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计算机教学及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微课实施探究

    胡阳 吴志芳 朱剑勇

    

    

    

    摘 要:慕课、微课的兴起给教学改革带来春风,新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普通课堂的局限,大数据的应用把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和轨迹展现出来,翻转课堂、因材施教有了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微课视频的制作和微课平台的推广使用让学习者预习和复习有了正确的指导,同时也解决了一对一的操作指导问题。学习者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作者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教学改革探究,论述微课的设计思路和大数据功能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素养;微课视频;在线课程;在线学习;过程数据

    中图分类号:G451?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4-0069-05

    一、引言

    “后MOOC时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逐渐向混合学习、翻转课堂、协作学习转变[1]。信息化工具和大数据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动态实时反馈教学效果,还可以监测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微课SPOCs(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使学习者可以在点滴的时间碎片中用于学习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掌握一项技能等[2]。笔者通过2018年至2019年三个学期连续3个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与实践,探究实施翻转课堂与慕课辅助教学[3],形成了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微课方案,并把该方案优化后推广到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和新入职教师群体的现状

    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科技的进步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无限的拓展空间,让原本平静的课堂变得生动多彩。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甚至将所有课程内容变成微课视频,习题讲解也录制成微视频,然后将课堂翻转过来,变成拓展课、讨论课[4]。利用人手一个PAD来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可以精准定位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汇总的学习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给教学改革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效果十分明显。

    然而民办高校大学生和教师群体不具备每人一个PAD的教学条件,但是,4G网络的全覆盖,让手机可以流畅地观看视频、网页、下载软件,智能手机在年轻人群体中几乎人手一个,可成为收集学习过程数据的智能终端。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为顺应时代发展,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不仅需要学习新的信息技术,而且要探究和研发网络视频课程,实践课堂翻转的方法,才能将大学生手中的手机变成反馈信息的工具,从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基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和新入职教师群体的现状,本次微课方案实施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实施基于2016级学生的微课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基于2017级学生的微课方案;第三阶段实施在学生实施探究的基础上对教职工信息素养培训模式的改革。

    三、学生微课方案实施探索

    1.第一阶段,微课视频学习作为课后的补充内容

    本微课方案实施探究的第一批对象是2016级学生,教授的内容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网页制作基础模块,对标上海市计算机一级考试,难度虽不大,但是隔一周上一次课,连续性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之后,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做练习时用手机观看视频来解决遇到的困难,而不再是举手等待教师指导具体操作,因病缺课的学生也能通过观看视频课程,自主学习并完成作业。

    第一次探究,笔者开发了28个知识点视频,涵盖了网页制作模块的大部分操作知识点。两个班级共130多人,在考试复习的2周,视频访问量增加了5000多点。由此可见,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在复习时需要操作视频来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微课视频辅助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签到、作业等仍需要通过不同途径汇总到Excel表格中进行统计,既容易出錯又浪费时间。

    因上海市每年11月初要进行计算机一级考试,所以2018年下半年微课视频的开发侧重于难度较大的Flash和Photoshop CS模块,并尝试在平台进行课堂签到、问卷调查和作业的收集反馈。通过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有效解决了多人提问时教师无法一一进行指导的难题;课堂的翻转改善了教室管理,灌输的时间减少,探究实践就有了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互不干扰。

    通过一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究,发现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学效果提升有巨大作用。微课辅助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效果。从平台收集的学生数据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2.第二阶段,全面使用平台数据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全过程

    基于第一阶段的探索,对于使用平台来记录和评价学生全过程的模式得以固化。在2017级学生上课之初,首先讲解如何使用平台、如何评价计分,使其明白平台如何记录他们学习过程的点滴,对于经常不上平台操作的学生进行点名批评,并设置了课程预警机制。这一阶段实施探究的模式有四大特点:

