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视域下的舆论场重构

袁勇
摘 要:良好的舆论生态是社会治理的必备基本工具,舆论场重构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前置条件。当前的舆论场重构,必须科学设计其目标思路、基本原则与保障机制,使舆论场重构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相得益彰。实现上下互通的他律和自律、内外兼修的德治和法治、主次交融的主流和支流、虚实联动的线上和线下、动静相宜的常态和动态、标本兼治的治乱和清源“六统一”,是舆论场重构路径设计的主要维度和组织实施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舆论场;社会治理;舆论生态;舆论场重构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7-0166-07
当今中国所处的社会转型期,既是社会问题集聚期和矛盾凸显期,也是风险趋高期和冲突多发期。受其叠加作用影响,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创新社会治理的期盼更加迫切,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上升为当今中国应对挑战的基础工程。而顺利推进并着力实现新型舆论场的科学建构,让舆论场兼具理性、平和、协商、包容等建设性特征,则是完成这一重要历史使命的必备工具。如果将转型期的舆论场重构放在优化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综合考量,我们不难发现,当下舆论场的融合式建构,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舆论场重构已成为社会治理的特殊课题
舆论场乱象放大各种社会风险,舆论场异动拉高社会治理成本,舆论场暗流延缓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良好的舆论生态是社会治理的必备基本工具,舆论场重构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前置条件。舆论场的空前变革,为优化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空间和新机遇,但其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给社会治理增加了一系列难度。如何因势利导、主动应对,在顶层设计上及时有效介入当下的舆论场建构,是系统推进并着力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1.优化舆论生态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先导
舆论生态优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消解众声喧哗中蜂拥而出的负面力量;能够充分涵养社会心态,影响并感染更多人辩证看待成就和问题、客观对待发展中的不足、有效平抑现实中的情绪,促使社会各阶层平衡心态,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有效结合点上实现价值和诉求;能够广泛汇集治理力量,从源头上对社会离心力量进行有效遏制,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同向而行,组织更多的人民群众同心协力,汇聚起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向心力。以舆论环境修复和舆论生态优化为先导,才能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有的放矢、持久发力。
2.规范舆论秩序是完善社会自治机制的基石
规范舆论秩序,能够着力解决舆论活动中规则缺损、制度缺失的问题,并通过完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建立起相对完备的管理舆论传播活动的制度体系,进而培育全社会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的良好治理基础。以规范舆论秩序为手段,以舆论场持之以恒的自律行动为重点,引导全体公民、法人、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积极遵守法律制度,主动维护行为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用自治自律形成共同自觉。规范舆论秩序在成功建立并持续完善一套科学规范的社会自治机制中担负着重要任务。
3.平衡舆论格局是稳固社会基础工作的支撑
解决社会问题集中凸显导致的整个社会基础不牢,使社会治理工作有效开展,就必须平衡舆论格局。要在尊重与保护多元的前提下,对影响舆论场平衡的因素进行重点治理,加大对舆论场建构参与各方的组织引领,确保相关力量在动态组合中保持相对均衡,持续加大对舆论场结构领域的监测、研判、预警和应急处置,防止舆论场结构动荡影响场域平衡并将震荡传导到社会生活层面。
4.强化舆论引导是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的前提
社会管理层要从满足群众合理诉求出发,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有效纾解社会情绪,持续回应民众关切,满足公众知情权和表达权,通过信息公开营造舆论氛围,推动矛盾化解。舆论引导工作要随时关注信息平台和人际传播中影响甚众的过激言论,降低噪音,消除杂音,使舆论朝着有利于矛盾化解的方向转化。强化舆论引导,以舆论手段系统防范可能出现的重大社会风险,强力化解已经或正在显现的突出社会矛盾及相关危机事件,是有效管控并及时化解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矛盾风险的首选。
