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杨元元 王俊 刘碧琴

    

    

    摘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每一个老师的迫切追求,课前自主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本文从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指导课前自主学习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自主学习 ?课堂效率 ?课前自主学习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老师抱怨每周四节数学课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对此如何是好?笔者认为,唯有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才解决问题。老师、学生和学习方法是影响课堂效率的三大因素。而老师、学生两个因素是相对确定的,唯一能够改变的是学习方法。

    一、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捕捉课堂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每一个同学都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这些困惑大都会成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很快地捕捉到这些重难点并且加以突破,势必会提高课堂效率。

    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可布置课前自主探究问题:分数与除法有着怎样的关系?同学们在认真预习课本后,基本上都能从课本中找到答案。但是,讓学生真正理解并推导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就有些困难了,学生表现得很茫然。这就捕捉到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课中出示例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2。问题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比较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分三步加以引导,首先可以根据已经学习的分数意义进行推算:1块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就要把这块饼均分成4份,每人获得其中的1份,这1份,就是1块饼的14,即14块。接着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4,追问根据是什么。联系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经验,学生可以很快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问题。最后,对比以上两种结果,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发现:除法算式1÷4的商,不仅可以用小数表示,还可以用分数14来表示,得到等式1÷4=14。这比以前用除法计算出小数结果简单了许多。

    引导学生从视觉上初步感知并发现除法算式1÷4与分数14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左到右的横式变成了自上而下的竖式,中间除号的上下两点被挤压消失。

    紧接着,在初步理解分数与除法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出示例3。同学们通过上面的解题经验,同样可以用“除法”解决这一“平均分”问题,顺利列出算式3÷4。例3和例2有相同之处,都可以用“除法”解决“平均分”问题。但是二者又有区别: “单位1”发生了变化,原来“1块饼”是“单位1”,现在“单位1”是“3块饼”。那么,如何依据分数意义,推算出每人获得34块?这就是同学们不知所措的地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引导学生根据分数意义说出两种方法:一是把1块饼看作“单位1” ,然后一块一块地依次分完,每一次分得14块,分三次, 3个14块就是34块;二是把3块饼摞起来,把3块饼看作“单位1”,即3块饼的14就是34块。通过这两个过程的推算,同学们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最终得出结果:每人分得34块。同样的道理,可以把3÷4的商,用分数34呈现,写成3÷4=34。深入领悟除了可以用小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外,用分数作为计算结果有时还显得更加方便简单。学生能体会除法式子中被除数、除数和除号与分数中的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引导学生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时,目标容易达成一致,学生能产生内在的动力,表现出主动思考问题的浓厚兴趣。师生觅得重难点,进而趁势突破。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而科学的方法是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含义》前,可以布置学生自主探究练习六第1题,找出50以内的质数。同学们经过课前自主学习,很快就从书里找到质数、合数的含义,对质数、合数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可是,在判别一个50以内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时则显得理性经验不足。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经历自主探究,运用“筛选法”,在2~50中划掉所有的合数,剩下的就是50以内的质数。如果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就会占用大量的时间。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安排学生把50以内的质数读一读、背一背,对以后熟练地约分做一些铺垫。

    可见,课前自主学习充分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课前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找到自信,提高课堂效率

    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敢于举手回答的学生大多比不敢回答的同学显得自信。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即课前自主学习,比起没有预习的同学往往要清楚得多,于是就显得越发自信,课堂上会显得得心应手,注意力集中就是理所当然了,听课效率顺势提高。

    例如在教学《和与积的奇偶性(探索规律)》时,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举例验证、总结规律。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氛围轻松愉悦。课堂成了学生展示和发现规律的场所,分不清谁是优等生、谁是学困生,大家都自信满满。

    二、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策略

    (一)强化意识,明确任务

    通常情况下,如果教师从思想上没有重视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布置课前预习过于简单、笼统,那么学生也就敷衍了事,没有养成课前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成绩好的同学认为上课认真听就行了;成绩差的同学则忙于写作业,没有时间自主学习,始终跟在老师后面走。事实上,这都是不科学的。为了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和家长要给学生做好动员工作,让其认识到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预习,让学生明白预习任务,因为学生一开始没有自主学习经验,不知道如何预习,往往把课本读一遍或者做几道题就算完事了。老师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充分研究教材,事先设计好有价值、有吸引力的自主学习问题单,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尝试自主学习。预习设计难易程度要适中,具有一定的诱导性和趣味性。

    (二)创设预习时空,学会圈点标注

    自主学习的方法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一开始老师要带着学生预习,指导学生明白预习内容、知道预习步骤、掌握预习形式。当学生掌握了预习办法后,教师就可以撒手让孩子回家自主学习,家长进行监督和适当指点。教师还要做好家校沟通工作,指导家长督促孩子课前自主学习,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课前自主学习要把“法则、概念、原理、定律”等总结归纳性语句中的关键词画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再标注出不懂的或有疑虑的地方。

    (三)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把新知识归结到旧知识的基础上”是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在。数学这门课程具有螺旋式上升的逻辑性思维和结构较强的知识体系。我们在教学时习惯以旧引新、推陈出新。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就要让学生学会梳理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这一方面巩固了旧知,另一方面明确了新知的导向,实现新旧知识贯通,能帮助学生搭建起知识架构。

    (四)尝试练习,检验自主学习效果

    课前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利用课本习题进行自我检测。例题下面的“试一试”和“练一练”难度不大,紧扣知识点。学生可利用这些练习题来查看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如果能够正确解答则可以获得成功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自主学习遇到困难,则可以尝试以下三步:第一,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读熟题目;第二,再读例题,理清例题的解题思路,模仿例题完成习题;第三,再搞不明白,就将题目抄写下来,背下来。这样捕捉到疑难点,便于课中有的放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自主学习,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魏翠萍.培养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2(07):187.

    [2]蔡雄辉.谈谈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及习惯的有效策略[J].教师,2012(04):73-74.

    [3]程艳艳.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J]. 学周刊,2015(08).

    [4]刘兼.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