    (1)根据学生观看视频课件的反刍比优化视频录制

    如表1中左侧学生观看“字体设置”视频的数据所示,当一个视频课件的时间长度较长时,学生可能需要反复观看多次才能掌握所有操作要领,笔者从调研观看次数较多的学生情况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改变了录制视频的策略:每个微课视频中只有1~2个基本操作点,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5],保证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如表1中右侧学生观看“项目编号”视频的数据,这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不仅可以在平时预习和课后自习时运用微课视频进行学习,在期末复习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微课视频目录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练习,提高复习巩固的效率。微课视频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无法一一进行指导的难题,平台则解决了课后的互动交流和复习指导问题,交流反馈的信息又可促进对微课视频录制的优化。

    (2)大数据应用,减少了工作量,提高效率,准确定位学生

    使用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不仅节约了课堂点名时间,而且可以让学生每次都清楚自己的得分情况,有效督促学生学习进程。平台的自动统计功能降低了平时成绩量化需要的时间和出错的风险,减少了期末打分时人为因素的影响。利用每10秒发生变化的签到二维码,同时控制总签到时间,减少了学生迟到和旷课的情况。通过平台设置的预警机制,及时提醒有可能挂科的学生努力上进。

    (3)细化平时成绩的考核模式

    以透明、公开化的模式来管理平时学习的表现,通过平台让学生的所有努力都有所收获。在课堂上展示作业得高分的作品及观看视频的记录,把学生努力过程展现出来,让所有学生知道“你的每一点努力都会量化成你的最终成绩”,以激发更多人上进。表2是平时成绩的可组成模块、占比平时成绩的比例和对应的考核说明,可以依教学要求设置。平台自动记录学生在课中和课后的学习痕迹及每项得分数,并根据所设置的比例自动合成平时总分,导出表格后再与期末上机考试成绩进行换算即可完成期末总分。如条件允许可做数据互通,系统根据设置的方案自动合成总成绩,无需教师在教务系统中再录入平时成绩。

    (4)教学和评价模式改革的效果

    由于学生的基础水平有较大差异, 仅靠实验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方式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6],学生通过平台的自主探究学习最大化完成了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如图1所示,微课视频可以有效提高动手能力较差和基础较差学生的操作题成绩。

    某民办高校2016级和2017级的期末总成绩如表3所示(此数据在学校的教务系统中可查),从数据层面看,教学的改革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微课视频作为辅助学习的手段,让学生不再过于依赖课堂上教师一对一的指导,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自主探究学习。

    3.微课实施探究总结和推广

    两个阶段的微课实施探究的成功得益于微课平台的大数据和良好的师生互动,形成了图2所示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微课方案。教师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数据,让因材施教变得有的放矢,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教学打破了课堂局限,延伸了课堂时间和空间,还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轨迹。

    (1)大数据支撑下的备课

    学生观看视频的反刍比让教师可以清晰地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作业的自动分析数据又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掌握这些数据教师可以及时调整备课方案,不断优化微课视频的录制和课堂的控制,通过微课平台的互动又可以及时收到学生反馈以验证优化的效果。

    (2)提高了备课和教学的效率与针对性

    备课的大数据化促进了教学设计的改变,改善了教室管理,可以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到学生自主观看微课视频来解决遇到的操作问题,教师从指导每个学生的具体操作中解脱出来,引导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更多探究实践,分层次教学才有空间和时间来实现,从而解决了各省市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带来的教学困境。

    (3)学生平时成绩真正体现用功在平时的效果

    电子签到、课堂互动、平时作业成绩、观看视频的时长、小测验等微课平台记录了学生每个学习点,汇总成学生的平时成绩,既有说服力,又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

    (4)课程预警机制督促学生努力上进

    平时成绩反映了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当学生的学习状况出现问题时,微课平台的预警机制会不断提醒学生加强学习,避免掉队。学生可以根据预警机制提醒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完成缺失知识点的学习,从而有效避免期末挂科。

