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学习

    孙小密

    

    《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第一课时的内容,除了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还增加了声音有能量这一概念,让孩子初步感知。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孩子对于声音并不陌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动手能力强,非常乐意去制造和感受各种声音,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缺乏深入的思考。

    学习目标:

    1.能举例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2.在教师引导下,能从所观察物体发生的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了解物质振动产生声音和声音具有能量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直尺,小鼓,橡皮筋,音叉,气球,水槽。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频,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仔细听。

    (运用课件播放古筝、二胡、琵琶、鸟叫声、汽车鸣笛声和紧急刹车声)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在上课前或上学路上,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这些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关于声音,你想了解哪些感兴趣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声音的产生

    (一)猜測声音产生

    师:那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测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生:弹,拉,摩擦,倒,敲……

    师:摩擦、弹、拉,都是给了物体一个力,让物体发生变化,才会发声,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让物体发声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直尺、小鼓、橡皮筋、水和音叉。(简单介绍音叉的组成和音叉的使用方法)

    实验要求:选择一种材料让它发出声音,要求能够清楚地观察到物体的变化。比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好,观察得最清楚。

    小组汇报。教师依次点评。

    (三)探究声音的产生

    师:我们将再次充分进行试验,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把你看到的或听到的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学生带实验单上台汇报,边说边做或看着画面汇报,汇报完,问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还有问题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发现。老师也带来一个实验(播放视频,空气振动产生声音)

    橡皮筋来回运动,鼓面上下运动,塑料尺上下运动……都是一种往返运动。在科学上,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就是振动。

    最后得出结论:物体在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通过音叉,水,空气发声时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结论,这种方法叫归纳。

    让孩子齐声说“声音的振动”,感受说话时声带的振动。

    师:物体发声时在振动,怎样让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呢?(敲锣后,让学生想办法停止发声)

    师:用手捂住锣,就停止了发声,这是什么原因?

    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师生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声音具有能量

    师:关于声音的奥秘还有很多,孙老师会变魔术。点燃一支蜡烛,我能让蜡烛的火焰跳舞。

    生:轻轻吹蜡烛

    师:我能让蜡烛的火焰有节奏地跳舞。(播放视频)

    师:蜡烛怎么会跳舞?

    生:声音振动,让蜡烛跟着跳舞。

    师生小结:让蜡烛跳舞的能量来自声音,声音具有能量。

    师:声音能让蜡烛跳舞,能让玻璃杯跳舞吗?(播放视频)

    声音的能量很大,这些能量可以为我们所用。生活中,我们利用超声波碎石;B超影像也是应用了声音有能量。如果声音太大,那对身体是有害的(耳朵鼓膜图)。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琴声是怎么产生的了吗?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分组实验课,通过让学生猜想、设计实验报告、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同时总结科学规律的方法。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应该重点放在实验二的探究上,通过让学生画出运动方向,明确指向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本节课,我认识到,科学课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发现,学会学习,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