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课:内涵、模式与应用

    王向岭 杜棋东

    

    

    

    摘 要:微课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微课实践应用显现并不乐观的教育生态:课程的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不明确,课程的广度、宽度和深度把握不准,主要表征为有效教学忽视育人过程设计、教育意图忽视学习时间分配、视频载体难以持续更新开发、教学互动忽视教学内容生成等。设计思维是人的知能系统的重要构件,是运用思维方法、创新路径最终实现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文章分析了融入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课的内涵,尝试性地建构了人本性教学应用与生成性创新驱动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课建设模式,并阐述了具体应用案例。

    关键词:设计思维;创新创业教育;微课

    中图分类号:G434?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4-0043-06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备受政府、学界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已成为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时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丰富课程、创新教法、推进教学”,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在此政策背景下,高校对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形成共识,主要途径是通过购置或自主开发,推出一批创新创业教育视频公开课、微课等信息化课程。

    然而,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的逐渐推广应用,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从显性角度来说,课程的广度、宽度和深度把握不准。从隐性角度来说,课程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不明确。为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本文选取微课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为研究内容,融入设计思维方法,从内涵、模式与建设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创新创业教育微课的应用瓶颈

    1.有效教学:忽视育人过程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微课的有效教学,一方面,能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需求,刺激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却慢慢步入技术取向的误区,误区表征为以教师为中心,静态的教学资源,固化的教学过程,片面追求数字媒体技术,企图通过最少的教学投入产出较大的教学效益,这显然偏离有效教学的初衷。

    技术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不能把技术和效率当作有效教学的全部意义,从而忽视了有效教学的育人价值[1]。创新创业教育微课的有效教学内容,必须超越技术,坚持人本取向,以学习者的完整生命为基础,涵养核心素养,发挥学习者主体性,开发学习者的潜能,引导学习者深度学习,拓展创新思维,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实现创新创业知识内化成精气神、外化成真才干。

    2.教育意图:忽视学习时间分配

    创新创业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人格教育,从而也是通识教育,属于专业教育,而重心则是能力教育[2]。现在大部分高校购买创新创业在线视频课程资源,让学习者在线观看视频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微课涉及的综合知识面要广,学科知识范围要宽,专业知识层次要深,同时又要能够达到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

    然而从整体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微课的知识点繁多,不成体系,广而不精,宽而不专,缺乏深度,浮于表层,学习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效果却不佳,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因此,需要教师在融合各种教学范式的基础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微课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规划,达到既不占用学习者更多时间,又能实现多种教育意图的目的。

    3.视频载体:难以持续更新开发

    微课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征,是在线开放课程的主要载体[3],其制作涉及教学设计、脚本撰写、视频拍摄、视频剪辑、后期包装成品等一系列繁杂而精细的工作,这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伴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微课的建设,特别是微课视频的建设呈现“大爆发”状态,双创专业课、双创通识课等在线视频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慢慢暴露出微课视频难以持续更新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微课视频作为信息技术开发的产品,融合专业性与时代性,具有生命周期,只有不断经历迭代并在迭代中改进,才能够提高微课视频的吸引力与竞争力。然而,由于学校制度、教师精力与时间、场地设施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上微课视频制作数量多,往往导致微课视频成为一次性产品,不利于学习者后续学习。

    4.教学互动:忽视教学内容生成

    微课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已成为当前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和远程学习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微课在线学习是一种网络社交活动,是存在于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一种对话与交流活动[4]。创新创业教育微课围绕某个知识点的概念、原理、方法或案例进行阐述,这些知识点富含拓展性、话题性、发散性等因子,学习者结合现实世界,并针对教师预设的任务、场景和问题等内容与教师、其他学习者之间互动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互动过程往往蕴含着独特的、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依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早已建好预设性资源,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对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社会成员之间互动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并未真正重视。缺乏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便缺乏感染力、生命力与创新力,这将不利于深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