    (5)数据统计分析减轻教师压力

    系统自动记录了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数据,再根据设计的公式合成平时成绩或期末成绩,减少了教师从纸质版汇总到电子版的误差概率;而各种数据的統计分析,为教师的科研或教改成果的鉴定提供了数据支撑。

    (6)实现了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目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通过使用微课平台和微课视频,学生掌握了以观看视频课程方式来进行自主学习,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都得到了提升。学生还通过检索网络视频资源和各种相关资料来提升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在检索信息和利用信息方便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综合研究此探究成果和教职工培训反馈的信息后,笔者发现:教职工的培训过程和学生授课的情况非常类似,都是要解决一对一的操作指导问题。

    四、教职工信息素养培训模式的改革

    微课视频作为辅助学习的手段,让学生不再依赖课堂上教师一对一的指导,还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自主探究学习。综合研究此探究成果和教职工培训的反馈信息后,我们发现教职工的信息技术培训过程和学生授课的情况非常类似,都是要解决一对一的操作指导问题和对信息的有效利用问题,因此我们将此探究成果移植到教职工信息素养培训的改革中,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了第三阶段的探索——教职工信息素养培训模式的改革。

    1.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课堂改革的同时,每年两次对新进教职工的信息素养培训模式的改革也在思考之列。虽然对象不同,但总体都是要求掌握信息化工具或提升知识点的操作熟练度,都面临着同一个难题:缺少能随时给予操作指导的人。鉴于民办高校教职工年龄跨度大,信息素养能力差距较大,再加上教师培训时间短、受训人数多,需要掌握的内容比较多等需要克服的难题,让受训人都有收获的困难较大。

    2.前期的准备

    基于教职工信息素养培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校2019年开始陆续开发了7个章节30多个微课视频。从2018年到2020年的四次培训情况总结如表4所示。前两次的培训效果都不理想,2019年秋季的培训增加了上机操作部分,同时还建立微信群来解决培训后的互动问题,但微课视频只作为培训的补充部分,没有要求培训前进行观看;2020年因疫情的影响无法在机房开展培训,因微课视频的建设已完善,基本落实在线直播模式的培训。

    3.实施的步骤及效果

    首先在培训群中预先通知大家观看微课视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参训人的信息素养情况;而后通过视频会议进行在线直播培训,参训人用手机观看演示讲解,同时在各自电脑上进行同步操作;每一个模块结束后进行答疑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再辅以预约培训功能解决一些个性化需求。培训的效果比在机房培训的效果要好。在回收的32份无记名调查问卷中,有13人勾选满分,32人的平均分为91。从调查问卷反馈的意见来看,疫情期间大部分教师还是认可这样的培训,不仅解答了他们的一些困惑,了解学校信息化的运转情况,也有利于掌握一些实用的信息化技能。

    微课平台解决了时间紧、内容多的培训痛点,让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地、有效地学习;微课平台的问卷调查、在线考试等模块有助于发现问题并固化培训效果,微课平台深刻体现“人”与“技术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7]。

    五、總结

    以微课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 可以整合常规课程教学, 也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发展所用。在微课的功能定位上, 教师专业发展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应该兼而有之。[8]

    微课方案的作用在于:一是在教学之前为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如与学习者原有经验建立联系;提前发现学习难点、欠缺知识和错误概念);二是作为现场教学的重要补充性和拓展性资源[9];三是通过大数据为因材施教提供技术支持。理清知识脉络,研发适合碎片化学习的微课视频,通过平台的互动与反馈逐步完善网课视频的覆盖面、提高微课视频质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提高信息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红美,陆国栋,张剑平.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58-67.

    [2]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 2014,32(6):24-32.

    [3][美]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著,宋伟译.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4]田爱丽,吴志宏.翻转课堂的特征及其有效实施——以理科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8):29-33.

    [5]张晓君,李雅琴,王浩宇,等.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的微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20-25.

    [6]杨九民,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0):36-40.

    [7]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24(2):5-13.

    [8]刘和海,张舒予,朱丽兰.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5-11.

    [9]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2-29.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