二、社会治理现代化对舆论场重构的基本要求
鉴于舆论场在社会场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当前的舆论场重构,必须放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综合考量、统筹安排,科学设计其目标思路、基本原则与保障机制,使舆论场重构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协同并进、相得益彰。
1.舆论场重构的目标思路
构建新型舆论场,必须以人民群众为根本,努力提升各阶层民众的舆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舆论环境营造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信息公开度,千方百计满足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用价值共识凝聚向心力量,用良好心态守护公平正义。
基于此,舆论场重构的目标思路可以大致概括为:顺应先进文化建设新形势和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新要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彰显核心价值理念为引领,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目标,以规范舆论传播秩序为基础,以优化舆论生态环境为重點,以普遍提升公民媒介素养为支撑,以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挑战为依托,以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为主线,以舆论空间的严刑峻法和机制建设为突破,持续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忠实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统筹推进硬件与软件、自律与他律、主流与支流、线上与线下、常态与动态、场内与场外的科学治理,协同打造客观理性、多元包容、同心同德、同向同力的新型舆论场,为完善社会治理、优化公共服务提供强力保障。
2.舆论场重构的基本原则
(1)战略统领,远近结合。舆论场重构是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工程,是纷繁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强化战略思维,以舆论场建设发展战略规划为统领,明确战略思路、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战略举措和战略保障,并辅之以科学完备的新型体制机制。按照战略规划的总体布局,我们在新型舆论场建构中,必须重点处理好总体目标与近期任务的关系、长效机制与应对能力的关系、长治久安与由乱到治的关系。
(2)目标引领,统筹协调。坚持目标引领,就要把舆论场建构提升到更加突出的统揽地位,始终坚持目标确定的发展方向,始终以实现目标为终极目的,始终把握好“三个统筹”。一是统筹硬件与软件建设,让场域内的一切意见表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大力营造既充分表达、生动活泼又规范有序的良好舆论环境。二是统筹自律与他律约束,引导民众在合理合法的维度内自由发表意见,用理性、建设性表达维护舆论生态,彰显公序良俗。三是统筹线上与线下治理,使线上线下空间互联互通、互促互惠。
(3)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强化问题导向,就是要始终把管控问题、破解难题作为新型舆论场建构的重中之重,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问题现状及其属性,分门别类采取治理措施,做到重点用力,精准发力。既要有效破解无端造谣生事、挑动舆论争斗、离间社群关系的突发性问题,也要重点治理影响舆论平衡、污染舆论生态、危及公共安全的普遍性问题,还要通过一系列精准长效的制度化设计,科学防范现实问题的变异性生长和传导式扩散,防止继发性问题和次生性问题二次污染舆论空间。
(4)创新驱动,综合施策。构建新型舆论场,就是要始终根据变化发展中的舆论场内外部条件和情势环境,从理念、制度、策略、技术、机制、文化等层面进行改革创新,用创新策略适应引领舆论场新形势,用创新举措优化舆论空间治理效果。一是理念创新,彻底摒弃陈旧的舆论一律思维定式。二是制度创新,尽快补齐舆论场运行管理制度或空白或残缺的短板,并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完善。三是技术创新,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建立起集舆论场监测、分析、研判、预警、应对处置、全息指挥为一体的智能平台系统,形成网络化信息体系,实时掌控变化,维护动态平衡。
(5)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充分激活舆论场中人的因素,让社会大众成为修复舆论生态、优化舆论环境的主体力量。进一步提升社会大众的舆论主体地位及其环境营造作用,不断增强信息公开度和舆情透明度,充分满足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用外在约束倒逼自律自制,用科学应用提升媒介素养,充分动员更广大的社会人群在日益增强的认同感中共建舆论秩序、共治舆论空间、共享建设成果。
3.舆论场重构的机制保障
社会管理层要想在舆论场重构中发挥引领作用,并以舆论场重构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就必须深度解析舆论场影响因子,系统化解舆论场深层矛盾,强化机制建设,完善基础保障。