    二、融入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课的内涵分析

    1.设計思维的内涵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这一名词,初期由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Simon)[5][6]提出,他认为设计思维是一种一般性的问题解决过程,通过建立“分析—综合—评估”模型,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1987年,彼得·罗(Rowe)在其著作《设计思维》中介绍设计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设计思维”开始被正式使用[7]。其后,设计思维广泛应用于建筑、工业、商业与艺术等领域。直到20世纪末期,设计思维引入教育领域,被学者们理解为是一套方法论体系、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或是一种能力,为教育系统解决了许多根本问题。

    在教育领域,有三种较为常见的设计思维过程模式,分别是斯坦福大学D.School设计思维模式、IDEO设计思维模式和英国设计协会的双钻石模式。本文采用斯坦福大学D.School设计思维模式,其设计思维分成共情(Empathize)、定义(Define)、构想(Ideate)、原型(Prototype)、测试(Test)五个环节,每个环节相互联系[8-10]。具体设计思维过程如图1所示。

    设计思维是一个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创造性的过程,其内涵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观点,但可以确定的是其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核心理念。在教学创新层面,运用设计思维理念对信息化教学从整体上进行设计诊断,明确教育意图,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课程教学层面,重视学习者思维发展,关注真实情景问题解决能力,采用案例式、模块化等形式开发课程,将知识点、信息技术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不断设计与改进多样化、带有时代性与现实性的探究性学习任务及资源,促进知识迁移,提高创新应用。总的来说,设计思维作为人的知能系统的重要构件是生成性的,它倡导通过与现实问题的联结来促进学习者完善知能系统,并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得到不断强化[11],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忽视人本取向和预设性教学的问题,为创新创业教育微课有效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2.融入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课建设的内涵

    融入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创新创业教育微课的价值取向是指在一定价值观支配下的对微课资源所进行的有意识开发和选择时表现的倾向性[12],其倾向性存在于微课设计、微课开发与微课实施的全过程,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运作的灵魂和方向[13]。融入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课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坚持人本取向的有效教学价值观的体现。它立足人的生命发展的高度,不仅仅关注知识,而且关注学习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成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三观目标上的完整发展,实现学习者生命的自觉发展。

    (2)强调共情(移情理解)的重要性

    共情是设计思维的核心环节,它要求能够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学习者所关注的事情,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为后面的流程开展奠定现实基础。学习者的首要需求是能否学习到与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契合的创新创业知识。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腾飞,相契合的创新创业知识要求微课知识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教师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乐学习者所乐,忧学习者所忧,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分步骤地丰富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微课内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微课资源动态更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3)强调商业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共同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微课建设过程中,需要指向商业结果、关注内容分析、解决已定义好问题的商业思维,也需要指向探索研究、关注创造表达、解决未定义好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设计思维融合商业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功能,强调二者的共同作用,如表1所示。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微课,一方面,要用理性的思维来看待其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讲解过程尤其注重知识的分析,其专业性的特点表示某些技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要用感性的思维来认识其情景化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能够引导学习者发现问题并通过头脑风暴形成解决方案。另外,课程体系较为复杂的微课要结合现实情况,从课程的综合知识面、学科知识范围、专业知识层次等角度,拓展、简化以及删除相关知识内容,明确教育意图,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4)强调创造生成性的微课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的微课资源包括微视频、微课件、微习题、微问题等类型,这些资源开发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习者。预设性的微课资源是商业思维引导下的静态的、固化的课程资源,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微课资源之一。而融入设计思维的微课资源,是教师与学习者基于学习过程分析、探索、评价、交流等互动行为产生的具有创造性、时代性的生成性微课资源。这些生成性微课资源集聚着教师与学习者的智慧结晶,是创新创业教育微课的关键性资源,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生命力所在。

    三、融入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课的建设模式

    基于对融入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课内涵的理解,我们尝试性地构建融入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课建设与应用模式,如图2所示。它把设计思维贯穿整个微课建设与具体应用过程中,即把设计思维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微课的人本性应用与生成性创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强调人本性应用与生成性创造双轮迭代驱动。人本性应用是创新创业教育微课的基本功能,是育人的根本点,是教师教育意图与有效教学的逻辑展示。生成性创造是创新创业教育微课的必要补充,是育人的聚合点,是学生探索知识与思维表达的重要体现。两者均具有多样性、层次性、有序性、相对性等特征,经过多轮迭代应用与创造,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微课发展。

