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戎贤+刘剑文+刘平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综合发展水平。以天津市农民工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研和经验对比方法,分析农民工的基本状况、职业素质和技能培训等现状。针对农民工存在的老龄化、学历偏低及参加培训时间短暂等问题,从培训模式、考核方式和培训资金三大方向,提出以政府企业为主导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长效机制,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9004705

    一、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平稳阶段,但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建设发展及推动城乡统筹进程都要求有强劲的产业工人队伍支撑。尤其是进入高科技、现代化的工业时代,对农民工产业工人队伍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1]2014年我国农民工达到27 395万人,其中,全国外出农民工16 821万人,比上年同比增长1.3%,可见农民工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力量。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进行了大量研究,徐本仁[2](1994)最早根据“民工潮”发现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将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李湘平[3](2005)对北京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推出集合培训、就业、保障权益的“富平培训模式”;于飞[4](2009)认为通过先发展劳务分包企业、规范并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企业再提升建筑业农民工职业技能;黄瑞玲[5](2011)指出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应重点解决组织管理机制、保障机制、教学运行机制及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问题。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业现代化等,这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农民工。[6]农民工职业素质的充分发挥与利用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可以得到良性发展的基本前提。文中基于学者们原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结合Becker人力资本理论和国外先进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提出建设立体化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筹集多元化培训资金和完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相关建议,从而构建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的长效机制,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现状分析

    (一)问卷调研设计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以天津市农民工为主,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民工基本信息、学历情况、培训情况、工资支付等方面,共向10个劳务基地发放了380份问卷,实际回收360份,有效率为94.7%。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科学系统处理,分析农民工职业技能的现状及问题。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基本情况

    1农民工年龄呈老龄化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统计,农民工年龄结构分布如表1:

    表1农民工年龄结构

    变量取值频数百分比累积百分比年龄20岁以下164.44%4.44%21—30岁6718.6%23.04%31—40岁13336.9%59.94%41—50岁10128.06%88%51岁以上4312%100%

    根据表1可知,农民工30岁以下的比例仅为23.04%,41岁以上占40.06%,呈老龄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注重自身价值的发展,从事高强度的行业越来越少。然而,老一辈农民工年纪越来越大,跟不上现代化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又不能补充其空缺,导致农民工整体趋于老龄化。

    2农民工学历偏低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可知:农民工文化程度主要以初中为主占70.56%,小学及以下的为12.78%,占总比例最小,但是高中及以上的仅为16.66%,可见农民工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自身素质较差,需要政府及企业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后续职业技能培训。

    3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短暂

    在调研中没参加过培训的有9.44%,已经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培训时间为2周以内的占72.5%,其中主要培训时间为1—2周为54.72%,长期培训时间3个月以上的仅为1.4%。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普遍都参加培训,但培训时间比较短暂。同时,通过走访调研用工企业所知,目前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的证书,但技能培训水平良莠不齐。由于面临着农民工流动性大的风险,用工企业不会强制性要求农民工参加培训。同时,一些以“低成本—高竞争力”为战略的企业,对“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产生错误认识,使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因此,这些企业为了降低经营生产成本而压缩劳动力成本,不愿为农民工提供培训,[7]造成农民工参训率低,培训效果不理想等现象。

    4农民工参加培训意识不高

    根据调研发现,农民工普遍从事行业属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60.83%认为通过自己摸索或者“师傅带徒弟”方式就能掌握基本技能,不需要参加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无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民工与有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民工获得工资收入大致相同,没有明显增幅,[8]仅有27.22%的农民工认为培训后收入有比较明显的提高。调研中有50.28%农民工不愿意参加职业培训,有的对自身长期发展缺乏考虑,把外出务工看作暂时过渡期,并不打算长期在城市工作,也就认为参加培训是无用之举。当然,也有部分农民工认为参加培训对自己有益,想通过培训获得较高收入、得到尊重、获得学历认可等,但是参加较长时间的实践培训会影响他们的工作、休息时间,还会产生一部分培训费用,这就往往导致他们无法或错过培训,逐渐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国外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启示

    (一)Becker人力资本理论[9—11]

    Becker将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在一般培训状况下,企业不愿支付任何培训费用,而培训会使工人提高技能、增加工资收入,工人便承担培训费用。提供一般培训时工资率和边际产品增加的量完全相同,即企业培训收益G=0,所以培训期间工人工资为:

    W0=MP0-C(1)