(1)完善日常管理机制。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完善舆论场日常运营的规则体系,明确划定全民必须遵守的舆论传播行为准则和底线红线,确保公众意见表达始终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遵章必严、违章必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整套维护舆论场秩序的运行管理机制。这套保障机制,既包括舆论传播活动应该遵从的基本规则、许可范围、禁止条款和监管体系等制度约束,也应涵盖确保其规范运行的动态管理、违规认定、惩戒裁量、处罚实施等实际操作。
(2)创新源头治理机制。舆论空间的各类突出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反作用于现实社会,同时附加了意识层面的诸多属性,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复杂性、持久性和顽固性,必须从源头上查找症结,从深层上精准施策,用长效机制深化治理成果。
(3)优化应急响应机制。舆论场应急处置是建立在科学严谨、普遍适用、积极主动的应急响应机制之上的舆论场管控及其应对行为,是有效防止舆论场失衡失序的战略举措。因此,优化舆论场应急响应机制,就必须建立完善系统化的应急响应工作预案,明确界定应急响应的尺度、级别、分级标准、启动程序、资源准备、指挥调度、保障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包括舆论场实时监测、舆论场动态分析、舆论场异动研判、舆论场应急启动、舆论场管控处置、舆情后续跟踪优化等分工明确又衔接紧密的工作机制,用科学机制规范应急处置行动,用长效机制提升应急处置效果。
(4)畅通场域联动机制。优化舆论生态,既要统筹把握社会场各子场与舆论场的顺畅对接,也要协调推进舆论场内部各子场之间的有效联动,最大限度地兼顾内外环境,共同建构新型舆论场。畅通舆论场场域联动机制,就是要以舆论场内外部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控制或占有相关资源的机构和人群为节点,以满足并放大所有节点核心利益诉求为纽带,以快速调动资源提升整合效能为路径,建立起便捷连通相关机构和群众的协调组织及其运行机制,打造各方共建共享的工作平台。
三、社会治理视域下舆论场重构的基本框架体系
作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领域,舆论场重构主要由新型认知评价体系、共同行动响应体系和基础支持保障体系构成。具体而言,这个系统化重构包括思想文化层面的价值体系重塑、道德体系重塑,基础运营层面的规则体系重建、运作体系重建,以及约束层面的法治体系重构、自治体系重构。
1.价值体系重塑
价值体系重塑涵盖了基于社会生活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体系等方面。笔者所阐述的是源于社会生活又别于广义社会生活的舆论场活动主导价值体系,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体现着对现实生活场景的集体意识和集群态度,外化为舆论空间表达的意见集合、价值呈现及态度汇聚。围绕这一领域展开的价值体系重塑,一要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定不移地提升其统揽地位,使其在增強认同、凝聚共识中更趋完善。二要紧盯各种错误价值理念及其表现形式,针对热点话题展开持续论争,让更多人认清错误理念、不良思潮的本来面目及其危害。三要前移关口,从源头上阻断价值理念上的浊流、暗流、潜流,逐步清除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2.道德体系重塑
舆论场是公民讨论评议公共事务和重大事项的公共领域,在这一公共空间活动,就必须遵从个人操守、社会公德的基本准则。在传统道德观念饱受冲击的当下,致力于舆论场道德体系重塑,应从以下三个维度推进。一是优化舆论场共同道德准则体系,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良好风尚,积极培育彰显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道德观念,让参与舆论空间活动的公民和机构都能在共同伦理约束下自由温和表达。二是完善舆论平台运营者道德规范体系,让管理运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自觉充当文明护卫者,肩负起应有的道德引领责任。三是创新舆论空间道德评价奖惩体系,用褒贬兑现奖惩,用口碑强化敬畏,让尚德者广受敬重,让失德者声名狼藉。
3.规则体系重建
舆论场曾经的无序状况,源于规则缺损、规则失效和规则失灵。因此,要重建规则体系。一要对既有规则进行有效清理,及时废止那些不合时宜、不起作用的规定,避免对管理和被管理双方形成误导,产生干扰。二要根据舆论场的发展变化,针对重点场域和关键环节,同步制定、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完善规则体系,体现原则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实效性,防止“潜规则”大行其道,严重破坏舆论生态。三要健全实际管控层面的刚性约束机制和精准执行机制,真正做到全面覆盖,权威高效,不留死角,不存盲区。
4.运作体系重建
舆论空间的日常运作管理,应坚持内紧外松、内方外圆,既要营造宽松环境,又要盯紧越轨行为。这就要求所有承担管理责任的机构和人员,必须在科学体系下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一要建立起全方位、全天候的舆论场动态监测评价体系,实时关注舆论场热度、烈度等异动,对舆情状况全面了解、分析、把握,有效予以应对处置。二要建立健全舆论场相关各方的责任落实体系,实行权责清单管理制度,对不同的舆论平台、传播渠道、参与人群,主管方、主办方、主持方都要严格按照责任清单,夯实监管责任,履行社会责任,确保各类责任无縫对接,实现协同联动。三要探索建立舆论活动信用体系及相关运作机制,引导各类法人机构强化公信力建设,激励公民诚信自律,并引入准入退出机制,强化对舆论场失实失信行为的有效惩戒力度。
