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毕文波 孙云燕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对当代青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既可以服务于当代青年学生,也有可能会让一些学生误入歧途,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因此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创新,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学会从思想和行动上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 青年学生 管理创新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行业,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社会形态等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已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作为肩负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校,应当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带给高校管理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将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深度融合,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创新。

    一.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新时代、新媒体震撼来袭,已成为当代青年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吸引力,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文化冲击、认识冲击、价值冲击、理想信念冲击等。

    (一)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聊天等丰富的网络资源,使部分青年学生长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甚至通宵达旦“住在网上”,各种错误思潮和有害信息使一些学生变得内向、孤僻、冷漠,心理出现各种障碍,不愿与同学和老师、家庭交流,甚至还会出现“网络孤独症”等症状,造成人际关系障碍,这对人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二)借助互联网,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强大的科技、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西方思想和文化,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特别是青年学生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将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复杂多样,青年学生很容易被网络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思想上、认识上出现混乱。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蓄意利用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其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鼓吹与渗透,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利用网络散布政治谣言。久而久之,这使青年学生对西方价值观和文化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出现了“西化”现象,如商品的“洋名”热、出国热等,最后认同并依赖,从而造成青年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以及理想信念的倾斜。

    (三)网络带来的开放性、自由性等价值取向,动摇了树立远大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理念,冲击了“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应有素质、素养,严重影响了部分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学校管理权威性弱化。互联网大量信息的开放性传播,良莠不齐,青年学生缺乏足够的认知力、判断力和抵抗力,自律意识比较差,造成了部分学生思想迷惘,偏离了国家对青年学生培养的道德目标,传统的学习管理、教师说教已无济于事,管理权威性受到极大挑战。

    (五)心理健康失衡,学业荒废。互联网源源不断的信息内容,迎合了部分青年学生的猎奇、寻求刺激心理,网游、网恋成为常态,心理失衡、学业荒废。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将10余名学分不达标的本科生降为专科生皆因此原因。

    (六)易引起网络舆情。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通过网络传播的负面舆情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难分真假。网络舆情对管理者来说如洪水猛兽,很难掌控,其负面影响和破坏力极强。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粉丝”、“水军”、“键盘侠”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见着就喷,毫无底线,尽显丑陋。

    二.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信息反馈更方便。借助互联网快捷高效的功能,学校、教师在管理中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第一时间将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学生也能在第一时间接受信息并开展互动,快速、方便向学校表达各项工作意见、建议,管理者能更快、更深入、更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二)管理效率更高。传统的管理模式一般是决策层决策后由有关人员执行,逐级传达到学生,遗漏、误解、错误时常发生,不但耽误时间,延误工作,影响效率,更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和全面有效落实。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可快速、准确、高效,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三)沟通更加通畅。沟通,是实现高效管理落地的有效、有益途径。传统方式造成了与学生沟通量大面广,家长亦无法及时了解学校相关信息和學生在校动态,不好配合。通过互联网平台,可实现“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全面、动态信息掌控和运行机制,三方沟通更加畅通,提升了学生管理的高效和水平。

    (四)更便于新的管理方式的学习借鉴。过去,各高校的管理方式大同小异,即便其他高校有好的管理方式也很难交流、借鉴、学习。而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不出校即可学习到兄弟学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合本校实际、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五)拓展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空间。学生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个方面,各个社会层面管理工作皆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似性。互联网传播具有内容跨文化、传播跨地域、监管跨国界、交流跨身份特点,信息传播面大量广,青年学生借此拓宽了视野,开放和包容更易植根于其思想中并容易接受,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了施展个性、充满活力的平台。

    (六)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学生管理工作手段。互联网无所不在的数据、知识、信息,随时让学生可以尽情获取。另外,互联网的移动、泛在,推动了知识社会的创新,改变了以往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更能发挥青年学生的自我创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新思想,大大丰富了学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拓展了学校对学生管理工作手段。

    三.“互联网+”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互联网对当今青年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这就要求管理层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和管理创新。

    (一)转变管理意识,提升管理水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颠覆了固有的管理模式,转变管理意识,提升管理水平已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对教师而言,应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互联网意识和互联网运用水平。加强培训,尽快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利弊得失,准确运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有益沟通、交谈;从学生需求与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辨别和识别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从中汲取学习养分,摒弃网络糟粕,自觉抵制网络色情、网络暴力和不健康的网络直播等。培养引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利用“互联网+”,开展在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主要包括学生生活、心理健康、人际交流、就业创业、个人情感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学校政务、信息发布、管理服务等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生活、情感等方面变化,加强与学生家庭互动,增进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互知、互鉴、互容,打造情感“零距离”。

    (三)健全学校网络规范化建设。完善校园网络规范化建设,丰富校园网网站内容,构建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交流学习平台,建立以校园文化、网络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交流空间,正确运用网络,加强舆论的引导作用,提高网络的法制化水平。在此基础上,管理层把握工作主动权,通过现代网络交流工具,增进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庭的交流沟通互动,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三位一体”实施个性化思想教育。

    (四)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如网络知识大赛、网络征文比赛、网络运用演讲、网络演讲会等。引导学生将互联网运用到正确的生活中来,展现当代青年学生风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五)利用“互联网+”,丰富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与素材。互联网拥有海量信息和资源,管理者要运用“拿来主义”,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网络平台中向学生传播社会正能量,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诱惑和侵蚀,增强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以多样性、内涵性、丰富性和拓展性的方式,使学生更易懂、易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和教育,使管理工作更易被学生接受。

    (六)利用“互联网+”,打造学生心理健康体制机制。高校学生工作重点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互联网环境下,各项工作深度融合,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健康人格、社会人才的保证。准确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机制,加强对学生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积极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力量,线上线下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专业辅导,解决困惑学生健康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心态,让互联网革命成为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引擎和发动机。

    网络时代的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认真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发展环境,引导学生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关心、分析国内外大事,要反映和倡导积极的大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枫,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涵与特征[J].黑河学院学报,2018.11

    [2]赵亚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1

    [3]尤琳,曾素勤,大學生网络政治参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8

    [4]王明建,梁运江,董微巍,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9.1

    [5]殷慧星,互联网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与对策探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8

    [6]杜鹏举,万文双,基于网络社群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

    [7]安涛,郝飞飞,王圆月,手机网络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引导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8CSZJ52)的阶段成果。

    (作者介绍:毕文波,曲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孙云燕,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