    式(1)中W0为工资,MP0为边际产品,C为培训的机会成本与费用总和,或者按实际边际产品工资为:

    W0=MP0-K(2)

    式(2)中K为培训的实际费用。

    在特殊培训状况下,支付培训费用的企业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行业竞争力,工人便不用承担培训费用。但只有在收益大于等于成本时,企业才提供技能培训,长期竞争的均衡要求收益的现值完全等于成本。即为:

    MP0′+G=∑n-1t=1MPt-Wt(1+i)t=W0+C(3)

    式(3)中C是只在初期提供培训的成本,Wt和MPt是t时期的工资和边际产品。令α为工人负担培训成本的比例,那么G=(1-α)C,培训期间工人工资W0=MP0′-αC,当k=1时,与一般培训时相同。但是,工人或企业支付特殊培训费用时要考虑劳动力存在流动性。企业会由于一个受过特殊培训的工人离职而增加支出,同样一个已经支付特殊培训费用的工人也会因被企业解雇而遭受损失,两者之间的培训费用承担比例具有关联性。

    (二)美国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为了提高生产效益,美联邦政府对于工人职业技能教育十分重视,每年都会拨付大量的经费用于职业技能教育机构的建设和设备购置。[12]因此,美国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或者培训机构发展迅速,具有课程针对性强、办学方式灵活、办学独立性强等特点。美国工人技能培训与就业市场的衔接非常紧密,最大限度地满足工人培训需求的同时,培训机构还会以就业情况为标准,因材施教。

    (三)德国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德国工人职业技能培训是双元制,被纳入德国正规教育体系,通过德国建筑协会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培训协议,认定并委托具备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实施计划。双元制的学员是企业按照计划派送到培训机构的人员,学员在2—3.5年培训期内,按照约为7∶3时间比例在企业和培训机构轮流培训,[13]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后,学员即可获得由行业协会颁发的全国认可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期间的培训费用由培训企业、行业协会及培训机构承担。

    (四)国外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对我国启示

    在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较好的国家中,它们的培训模式有一些相同之处,可以对我国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培训有借鉴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府十分重视工人职业技能培训

    美国、德国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均是政府主导并提供大量资金,尤其德国把职业培训纳入正规教育体系,这种方式培训资金来源得到保障,并且工人培训后会受到政府的认可,提高工人的就业率,对我国政府具有借鉴意义。

    2培训机构与企业联系密切

    美国的合作培训和德国的双元制培训都是培训机构与企业联系密切,这种方式使教学培训具有针对性、工人技能有可操作性。同时,像德国的校企联合培训模式充分使知识理论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工人可以了解到工地一线的实际情况,提高现场处理问题能力。目前,我国建筑工人培训内容主要偏重理论知识,对具体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不强。在这个方面,政府可以参考国外校企联合模式,建立培训机构与建筑企业的联系,进行资源共享与互补。

    3培训资金多元化

    根据Becker人力资本理论可以看出,培训资金由企业和工人承担的比例对培训积极性是此消彼长的,而在培训中美国、德国政府及培训机构都会提供资金替企业和工人承担风险。借鉴它们的资金筹划方式,我国也可多元化筹集资金,由政府、培训机构、建筑企业共同承担培训费用,来解决建筑工人的负担并提高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构建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的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农民工存在老龄化、学历低、培训时间短暂且参与培训积极性低等问题,参考美国、德国先进培训模式,以政府企业为主导,从培训模式、考核方式、培训资金三大方向,设立诚信监督、社会保障两大机制,构建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长效机制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建设立体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农民工培训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但它又不同于普通职业教育,它的特点是要短平快,全方位、多层次弥补社会对用工的需求,实现农民工中长期有效转移。[14]因此,应该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四大培训模式。

    1加强高职学生入职前教育,引入“职业专科教育”培训

    从教育方面考虑,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应该按照自身发展和学习能力,进行人才分流。一部分继续进行高等教育,学习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为以后从事管理岗位打下基础;另一部分应该深入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将来更加适应现代化、机械化、高科技的工业时代。

    2发展个性化的“订单式”培训模式

    “订单式”培训模式是指培训机构与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共同制定农民工培训方案,签订劳动合同;培训机构结合不同工种的需求进行零距离教学,通过“工学交替”的相互协调方式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农民工通过考核后到协议企业就业,是一种较典型的个性化培训模式。“订单式”培训使培训机构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互补,解决农民工与工作对接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15]

