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郭宇涵 武婷婷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性和交互性两大特点,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个体心理咨询访谈中能发挥重要的助力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搭建虚拟环境,实现情景创设;设计虚拟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开展虚拟训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帮助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实现智能教学;助力学生心理成长,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7-0065-03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其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功效,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方面,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空间小、成本高、效率低的不足。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实时监控,增强互动性、沉浸性和体验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基于此,近年来,众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试图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内涵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也被称为VR技术,主要通过各类传感设备,实时调动人类的视、听、嗅通道,帮助参加者拥有沉浸式体验,仿佛置身其中,以达到虚拟环境的仿真性,是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集大成者”[1]。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通过建构虚拟的三维世界,结合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科学手段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逼真模拟。也有研究者认为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一种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仿真系统[2]。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在传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主要通过课程讲解、专题讲座、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活动等方式展开工作。借助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和电子白板等传统媒体手段增强课程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社会整体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日益多元化的教学需求,已有的传统教学媒体逐渐无法满足现实的教学需要,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功能的探索与开发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无限可能。

    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性和交互性两大特性[3]。沉浸性是指利用三维技术建构虚拟环境后,体验者能够通过传感设备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其中;交互性是指实现人机交互,对交互设备进行一定操作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实现联结,虚拟世界物体的变化会随着现实世界身体的变化而变化。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还能够提升想象力,增强趣味性。基于以上特性,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优势。

    (一)搭建虚拟环境,实现情景创设

    虚拟现实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建构虚拟环境,达到模拟现实世界的目的,给体验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专业特点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如对事物的感受性和对心理状态的敏感性等。以往由于条件限制,在帮助学生解决如人际交往障碍、情绪困扰和心理障碍时,单纯的咨询访谈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例如,在解决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礙时,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构仿真的社交环境,实时指导学生练习和掌握相关社交策略,并通过数据监测、调整访谈内容,实现咨询目标。此外,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考虑到空间场所和学生安全保障等因素,难以全面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在仿真的虚拟环境下,学生可以得到亲身体验的机会,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心理能量。

    (二)设计虚拟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技巧,辨析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多为被动的接受者,无法充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设计虚拟活动则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提升课堂参与度,获得更多的掌控感[4]。例如,考试焦虑是中小学群体中较为常见的情绪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我效能感,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残、自杀行为。放松训练是较为常用的辅导方法,其中又以想象放松效果最佳。一般而言,教师会用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在头脑中想象一个环境进行放松练习,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和环境影响,有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帮助个体建构一个虚拟环境,使个体更快、更好地沉浸到情境中,同时调用多个感觉通道,以达到放松效果。综上,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三)开展虚拟训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前文曾提到,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有益的心理团体活动无法实施,学生缺乏实践机会,难以获得深刻的心理体验。而虚拟训练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心理训练对于个体的认知功能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心理危机干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相比于实施危机干预,相关从业者更需要提前预防、提前干预,而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的。通过大数据的统计,整合出相应问题的症状和表现形式,并寻求对应的解决方法。心理教师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为学生设计相应的虚拟训练,包括恐高训练,如何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网络成瘾、物质滥用等方面的训练[5],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认知活动过程,提升心理韧性。同时,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静态到动态、单向到交互的转化[6],丰富了课程内容,突出了课程的体验性特点,使课堂变得更有趣味,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个性形成和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阶段发展理论,中小学生正处于学龄期(6~12岁)和青春期(12~18岁)。在学龄期时,个体面临着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通过学校的系统化训练,提升社会适应水平,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当个体能够顺利掌握技能时,就会获得勤奋感,提升自信心。在青春期时,个体主要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由于生理的迅速发展和心理缓慢发展的不适配,青少年需要寻求二者间的平衡;另一方面,面对新的社会期待和要求,青少年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角色以树立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因此,他们面临着更多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日益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为中小学心理教师带来了诸多挑战。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健康中国”等文件和政策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也面临着师资不足、学校现有技能储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教学条件不完善等问题[5],亟须加大对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功能的开发与探索,以满足现实需要。

    (一)拓展教学深度,开发课程资源

    班级授课制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主要形式,具有受众范围广的优势,但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难以深入等现象。虚拟现实技术作为现代科技在教育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它的应用能够有效拓展教学深度,助力开发课程资源。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在仿真的虚拟环境下迅速进入课堂状态,实现“沉浸式”教学,拓展教学深度;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整合多种新媒体资源,增加课程资源开发库。以往由于条件限制,多采用二维图片、音频等辅助讲解课程资源。而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够增加资源库,还可以实现由二维到三维、由静态到动态的交互性教学,实现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重刺激学生的感觉通道,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体验,提升教学效果。

    (二)遵循因材施教,实现智能教学

    虚拟现实技术的另一大应用在于能够通过虚拟遥控装置,实现数据共享;采用相关操作评估系统,收集参与者的各项指标。因其更为精准化的数据采集和评估操作,能够帮助教师进行实时分析、评估和判断。以往由于班级容量限制,教师教学任务量大,难以全面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而虚拟现实技术凭借其技术的先进性,不仅降低了教学成本、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能够为多名学生服务,实现精准化教学,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监控上,做到因材施教,实现智能化教学,缓解教师教学负担重、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此外,还可以拓宽应用领域,将该项技术应用于幼儿园建构游戏[7]、外语教学[8]、计算机课程[9]等方面,效果良好。

    (三)打破时空限制,助力心灵成长

    虚拟现实技术的优越性就在于其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仿真的虚拟环境,并通过传感设备,实现参与者的沉浸式体验和人机交互,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尤为适用。例如,在帮助学生解决两难困境或未完成的事项时,教师通常采用“空椅子技术”。在传统应用中,该技术主要依靠心理教师深刻的洞察力和对语言、语音、语速和情绪的掌控,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对来访者的想象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化解困境,通过形象、直观的虚拟环境,来访者可以直接交流、顺畅表达,以缓解症状。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在身心类、认知类、行为类、心理分析类、表达性艺术类等方面[5],虚拟现实技术都有良好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健康维护,提升心理素质,助力心灵成长。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前景广阔,但也存在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仿真体验有待提高和需要考虑伦理守则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需要考虑现代技术与传统心理课堂的融合及技术掌握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开发与探索。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功能必将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助力、护航。

    参考文献

    [1]李雪.“互联网+”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10):174-175.

    [2]孙玥,李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功能研究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5):215-216.

    [3]王培培,赵翔宇,孙雪峰.虚拟现实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现代交际,2020(4):166-167.

    [4]黄大庆,赵辉,章吉.虚拟现实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可行性分析[J].教育进展,2017,7(4):210-215.

    [5]付波,阳希,王其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探索[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9(6):84-88.

    [6]杜昱阳,王川伟,樊红卫.虚拟现实技术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结合应用[J].才智,2020(2):195.

    [7]宁一静,黄玉薇.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幼儿园建构游戏的可行性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3):50-51.

    [8]李颖.虚拟现实(VR)与外语教学模态再建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0(1):24-30.

    [9]莫雪蓮.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4):84.

    (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3.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包头,014040)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