5.法治体系重构
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并实施后,舆论场安全不仅事关国家文化安全,更与现实社会的公共安全和公民个人安全息息相关,完备相关法制体系和营造法治环境已成当务之急。同时,舆论空间的依法行政管理体系也应同步推进,以有效防止和坚决纠正超越法治精神和法律法规的不当管控行为。舆论空间的清朗之风,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舆论场参与者遵章守法,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守卫法律尊严。在此基础上,通过司法机关对舆论场涉法涉诉案件的独立审判和专业行动,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6.自治体系重构
目前国内舆论场的自治体系相对脆弱、残缺不全,舆论活动参与机构、社群和民众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也明显不足。因此,要致力于自治体系重构。一要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既要聚集人气,充分表达,又要适时提醒,强化约束。二要在社会自组织的建设管理上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使自发性、松散型民间组织通过强化自我管理汇聚正能量,展现新作为。三是针对舆论场多动善变的本质特征,探索建立不同个体间简便易行的共同协防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促进相熟的舆论场主体相互提醒、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携手共创彼此分享的良好空间。四是尝试建立舆论场声誉价值表彰激励机制,影响和带动更多舆论场主体既要极力维护个人良好声誉,彰显价值引领作用,又要努力珍惜并提升个人所在团队和社群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四、社会治理视域下舆论场重构的路径
舆论场重构的路径选择,必须以舆论场管理和运营体系的创新创造为根本,统筹各方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兼顾各方利益,着力实现良好治理条件下的舆论生态优化。这样的路径设计,不是直线型单一路径选择,也不是合围式闭环路径勾画,而是在聚合既有和潜在资源基础上的多维空间的舆论场生态情景立体建构。这需要一体把握影响舆论场的主体、源流、动力、空间、形态、格局、异动、隐患等各种变量因素,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科学谋划,从战略层面统筹布局诸多关键要素,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备、系统高效的综合解决方案。
1.上下互通的他律和自律相统一
上下互通的他律和自律相统一,就是以管理体系重构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民众主体作用,既要继续完善舆论场自上而下的管理控制体系,更要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场域自治自律体系,使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作用,自然融通。
(1)双线聚力。作为舆论场管理的两种必要形式,自律与他律必须双线运行,同步发力。在持续提升舆论场管理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综合效能的同时,要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民间机构和其他新型自组织参与舆论场管理的积极性,用大众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化自我管理,集聚民间智慧,汇聚基层力量,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矛盾,着力建构以社群为节点、以场域为网格、互动互促的舆论场自治体系,使之成为重要的管理力量,共管共治,共建共享。
(2)双向贯通。无论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还是自下而上的自治,其所依托人群和欲达成目标都是高度一致的。因此,两者须顺畅运行,贯通上下,通达目标。这就要求参与治理各方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发挥优势,完善功能,打通梗阻,确保舆论场放管有度、运行有序。
(3)上下协同。因为目标一致,相向而行的两种舆论场管理模式,应通过始终便捷互通的链接渠道,强化运行中的双向信息传输和信息反馈,畅通信息交换,优化能量转换,加速资源共享,互为倚重,互为补充,用他律强化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肃性,用自治维护管理的适用性和实效性,双向交互,彰显合力。
(4)互为均衡。要把自律和他律摆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一系列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加快舆论场自治体系的丰富完善,提升社会自治体系在舆论场管理中的角色位置,努力赋予其更大责任,使其在舆论场平衡力量、均衡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要有效促进他律与自律相互制衡,使二者既互动互促,在交互中发现问题,在补位中解决矛盾。
2.内外兼修的德治和法治相统一
内外兼修的德治和法治相统一,要求在舆论场监督约束机制建设中必须统筹内外力量,重修规制渠道,重塑修为修养,实行由内到外的以德治理和由外到内的依法治理紧密结合。
