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区域资源 点亮德育课程

    陈叶青

    摘 要:中小学开展家国情怀教育,要充分挖掘本土区域资源,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整体化、系列化、自主化的推进。家国情怀教育要培植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建设德育课程,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区域资源; 德育课程; 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23.15?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9-049-001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阶段,作为学校应重视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让他们心中有家乡、心中有祖国。我校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充分开发本土德育课程资源,采用“三化”的实施策略,有效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一、主题化设计

    太仓是一座传承千年古韵、具有时代韵律的江南名城。我校地处太仓市科教新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近几年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推进,学生所居住的地方更名为科教新城,以科学教育为发展特色。学校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既保留了以往的传统特色,又有科教引领,这些资源为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保障。学校成立了《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调查、考察、论证等方法,为每个年级确定了一个主题课程。每个年级根据德育活动课程,设计相关的活动内容,在活动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提炼、完善,成为相当成熟的校本课程,具有推广的价值。

    二、套餐化操作

    套餐化操作就是以年级为单位,根据研究的目标和主题,设计出系列化的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活动。这一个个活动串联起来,就是对整个年级主题课程的内展和外拓,让德育活动形成课程化、序列化、整体化。例如三年级展开了七夕(牛郎织女)文化的研究,目的是引领学生关注家乡文化,并将身边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1.考察搜集

    学生利用双休、节假日,走访了牛郎织女的发源地——织女庙遗址。他们从村民口中打探到这个村原来有个织女庙,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织女庙已被高楼大厦所替代。学生们继续走访周边居民,请教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及其发源地的相关故事。有的学生还从居民家中一些陈旧的照片里看到当初织女庙的影子。在实地考查走访的基础上,学生还通过网络搜索、书本阅读等各种途径获取相关知识,对七夕文化作进一步的寻根溯源。

    2.交流展示

    在学生对七夕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的情况下,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汇报交流,主要分为名言警句、民间传说、古诗词文、民俗风情、手抄报等多个方面。学生们通过PPT、朗诵、小品表演等方式,在交流分享中,了解七夕的文化和七夕对于家乡的意义,明白了人间有爱,善待他人。

    3.主题辩论

    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发现除了太仓之外,还有其他城市也在努力摘取“牛郎织女发源地”这一桂冠。于是他们就这一主题在班级开展正反双方的辩论,同学们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据理力争,你来我往,充分享受辩论带来的认知和乐趣。很多学生在辩论赛中提出了要保护家乡的这一殊荣,就要传承和更好的发扬七夕传统文化。一方面举办各种七夕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每个太仓人都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体现良好的人文素养,成为名副其实的“七夕文化传承基地”。在整个德育课程模块活动中,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揭开了七夕文化的内涵。从织女庙的旧照、鹊桥路的重建、七夕美食的品尝、汇报展示、辩论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看见整个科教新城的历史变迁,文化积淀,深切感受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感、责任感。

    三、实践化体验

    对于家国的认同,不能是简单的教育灌输,而是需要充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通过体验性的、探究性的、实践性的参与感知,来真正认同、热爱我们的家乡和国家,由内而外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六年级《探寻新城新路·追忆新城文化》活动为例,看看他们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化的实践。一个城市的发展,路名是最好的见证,它是历史的符号,也是指向了未来。学校所处的科教新城在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很多孩子对于自己家乡的变化知之甚少。因此,引导孩子们通过对家乡路名的调查,了解科教新城的新面貌,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有利契机。

    六年级师生经过研究讨论,决定对家乡的路进行调查,学会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看到的路,探究路名的内涵,设计未来之路,从而引导学生由路名看家乡巨变。课余时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记录路名。他们带上纸和笔,把一条条路都作了详细的记录。有的同学在考察完所有的路之后,手绘了一张科教新城的地图,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接着,仔细比较这些路名,发现有的以家乡名人命名,;有的以旧址命名;有的以文化历史命名;还有的是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景。于是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一步了解路名的含义。他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请教家长、咨询邻里、走访社区工作人员等形式,了解到科教新城路名的由来。

    在班队课上,以小组汇报的方式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为能生活在这样一个鱼米之乡而感到自豪。每个小队的介绍各有特色,他们用照片、手抄报、文献资料、录像等各種方式,为同学们打开了科教新城路名的全新一面。每位学生既是介绍者,也是聆听者。通过各种路名的生动介绍,大家看到了家乡的过去和未来,感受到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更加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建设家乡的远大志向。家国情怀就是在这样生动而富有创意的实践体验中,如春花绽放、春笋破土一样,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家国情怀教育,借助区域性传统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通过这样一种接地气、重“三化”的实施过程,必能点燃学生的家国情怀,点亮德育课程,激励他们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参考文献:

    [1]周刘波.家国情怀教育亟待强化课程化实施[J]中国德育·半月刊,2019年第12期

    [2]杨慈燕.区域体验式德育“基地链”建设的探索[J]师德与德育,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