    1.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在创新创业教育微课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迭代反复,起到价值观引导和方向选择的作用。在共情阶段,一方面,强调教师多角色、多層次、多维度换位思考;另一方面,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认可学习者的想法,理解学习者真正的需求。在定义阶段,强调对共情阶段产生的各种想法、思路的信息聚合整理,关注对微课人本性教学应用的逻辑分析与微课生成性创造过程的创造与表达。在构想阶段,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原型阶段,将解决方案模型聚合成各个知识点,可视化生成微课资源,其中人本性应用的微课资源着重指向问题的结果,生成性创造的微课资源着重指向探索创造的过程。在测试阶段,通过学习应用、观察、讨论、评估等方式跟踪学习者学习情况,改进、更新微课资源。

    2.应用推进:深化互动学习

    《项目管理》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是以学习者在线学习为主,因而深化网络互动学习极其重要。教师从管理后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数据,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提交的作业和问题等信息,可以根据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在线交流互动,其他学习者也可以加入,在这个过程中便会产生微问题、微反思等资源。根据一些微问题,同化或顺应成新的微资源。如有学习者提出学校内小型晚会如何进行工作分解比较合适,教师便延伸出一个小组微作业,即作为一个大型演唱会的管理者,如何对该活动进行工作分解。学习者根据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多人小组讨论分析,增强了学生对学习情境的理解,真正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

    3.动态生成:创造新生资源

    教师根据学生网络学习的数据及反馈问题,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对已有的微资源进行补充、修改、开发。关于补充,有学习者提问PERT网络分析法对于商业、娱乐活动是否有用,便专门制作了PERT网络分析法微视频,包含计算特点、案例分析、主要作用、常用情况等;关于修改,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性与学生认知的特殊性,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对微资源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关于开发,班级一般分为7个小组,每小组5~7人,教师均给他们下达制作任务,即根据所学知识点,小组在学期末需提交小组制作的微视頻10个。

    《项目管理》创新创业微课在校内已经开课两个学年,经过4个学期的实践检验与更新迭代,渗透着积极的课程价值取向,教育意图明确,微课资源不断丰富,支持个性化学习,突破了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学习的应用瓶颈,成为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资源。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与翻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4):4-6.

    [2]王洪才.论创新创业教育的多重意蕴[J].江苏高教,2018(3):1-5.

    [3]郑太年.论学习的社会性[J].全球教育展望,2003(8):35-39.

    [4]孙镱文,陈昊,周鸿.有效教学:从技术取向到人本取向[J].教育探索,2014(2):15-17.

    [5]B.R.Wicked problems in design thinking[J].Design Issues,1992,8(2):5-21.

    [6]Simon H A.The science of the artifical[A].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C].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7]Lucy,Kimbell.Rethinking design thinking:part I[J].Design & Culture,2011(3):285-306.

    [8]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沃建中,杨伟刚,林崇德.中学生聚合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6,12(4):297-304.

    [10]林琳,沈书生.设计思维的概念内涵与培养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6):18-25.

    [11]杜建群,杜尚荣.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J].教育研究,2018,39(5):63-66.

    [12]徐万山.论课程价值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8(2):58-61.

    [13]谭敬德,陈清,张艳丽.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9(8):22-25.

    [14]谢幼如,杨阳,柏晶,等.面向生成的智慧学习环境构建与应用——以电子书包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8(1):126-132.

    [15]陈鹏,黄荣怀.设计思维:从创客运动到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17(9):6-12.

    [16]王阳,柯小华.职业教育微课的生成性教学应用:内涵、模式与案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5):66-70.

    [17]朱桂梅.社会转型期俄罗斯教育改革的人本取向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4(8):225-228.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