(1)内外相长,建完备体系。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必须把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突出地位,以全民参与为基础,巩固主流阵地、彰显主流价值、压实社会责任、强化道德约束,完善法律法规、筑牢法治思维、弘扬法治精神、崇尚遵规守法,同步推进道德和法律两大领域的制度规范、运营环境、运行机制和运作体系建设,从内外两个方向共同发力、持续加力,逐步锻造出科学完备、成熟高效、全程控制、全域覆盖的舆论场监督约束体系。
(2)内外共生,促德法兼容。作为舆论场监督约束体系的完整构成,德治体系重构与法治体系重构必须目标统一、步调一致、包容兼容、和谐共生。既要明确划定各自的职责边界,又要通过彼此间的协同互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善用法治方式整治场域违法越界行为,活用道德力量推动良好舆论行为习惯养成。
(3)德在法前,以德治普惠。全力抓好道德准则体系重构,将综合监督的关口前移,将柔性约束的尺度细化,用普适性道德体系强化舆论场德治方式的全民性和全域化,引导人人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在舆论场管控的特殊时期和关键节点,还可灵活变通,通过道德臧否、信用升降营造舆论压力,用外在力量倒逼内生动力,以内生动力促成行动自觉,吸引更多人自觉自愿活动于道德框架内。
(4)法为德彰,用法治清障。法治体系的重构,一方面能够为所有舆论活动划下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让更多人尊法学法畏法守法。另一方面,在处置越界行为时有法可依、遵法施治,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效解决严重扰乱舆论场秩序的各类问题,能够为营造以德治理扫除障碍,激发更为强大的舆论场内在约束力。
3.主次交融的主流和支流相統一
如同一条庞大的江河,自律和他律相统一的舆论场管理控制体系是其巡护队,德治和法治相统一的监督约束体系是其防护堤,构成舆论洪流的干流和支流,则是奔腾其间的水体。在加强巡护、筑牢堤坝的同时,只有有效控导水流,使舆论主次河道顺畅连通,才能潮平岸阔、静水深流,润泽流域万物。
(1)主流主导。要通过价值理念领域的一系列基础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度传播当代先进文化,进一步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地位,让核心价值体系标注方向,汇聚力量,形成理性宽容、生动活泼的主流舆论,敢领、能领、会领、善领各种社会意见表达,营造舆论场和谐氛围。
(2)主次分明。在提升主流舆论引领地位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各类支流的正向作用,使其在舆论场建构中与主流舆论同向而行,同力而为。舆论场支流控导,一要发挥集聚力量作用,形成对躁动舆论和不良思潮的挤压态势。二要完善调蓄流量功能,既要让民意在合理空间内充分表达,又要有效调节并防止舆情泛滥成灾。三要激发校正能量效用,对标主流舆论,增强自我净化能力,传播正能量。
(3)主次包容。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是必备基础,这样才能使其具备包容百家的能力。要从理念和制度等方面提升主流舆论的宽容度和融合度,彰显其特殊的包容力和塑造力。另外,要持续引导支流系统认准其生命力所在、持久性所依,主动正本清源,自觉融入主流,借助主流优势放大其正当舆论影响,消解其间的负面能量和杂音噪声。
4.虚实联动的线上和线下相统一
互联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舆论场的空间扩充,增加了舆论场治理的复杂程度。如何实现对现实社会舆论空间和网络虚拟社区的同步有效治理,直接关系到舆论场重构的成败。
(1)虚功实做。网络空间的巨量扩容,使得虚拟社区平台的舆论动员能力、速度、强度和广度都倍速成长。尽快完善虚拟空间治理体系,就必须紧扣网络舆论生成、情绪发酵、信息推送、观点派发的新型特征,三管齐下,同步施治。一要规则先行,加快完善网上舆论管理的制度规则体系。二要形成各方协同管控舆情的全天候运作体系。三要持续整治,通过有效查处网络违规违法行为,强化震慑。
(2)虚实互动。要讲求虚拟和现实舆论空间的整体性,增强传统和新兴媒体平台的协调性,保持线上和线下正向传播的一致性,从机构、职能、队伍、资源、运营等方面打通梗阻,协同联动,一体推进,促使两个空间在规范性约束管理中持续良性互动,进而在各大场域间汇聚共识、同频共振。
(3)虚实共治。舆论场线上、线下空间治理的全覆盖,还必须从优化舆论场空间布局的角度,畅通线上与线下,对接虚拟和现实,用主流阵地和主流声音引领两个世界。依法依规加大对全域空间的整治力度,重点惩戒网络造谣、侮辱诽谤、歪曲历史、煽动暴力、侵害权益等不法舆论行为。适时建立起线上、线下舆情信息的快速熔断机制,有效防止社会情绪借助网络疯狂蔓延,阻隔网上非理性声音引爆现实。
5.动静相宜的常态和动态相统一
推动舆论场共同响应体系重构,要求决策管理层既要完善舆论场日常运作机制,又要准确把握舆论场阈值的波动规律,应对动态变化,共建良好秩序,实现动静相宜的常态和动态相统一。
(1)抓常态,重动态,严防失序。防止舆论场失衡、失序状况反复出现,应聚焦常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在补短板上下真功夫。一要用制度管人管事,将常态化管理机制的触角延伸到场域每一个角落,使舆论场日常运营始终处于无声无形却无处不在的监测中,实现可管可控。二要加速完善场际动态化控制体系,依托数据化平台,加强场域动态运营数据的实时监测分析,关注异动,分级响应处置,在第一时间有效遏制可能导致舆论场失序的各种不良苗头。
(2)管动态,查常态,筑牢根基。维护场域良好秩序,应始终坚持由表及里查证风险,在强底板上做新文章。各种苗头的背后往往是问题,而问题深处则必然潜藏着风险。在整合资源有效管控舆情事件的同时,还要深入剖析各类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复杂原因,持续完善防控机制,精准弥合制度漏洞,不断加固管理底板,努力夯实场域基础,有效防范化解舆论场系统性风险。