    3引导企业自主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民工业余学校工作水平

    业余学校培训模式是目前建筑企业常见的培训模式,是指建筑企业会在建筑项目附近设置培训场所,建筑业农民工白天在企业工作,晚上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培训,这不仅提升农民工职业素质,更提高工程项目质量、节约培训成本,推动企业发展。

    4实施网络、视频培训,提高职业技能能力

    将技能培训、安全文明施工常识教育、素质教育等融为一体,通过网络进行视频培训来解决农民工培训组织难的问题。

    (二)完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体系

    1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

    坚持“培考分离”的原则,即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工作要分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可以由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命题、组织考试并颁发合格证书,或可以让认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进行考核鉴定。加强鉴定题库建设,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对岗位技能的需要,适时更新和完善鉴定题库。

    2提升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水平

    建立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报名、考试安排、结果查询等信息化管理服务。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结果应及时向企业、社会公布,为农民工提供高效便捷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信息查询服务。

    3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评估体系

    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事前、事中、事后”三控制和结果评估的档案管理;按照“考监分设”的原则,即实行考核鉴定与评估均由第三方监管制度,确保鉴定评估的结果公平公正;疏通群众监管渠道,支持鼓励各界对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政府严格追究相关工作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三)多元化筹集资金

    政府不仅要疏通财经渠道还要多元化筹集资金来推进农民工培训,保障职业素质提升工作有效进行。可以参考德国工人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承担方式,由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共同承担,参与培训的农民工享受停工和生活补贴,培训机构和教师获得培训补贴,按农民工最终取得初级、中级、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分别给予培训成本100%、90%和80%的培训费补贴。

    还可参照我国香港收取职业训练税的做法,国家向企业征收职业专项培训费用,具体征收额可由国家结合用工市场对农民工培训需求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同时,国家向企业征收的培训税可作为农民工培训基金,统一管理发放。[16]

    (四)政府主导完善保障措施

    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自愿进城务工,国家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从衣食住行、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入学等各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社会保障,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1)组织开展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工资预储账户和保证金、月清月结等制度的落实情况,实行属地管理,以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到位。

    (2)推广和普及农民工非永久性保障公寓,不断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行标准化物业管理。落实企业责任,全面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3)要求各省市认真做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参保率达到100%。

    (4)设立积分落户制度,外来一线操作农民工如果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取得规定优异成绩,可获落户积分并与技术称号挂钩,为将来农民工拥有城市户口、子女入学等创造条件,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

    (5)加强市场监督管理能力,探索建立农民工工资水平与职业培训等级相挂钩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获得相应等级证书的积极性。建立对优秀企业、农民工的奖励机制,这样不仅促进企业、个人有更好的发展和利益收入,而且还营造一个健康循环的发展环境。

    (五)落实诚信体系建设和持证上岗制度

    为了调动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政府应监管相关企业对农民工持证上岗要求。完善农民工的诚信体系建设,实行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把农民工的姓名、身份证号、文化程度、从事工种、技能等级、培训考核机构、成绩等信息上传到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平台。建立优秀农民工与城市待遇互动机制,开设农民工信息交流专栏,促进企业和农民工沟通交流,让企业能及时反映需求信息,让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市场用工需求状况,使农民工得以有效利用。[17]

    五、结束语

    在我国农业和工业领域,农民工是产业主力军,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准,而农民工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业和工业整体水平的高低。因此,农民工职业技能对提高我国城乡建设整体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构建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长效机制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报告[D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150430.

    [2]徐本仁.“民工潮”向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新课题[J].中国成人教育,1994,(12):14—15.

    [3]李湘萍.富平模式:农民工培训的制度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5,(12):81—84.

    [4][8]于飞,苏欣.建筑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探析[J].农业经济,2009,(8):59—60.

    [5]黄瑞玲.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1,(1):27—30.

    [6]毕新英.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D].济南:山东大学,2010.

    [7]陈砚祥.建筑业农民工转移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08,(9):16—18.

    [9]Becker G.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Second Edition[M].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1975.

    [10][16]孙杰,黄金芳,何佰洲.建筑业“政府主导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09,(1):113—116.

    [11]王伟.西方企业一般培训理论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10):13—17+38.

    [12][14]徐建军.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13.

    [13]吴书安,王鹏,闫志刚.西方现代学徒制对中国建筑产业工人培养的启示[J].建筑经济,2013,(11):100—103.

    [15]谈向群.关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34—35.

    [17]吴亚梅. 建筑业人才队伍教育培训的措施和对策[J].中国建设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