人民日报》:《汲取抗战胜利的精神力量》,2005.5.8

    [5]苏智良:《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6]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