(3)顺常态,稳动态,共建和谐。在价值多元、表达顺畅的当今社会,要求舆论场完全处于远离振动和变化的静稳状态,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必须顺应舆论场变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准确把握舆论场与社会生活同步律动的内在规律,合理设定震荡阈值,精准控制波动曲线,用高效完备的场域管理机制,使其常态化运行更为平衡顺畅、动态化变动更趋温和稳健,合力建构总体和谐稳定的舆论场秩序。
6.标本兼治的治乱和清源相统一
舆论场重构亟须以深化治理效能为主线,在共建共治上创新思维,惩防并举,标本兼治。
(1)治标不松劲。在当前舆论生态格局中,必须对照舆论场重构的战略目标,科学划定违规等级,明确设定处罚措施,分类施策,切實解决严重影响舆论场生态净化的突出问题。对有一定负面作用但影响不大的个案,要发挥道德约束力量的功用,通过调低信用、降格信誉等方式,促使当事人及相关组织深入反省改正。对负面影响较大但风险可控的个案,要动用管控手段,通过公告信誉污点、通报违规行为、限制舆论活动等措施,对当事人及相关组织予以惩戒。对影响恶劣且造成舆论场明显震荡的个案,要严格尺度依规重处,必要时可动用法律手段,从道德和法治两个层面施以重压。对于既造成舆论场动荡又影响公共安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的重大恶性事件,要在及时做好舆情应对和舆论场修复工作的同时,按照法律法规严肃追究责任,强化震慑效应。
(2)治标促治本。要通过持续整治和惩处违规违法典型个案,让更多舆论场主体认识到相关案件的社会危害性和文化破坏力,从而习惯在道德准则、制度规则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展开舆论活动,规范自身行为。同时,要正确认识并科学处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始终坚持从个性变异中寻找共性症结,查找问题病根,深度谋划,从理念引导、道德重塑、制度建设、规则创制、法治完善等方面引正纠偏,堵塞漏洞,多路并进,合力改善内外环境。
(3)治本助治标。要将舆论场管理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确保舆论场运营更加健康高效,促使存量问题和增量问题自然递减。针对治标工作中发现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应该统筹调配舆论场各种有利要素资源,充分发挥意见领袖、权威人士及相关机构的正向引领作用,发挥舆论场参与组织及相关人群的自治自律作用,发挥舆论活动参与个体之间的相互监督和激励作用,发挥长效机制的软硬约束作用,推动场域间负能量的充分消减和正向转化,既减存量,又遏增量,既治未病,又防复发。
(4)正本修生态。舆论场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场,由许多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生态圈层共同构成,各生态圈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发生作用。推动舆论场生态圈层始终有序运转、健康流动,就必须在价值理念、道德操守、规则体系、自主纠偏能力等方面强化引导,使其产生强大而持久的磁性引力作用,带动舆论场各生态圈层自觉运行,不断增强自我修复、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能力,并与相邻圈层持续友好互动,促使整个生态体系良性运行。
实现上下互通的他律和自律、内外兼修的德治和法治、主次交融的主流和支流、虚实联动的线上和线下、动静相宜的常态和动态、标本兼治的治乱和清源“六统一”,既是舆论场重构路径设计的六个主要维度,也是舆论场重构组织实施的六大核心内容。为着力实现“六统一”的建设目标,我们必须深度研究舆论场的运行轨迹、历史流变、演进趋势以及蕴含其间的内在规律,统筹推进新型舆论场重构这一系统工程,使舆论场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基础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丁柏铨.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J].新闻爱好者,2018,(1).
[3]景天魁.源头治理——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4]梅潇.十八大以来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实践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7,(9).
[5]孙明哲.生活世界:社会建构的坚实基础[J].学习与实践,2014,(6).
[6]易昌良.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治理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45).
[7]殷昭举.中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J].社会学评论,2014,(3).
[8]张碧红,雷天玥.冲突与整合:舆论场生态与网络舆论空间建构——基于布尔迪尔场域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今传媒,2017,(8).
[9]朱鸿庆.社会治安管理视野下的社会自组织研究——以上海为分析个案[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1.
责任编辑:沐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