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蔡甸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邓兰月

    摘要:从蔡甸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具体措施,旨在为促进蔡甸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发展;思考;蔡甸区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8-0054-02

    蔡甸区位于武汉市西南,长江、汉江交汇的三角地带,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全区版图面积约 1 100 km2。现辖11个街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约47万,其中7.1万农户。近年来,蔡甸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生态区建设,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引导农民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全区畜牧业实现平稳发展,现有生猪存栏9.23万头,牛存栏0.95万头,家禽存笼114.55万只。

    1 蔡甸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社会对畜牧产业发展的认识有偏差

    一是认为畜牧养殖污染大,破坏了生态环境。二是地方政府认为畜禽养殖业属国家免税行业,不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三是认为畜禽养殖企业仅仅富了养殖业主,没有真正带动老百姓致富,发展畜牧业得不偿失。

    1.2 农村养殖户缺乏技术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生产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小规模生产、自然经济仍占一定的主导地位。在畜牧养殖业方面则体现为以散养为主,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蔡甸区也是如此。散户养殖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条件与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养殖业相比相距甚远,尤其在思想意识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养殖业的需要。大部分散养户仍然把畜牧养殖当作家庭收入的一个补充形式,加之养殖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这也成为在农村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的一大障碍。蔡甸区虽然一直很重视畜牧养殖方面的科技推广工作,但是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许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畜牧技术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与畜牧业资源有效结合。

    1.3 环境污染严重

    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粪尿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小规模的家庭散户养殖对畜禽的粪尿处理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而部分现代化的规模养殖场由于业主环保意识淡薄、环保设备运转费用过高等原因,往往是应付执法部门检查时才开启设备,使环保设施沦为摆设,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露天堆放或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

    1.4 畜禽养殖循环经济发展困难

    畜禽养殖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畜禽养殖业经济形态,是集资源、环境、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部门、单项技术是难以实施的。蔡甸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目前还难以与种植业有效对接,致使农作物用上有机肥成为奢望,普通民众吃上有机食品更是奢侈。

    2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

    2.1 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化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畜牧业生态化关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安全。当前,影响畜牧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诸如饲养动物的疫病问题、兽药与抗生素残留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动物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饲养动物的环境适应性与抗病力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土壤退化与水源污染问题、农牧林结合发展问题、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问题等,都属于生态系统失衡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生态化途经才能解决。

    2.2 明显的区位优势

    蔡甸作为武汉市的西大门,山水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人文底蕴深厚,是武汉近郊天生丽质的大花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蔡甸最具魅力也是最富竞争力、最持久的资源和财富。“十二五”以来,蔡甸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4.26%,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均下降3%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8%,后官湖等重点湖泊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有着良好的生态发展基础。2012年,《蔡甸区生态区建设规划》通过省环保厅评审,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大力推进生态产业、生态宜居、生态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努力把蔡甸建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生态区。

    2.3 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蔡甸区畜牧业才能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主创新之路,才能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才能摆脱疫病药残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才能产出绿色有机食品,进而提升蔡甸区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蔡甸”的思路,正确处理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在思想观念上,由重养殖轻治理向养殖与治理并重转变;在饲养方式上,由自然粗放饲养到规模养殖转变;在增长方式上,由单一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措施

    3.1 加大宣传,提高畜牧从业人员思想认识

    畜牧业是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其发展对于保障畜禽食品市场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畜牧养殖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小觑,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将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了切实提高畜牧从业人员对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认识,畜牧主管部门要经常组织畜牧科技人员深入到养殖场、养殖户中,大力宣传畜禽养殖环保法律法规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大现实意义,提高养殖业主及社会民众的环保意识和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重要性的认识。

    3.2 突出重点,狠抓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按照蔡甸区畜禽养殖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安排养殖场分布。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项目不予审批,对处在环境高度敏感区的畜禽规模养殖场一律关停;限养区内不得改建、扩建、新建畜禽养殖场,已有的不得继续扩大规模,通过完善环保设施提档升级;适度养殖区内畜禽规模养殖严把审批关,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

    (2)明确目标责任。区政府与列入当年达标任务的畜禽养殖小区业主签订污染治理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时间及要求,落实目标责任人。

    (3)强化服务,提供有力技术保障。积极推广沼气利用、垫料吸附、污水处理、种养结合及有机肥生产等污染治理模式,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

    (4)加强环保执法。对到期验收不合格的养殖小区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3个月内整改,逾期仍不达标者,依法予以关闭或拆除相关设施。

    (5)严格奖罚兑现。对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作实行过程与结果双重管理,对纳入当年治污计划而未能按期达标的,由环保部门依法进行处罚,并不再审批新项目;当年未纳入计划但治污达标的,次年优先纳入达标计划并及时兑现奖补政策。

    (6)接受社会监督。对通过达标验收的养殖小区名称、时间及签订污染治理责任书等情况在蔡甸区畜牧兽医信息网及村务公开栏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3.3 狠抓疫病防控,确保辖区清净无疫

    (1)抓好重大动物疫病基础免疫及抗体监测。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确保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率达100%,抗体监测合格率达85%以上,免疫证发放保存、耳标佩戴率100%,免疫档案整理规范齐全。

    (2)加强疫情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区、乡、村三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设置296个动物疫情巡查点,配备120名巡查员。根据每年年初制定的全年抗体监测计划和病原学监测计划,实行每月监测,春、秋两季集中监测,重点地区定点监测,把握疫病的流行与分布规律,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完善口蹄疫、禽流感等疫病应急预案。指挥部办公室实行领导带班制度,坚持常年24 h值守。调整充实重大动物疫情应急专家组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4)加强实验室建设。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区动物疫病防控实验室和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化验室建设,确保顺利完成境内动物疫病的实验室监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任务。

    3.4 强化综合执法,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1)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监管。在全区11个乡镇(街道)设立24个检疫申报点,确保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市场查证验质率100%。对收购、运输、加工、销售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依法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确保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100%。

    (2)开展“瘦肉精”等违禁物的检测,按时完成市、区下达的养殖、屠宰、市场等各个环节的检测任务。

    (3)加大重大案件查处、曝光力度,净化饲料、兽药市场秩序。按要求对兽药、饲料抽样送检,确保监管面100%。

    (4)加强规模养殖场监管。区规模养殖场管理办公室对全区17个畜禽养殖小区和253个规模养殖户实行电子养殖档案管理,确保规模养殖场监管率为100%。

    (5)加强牲畜屠宰经营管理。强化辖区内定点屠宰企业、超市、集贸市场、肉制品加工企业、餐饮企业等售(用)肉单位的监督管理,认真履行“当日举报,当日查实,三日内依法取缔”的公开承诺,杜绝私宰肉、病害肉进入市场。

    总之,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结合本地实际,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推广新经验,采用新模式,才能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